馬文駿 史婷婷 琚立萍 白明輝 陳小偉 呂 虹 劉壽榮
2019 新型冠狀病毒在系統(tǒng)分類上屬冠狀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狀病毒屬,與2003 年大規(guī)模暴發(fā)的SARS 病毒同屬一個病毒科[1-2]。COVID-19 早期臨床表現(xiàn)與普通感冒不易區(qū)別[3],血清生化指標是診斷、觀察病情嚴重程度及其治療后復查的重要手段,現(xiàn)將本文收集的97 例COVID-19 患者入院時的臨床癥狀實驗室指標和胸部CT 檢查進行分析,并對其臨床意義進行初步探討。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20 年1 月20 日—2020 年2月28 日浙江中醫(yī)藥大學附屬杭州市西溪醫(yī)院收治的97 例COVID-19 確診病例;診斷標準依據(jù)《關于印發(fā)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2],患者均具有武漢居住或者武漢旅游或者與確診病例接觸等流行病學史;同時,具有發(fā)熱干咳等呼吸道癥狀以及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影像學特征?;颊弑恰⒀适米訕吮揪?jīng)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復核確認。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LKYJ-2020-13)。
1.2 方 法
1.2.1 臨床資料收集 資料收集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患者一般情況、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肌酶、血脂血糖、電解質(zhì)、凝血功能、B 型腦利鈉肽前體(BNP)、肌鈣蛋白和胸部CT 檢查結(jié)果。
1.2.2 檢測方法 使用無菌植絨拭子采集患者入院后的鼻拭子、咽拭子標本各2 份,插入拭子后在靠近頂端處折斷無菌拭子桿,旋緊管蓋并用封口膜密封。送杭州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檢測核酸并復核。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M(P25,P75)]表示,計數(shù)資料用例數(shù)(百分比)[n(%)]表示。組間比較:服從正態(tài)分布、具有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不服從正態(tài)分布或不具有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采用非參數(shù)統(tǒng)計(Kreskal Wallis 檢驗);計數(shù)或等級資料采用卡方分析。相關性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pearman 相關性分析;計數(shù)或等級資料采用Kendall 相關性分析。以P<0.05(雙側(cè))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本情況 本文收集的97 例確診患者中男46例(47.42%),女51 例(52.58%);年齡分布:兒童0~6歲1 例(1.03%)、少年7~17 歲5 例(5.15%)、青年18~40 歲40 例(41.24%)、中年41~65 歲45 例(46.39%)、老年>66 歲6 例(6.19%);慢性基礎疾?。焊哐獕?6 例(16.49%)、冠心病2 例(2.06%)、糖尿病5 例(5.15%)、高脂血癥7 例(7.22%)、脂肪肝9 例(9.28%);另外發(fā)現(xiàn)低鉀血癥32 例(32.99%)。
2.2 暴露史 本文收集的97 例確診患者中有武漢旅游或居住史者35 例(36.08%)、接觸周圍確診或疑似病例密切接觸33 例(34.02%)、乘坐公共交通5 例(5.15%)、醫(yī)院就診1 例(1.03%) 和其他6 例(6.19%);共同生活54 例(55.67%)、工作場所密切者20 例(20.62%)、聚餐12 例(12.37%)、娛樂1 例(1.03%)和其他10 例(10.31%)。見插頁圖1-2。
圖1 97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自述感染原因
圖2 97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聚集性發(fā)病暴露史
2.3 臨床表現(xiàn) 本文收集的97 例中,咳嗽57 例(58.76%)、咳痰22(22.68%)、鼻塞13 例(13.40%)、頭痛13 例(13.40%)、胸悶14 例(14.43%)、氣急7 例(7.22%);發(fā)熱71 例(73.20%)、乏力22 例(22.68%);納差7 例(7.22%)、腹痛1 例(1.03%)、腹脹1 例(1.03%)、腹瀉10 例(10.31%)、惡心5 例(5.15%)。
2.4 檢查結(jié)果分析 單因素分析結(jié)果顯示:在輕型、普通型、重型三個臨床分型組間比較,患者年齡、白蛋白(ALB)、三酰甘油(TG)、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血鈉、B 型腦利鈉肽前體、胸部CT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年齡、TG、胸部CT 與診斷分型成正相關性;ALB 與診斷分型負相關性,見表2。
表1 97 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相關指標結(jié)果
2.5 肺部CT 特征 本文收集的病例中,15 例胸部CT 未見明顯異常,20 例出現(xiàn)單肺單發(fā)或散在多發(fā)的斑片狀磨玻璃密度影,少部分患者出現(xiàn)實變影和支氣管充氣征等,以中下葉胸膜下為主。62 例出現(xiàn)雙肺炎癥病變。
2019 新型冠狀病毒屬于β 屬的冠狀病毒,其基因特征與SARSr~CoV 和MERSr~CoV 有明顯區(qū)別[4]。但是仍然提示COVID-19 感染可能與SARS-1 感染有相似的發(fā)病機制[5-6]。從收治的病例來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是主要傳染源,無癥狀感染者或者是輕微癥狀感染者也可能成為傳染源。該病主要傳播途徑是呼吸道飛沫和接觸傳播[2]。
表2 影響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斷分型因素相關分析
COVID-19 臨床癥狀主要為發(fā)熱,伴干咳、乏力等,并逐漸出現(xiàn)氣短、呼吸困難。值得注意的是,熊娟等[7]文獻提示,部分病例以消化系統(tǒng)癥狀為首發(fā)表現(xiàn),如輕度納差、腹瀉、惡心和嘔吐等。Wang 等[8]研究顯示,發(fā)熱(87.9%)和咳嗽(67.7%)為COVID-19 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腹瀉(3.7%)和嘔吐(5.0%)較為少。與上述研究類似,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發(fā)熱(73.20%)、咳嗽(58.76%)和乏力(22.68%)是COVID-19 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
本文研究結(jié)果顯示,在輕型、普通型、重型這三組臨床分型間比較,患者年齡、ALB、TG、SAA、血鈉、B 型腦利鈉肽前體、腦部CT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診斷分型影響因素相關性分析結(jié)果顯示,年齡、TG、胸部CT 與診斷分型呈正相關性;ALB 與診斷分型呈負相關性。年齡越大、TG 越高、CT 表現(xiàn)越嚴重越易轉(zhuǎn)變成重型;早期ALB 水平下降,提示可能炎癥滲出較嚴重,患者越易轉(zhuǎn)變成重型,提示我們需要密切關注,提早干預,加強支持治療等。
閔瑞等[9]研究顯示,重癥患者明顯年齡較大,有更多的潛在疾病如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周娟等[10]研究顯示,低齡兒童感染率較一般人群低,可能與兒童體內(nèi)淋巴細胞比例相對較高有關。上述結(jié)論與本研究基本一致,年齡與疾病嚴重程度成正相關,年齡越大,越有可能發(fā)展為重型。其中原因可能與機體免疫體系相關;同時,年齡越大,存在的基礎疾病可能性也高,也可能引起疾病重癥化發(fā)展[11]。
本文研究還發(fā)現(xiàn),TG 與診斷分型呈正相關。可能是與心血管疾病、代謝性疾病等基礎疾病相關,也不排除通過其他途徑影響該病的發(fā)展。同時,抗病毒藥物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等可引起部分服用者TG和總膽固醇水平增高,因此,這部分患者在藥物選擇方面更需要關注TG 的變化。
COVID-19 患者分型與ALB 濃度高度相關。COVID-19 患者出現(xiàn)低白蛋白血癥的原因可能是COVID-19 患者體內(nèi)炎性細胞因子表達增強時,炎性因子有可能導致血管通透性增強,增加血清中ALB由血管內(nèi)向血管外滲漏,同時感染狀態(tài)下可以引起血清ALB 合成減少、分布和分解異常[12],這些都有可能導致血清ALB 濃度下降,從而誘發(fā)低白蛋白血癥。由此可見,我們應重視對COVID-19 患者合并低白蛋白血癥時的干預,加強營養(yǎng)膳食的同時,積極糾正低白蛋白血癥。
因此,以上發(fā)現(xiàn)共同提示,COVID-19 患者年齡、TG 及ALB 水平可以預測急性肺損傷嚴重程度及COVID-19 分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