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靜
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社會影響及其治理
汪靜
(華東師范大學 社會發(fā)展學院,上海 200241)
通過對安徽省D縣五個村落的田野調查發(fā)現,被初婚市場淘汰的農村光棍為了實現婚育訴求會采取買婚、騙婚、與在婚女性同居等具有灰色性質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并由此導致村落不良亞文化的盛行、基層治理難度的增加、政府公信力的弱化、人口素質的降低以及引發(fā)新一輪越軌犯罪行為等負面社會影響。為消解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及其帶來的不良影響,應建立政策支持與公共服務的優(yōu)化、基層治理觀念和治理方式的轉變、社會刻板印象的革新等方面的聯動機制。
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類型;社會影響;治理
自21世紀初開始,農村光棍群體日益成為社會關注熱點。有學者曾預測我國將有2079萬男性面臨婚配障礙[1]。尤其在欠發(fā)達的農村地區(qū),由于地方經濟發(fā)展不均衡以及婚姻市場的不斷擠壓,龐大的農村“光棍大軍”開始形成,由此衍生出農村治理、社會保障等多方面的問題,成為影響社會穩(wěn)定和發(fā)展的隱憂。
學界對光棍群體的成因、社會影響和相關對策進行了研究。個人與家庭有限的能力與薄弱的資本積累狀況[2],相對弱勢的多兄弟[3]、多光棍[4]家庭結構特征,人口流動[5]、通婚圈破裂[6]等帶來的巨大社會變遷以及門當戶對[7]等擇偶文化成為解釋農村光棍成因的主流話語。就社會影響層面,有學者認為農村光棍可能會產生越軌行為,從而影響到農村社區(qū)的治安環(huán)境[8]、農業(yè)現代化的發(fā)展以及基層治理[9,10],甚至會沖破農村的地域界限,波及到整個中國社會[11]。由于對社會保障依賴度高,大量光棍年邁后也會給我國農村養(yǎng)老保障帶來嚴峻挑戰(zhàn)[12]。針對上述問題,學者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的對策:一是個人脫貧致富論,如激發(fā)其生活和工作熱情、促進個人發(fā)展、提高個人素質等[13];二是文化環(huán)境革新論,如加強光棍的道德教育、同性婚姻合法化[14]、性服務合法化[15]、實現跨國婚姻和擇偶梯度調節(jié)[13]等;三是政策制度完善論,如以禁止胎兒性別鑒定等方式降低出生性別比[16],對邊疆地區(qū)做好“固邊”工作[9],實現漸進式移民[15]等。
文獻梳理表明,既有研究對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及其社會影響和治理措施缺乏有針對性的系統(tǒng)分析?!胺浅B(tài)婚育”目前并未有統(tǒng)一概念界定,但在類似研究中有學者將其描述為農村光棍為進行家庭再生產而采取的有違人性的非道德甚至非法行為[17-19],如騙婚、借腹生子、買賣婚姻、一妻多夫等。也有學者將其描述為緩解生理需求的失范或越軌行為,如同性性行為、商業(yè)性行為[20,21]等。本研究將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定義為:被初婚市場淘汰的農村單身男性為構建男性主導式核心家庭和進行家庭再生產而采取的非道德甚至非法婚育行為,如買婚、共妻、與已婚女性擁有事實婚姻等①由于某些行為實質上已構成違法事實,但未在法理上進行過明確判定,本研究將此類違反法理條文的行為統(tǒng)一定義為“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以便于解釋和研究。,但不包括商業(yè)性行為、同性性行為等并非以家庭再生產為目的的行為。筆者擬結合對安徽省D縣②選取D縣為田野點的主要原因是:據2016年數據,D縣人均GDP為20849元,遠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53777.4元),經濟欠發(fā)達的D縣農村地區(qū)符合“光棍聚集地”特征;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D縣適婚年齡人口性別比更高達115.2,遠超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的102.5;另外,還有對田野點的熟悉程度、調查的私密性、資料搜集方便與真實性、低學歷農村光棍的方言表達習慣等等因素。5個村落19位正處于(或曾經有過)非常態(tài)婚育的光棍的田野調查,將其置身于“村落”亦或是更為宏觀的“社會”研究場域之中[22],對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類型、社會影響以及治理措施進行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
考慮到研究問題具有特殊性,且涉及個人隱私(如婚姻、生活等)較多,被訪者在回應問題時的表情、語言、神態(tài)等反應記錄就顯得尤為重要,因此主要采取一對一的半結構化訪談模式搜集一手資料。在對光棍的訪談過程中發(fā)現,情感需求與養(yǎng)老恐慌成為光棍采取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重要動機,根據生育維度將農村光棍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通過買婚或者騙婚構建男性主導的核心家庭是農村光棍較為青睞的策略。此類光棍也是本次調研中占比最大的群體。本次訪談中,共有10位光棍采取過上述行為,其中5位光棍已構建出核心家庭,育有子女③其中一位光棍多年前曾與哥哥共妻過一段時間(智障女性最初買來時是為了哥哥),哥哥成婚幾年后因病去世,后該光棍便與其妻、子共同生活,但未能確定兩子為其兄亦或是自己的孩子。。另有5位光棍曾經“娶妻生子”,后又受多種因素影響回歸到單身狀態(tài)。
案例一:光棍LYL,因經濟貧困一直未能娶妻,某天在村口發(fā)現一流浪的智力障礙女性,遂將其帶回家中共同生活并育有一女。一年多后,警察上門辦案尋人時才知,此女為江蘇鹽城人,由于智力障礙走失,家人一直多方尋找。在多方協調下,此女家人認為LYL收留了女兒并對其給予了較好的生活照料,最終決定取消訴訟,但不承認LYL及其所生養(yǎng)女兒的女婿及孫女身份,最終帶回女兒留下LYL與所生養(yǎng)女兒共同生活。
案例二:光棍WYC,為人老實,一直未娶。后經村內人介紹得知,隔壁村里張家兒子因車禍去世后,其母親認為當初為兒子買婚所得的智力障礙“媳婦”XH成為家中的負擔,因此想將其“轉手”給他人。最終在村民的牽線“幫助”下,以1000元的價格帶回了XH與之共同生活至今并育有一女。
在上述案例中,LYL存在明顯的“撿漏”騙婚行為,WYC則是通過更為普遍的商業(yè)方式獲得了妻子。本次調研中,除了LYL和另外一位光棍以外,其他8位有過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光棍均是通過村民、朋友等媒介以金錢交換方式“娶妻”的。能夠采取這一策略的光棍其經濟狀況與社會支持力度相比于同地其他光棍較好,主要表現為有一定的經濟積累和創(chuàng)收能力,有父母、同輩親屬、村民等非正式社會支持。
受計劃生育和男性偏好的影響,一些村民會將女兒送養(yǎng)。調研發(fā)現,農村社會里,孩子的“私有性”意識較為突出,如:無論是光棍亦或是孩子的父母,其均認為只要雙方達成一致意見,便可實施送養(yǎng)與收養(yǎng)女兒的行為,完成“私人契約”。本次訪談中,共有4位光棍私自抱養(yǎng)了女兒,另有2位光棍曾經抱養(yǎng)過女兒,多年后又被父母追回。
案例一:光棍WKY,為人憨厚老實,勤奮上進,但因家庭經濟能力有限一直未能成家。WKY非常喜歡孩子,但又不愿意承擔買婚的風險與自我良心的譴責,希望能夠以最簡化的方式抱養(yǎng)一女。后經人介紹從其他村里尋得一對想生育兒子的夫妻,給予了一定的“感謝費”后將女兒抱回,但至今仍未辦理任何手續(xù)。
案例二:光棍ZXM,家中兄弟三人均為光棍。ZXM作為長子留守家中常年與母親生活在一起,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在母親與村民的建議下,ZXM從鄰村想要生育兒子的夫妻那里抱養(yǎng)過一女兒,且女兒對一切均知情。然而,當女兒逐漸長大后,其親生父母卻要追回女兒,原因是“女兒長大了和光棍生活在一起不好看”。由于ZXM在抱養(yǎng)女兒時未辦理任何手續(xù),二人之間純屬私人協議關系,因此ZXM無奈之下只能將女兒送回并獲得了一些補償。
雖然我國法律未明確禁止民間送養(yǎng)行為,但其對收養(yǎng)未成年孩子進行了多項嚴格規(guī)定。根據《收養(yǎng)法》可知,大部分農村光棍收養(yǎng)孩子都不符合相關法規(guī)④《收養(yǎng)法》明確規(guī)定,對送養(yǎng)人而言,其必須確實是因為無撫養(yǎng)條件而送養(yǎng)子女,并且送養(yǎng)人不得以送養(yǎng)子女為理由在違反計劃生育的情況下再次生育。而收養(yǎng)人則需要具有撫養(yǎng)教育被收養(yǎng)兒童的能力,能夠履行父母對子女應盡的義務。同時,無配偶的男性收養(yǎng)女童的,收養(yǎng)人與被收養(yǎng)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在此基礎上,雙方應向民政部門申請,并到相關機關予以認可和公證后方才屬于合法送養(yǎng)與收養(yǎng)行為。。因此,私自收養(yǎng)孩子便成為那些具有一定生活照顧能力且對養(yǎng)育孩子抱有熱烈期待的光棍的妥協式策略。究其原因,情感的缺失、對未來養(yǎng)老生活的恐慌以及父母的擔憂等都成為促使此部分光棍抱養(yǎng)女兒的主要影響因素,“家里只有我和老娘每天大眼瞪小眼,她也想我能抱養(yǎng)一個女兒老了照顧我……”(被訪者:WKY)而失敗的抱養(yǎng)經歷、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以及匱乏的法律知識則會成為阻礙光棍再次抱養(yǎng)女兒的誘因,“不懂那些法律,養(yǎng)了這么大被要回去,人家自己的女兒我們也不能說什么,以后不抱了,抱來的孩子總歸不是自己的……”(被訪者:ZXM)
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在明知對方有婚約和配偶的情況下,依然以夫妻名義(或關系)共同生活,雖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xù),但事實上已構成重婚罪。本次田野調查中,共有3位光棍明知對方有丈夫但依然通過與其同居的方式獲得了事實婚姻和“子女”。
案例:光棍HBC,曾自己通過村民介紹以買婚的方式與一智力障礙女性結合并育有一女。然而好景不長,婚后僅一年,智力障礙的妻子便在一次外出中走失,女兒也因病去世??紤]到失敗的婚育經歷以及個人對孩子照料能力的缺失,HBC不再愿意通過買婚的形式構建家庭,也不愿再獨自承擔照料孩子的責任。此后,其結識了與丈夫情感不和但未離婚的張姓女子,兩人相處一段時間后便開始共同生活。
能夠與在婚已育女性同居的農村光棍在村中口碑較好,有獨立的經濟能力。值得注意的是,農村光棍與在婚已育女性同居,不同于“入贅”和“倒插門”,屬男性主導式“婚姻”。這部分光棍在行為選擇過程中對情感歸屬、生活照料的考量更多,而對于同居者子女的情感期待則較少。以案例中的HBC為例,即使張姓兒子在鎮(zhèn)上蓋有三層樓房,其也堅持要與張姓女子居住在自己的平房里?!捌綍r生活都是她照顧我,肯定也開心了嘛。不過,有什么大事我還是找我侄子……”(被訪者:HBC)
無論采取何種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農村光棍本質上都已經或多或少地觸犯了國家相關法規(guī)。但由于其在地方治理的實際操作過程中難以進行管控或界定,如光棍將買婚錢稱作“彩禮”,而地方治理者又難以通過智力障礙女性確定其是否為被拐賣女性,其難以直接將其定性為“非法行為”并采取強制措施,因此便在地方治理秩序中成為具有灰色地帶性質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
農村光棍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不僅事關個人與家庭,更與其居住的農村社區(qū)甚至全社會緊密相關。從其行為過程和本質上可以看出,農村光棍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多屬于違法性行為。然而,出于“鄉(xiāng)村人”獨特的法治文化基礎差異[23]及其淡漠的法律意識,加之受傳統(tǒng)文化、習俗觀念等影響,這種不斷重復的違法行為在一定范圍內便會因持續(xù)的漠視和默許態(tài)度導致局部社會關系處于隨意調節(jié)下的無序狀態(tài)[24],不利于提升“鄉(xiāng)村人”對法律的認同感[25],對農村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從光棍及其家庭的主位視角看,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不僅在情感歸屬上為其帶來了較為顯著的積極效應,部分光棍更通過舉辦婚禮、滿月酒等程序合法性行為在村落獲得了身份認同。甚至,些許光棍更是通過買婚生子徹底脫下了光棍的帽子。對于法律意識淡薄的光棍或村民而言,非常態(tài)婚育是低成本高收益行為,作為經濟人,其不失為一種擺脫婚育壓力的理性選擇。因此,在部分“成功案例”的慫恿下,即使未實施過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光棍明知此類行為具有高風險性,但賭博心理很容易促使其被既有案例影響從而引發(fā)效仿行為,“當時就是看XXM生了個兒子,也精精神神的,就想著我也試試。”(被訪者:WYC)當個體行為在一定范圍內產生示范作用,便會影響群體行為的變異,從而導致該群體特殊亞文化的產生[26]。一旦失范的光棍亞文化生成,則其又會反過來影響該群體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標準,進一步造成更為嚴重的不良影響[27]。
雖然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增加了光棍的生活動力和幸福感,間接上有利于村落社會結構穩(wěn)定及情感和諧目標的實現,但處于灰色地帶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本身具有非法性與高風險性,衍生出諸多矛盾,變相增加了基層治理者的工作量。如與在婚女性同居的光棍,常會引來其丈夫的威脅,在環(huán)境較為封閉且情感聯系較強的農村社區(qū)里,極易引發(fā)家庭矛盾,致使暴力和傷害事件的發(fā)生,“他是外村的,帶幾個人來了,這邊呢也不是一個人,兄弟幾個都在這,一來二去就打起來了?!保ū辉L者:ZSJ)此外,由于買(騙)婚光棍的妻子均為智力障礙女性,其常會因為看管不力而走失或破壞其他村民家的財物,村里也出現過光棍求妻心切被臨近村民合伙騙取財物、抱養(yǎng)女兒養(yǎng)育多年后被無賠償追回等“連鎖型”案例。在面臨上述矛盾和沖突時,基層治理者即使明知其行為本質觸犯了法律,但礙于面子和輿論常陷入治理兩難的尷尬境地,使村莊陷入治理失序的危機之中。
農村光棍是我國五保政策的主要納入對象,在五保政策落地執(zhí)行的過程中,D縣基本做到了“快、準、公”。然而,D縣在面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光棍時,卻出現了政策落地偏差。由于五保納入工作在村級落地,而各個村落之間對非常態(tài)婚育狀態(tài)下的光棍界定標準不一,使得分歧和矛盾不斷增加。如H村將抱養(yǎng)女兒的光棍納入為五保戶,X村卻對具有相同情形的光棍不予納入?!拔矣幸粋€女兒,收養(yǎng)來的,他們就不給我五保。那你看WKY,不也是收養(yǎng)女兒嗎,他怎么能有呢……”(被訪者:ZSG)光棍的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打破了其原有的家庭結構,將其從“準五保戶”變?yōu)椤邦惣彝ァ闭?,這就使得政策在落地的過程中出現了人為可控的彈性機制,而這樣的彈性化準入機制不僅影響了社會政策落地的效度,更使得公共政策在光棍心中缺乏穩(wěn)定性與規(guī)范性,從而弱化了政府的公信力[28]。
智力障礙女性是光棍實施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主要對象。研究結果顯示,與遺傳有關的精神與智力殘疾為90.1%,遺傳病問題在精神與智力障礙中表現尤為突出[29]。然而,由于光棍既缺乏優(yōu)生優(yōu)育相關知識引導,也無力承擔全程產檢等醫(yī)療費用,“賭博”心理致使其常秉持“聽天命”的態(tài)度進行生育行為,因此增加了生育子女為智力障礙者的可能。同時,農村光棍對孩子進行教養(yǎng)的知識和能力很弱,加之妻子角色功能的缺失,其生育子女常面臨“無人教養(yǎng)”或病態(tài)社會化過程。如WYC生育女兒后,為了防止母女走失,其在農忙與社交時便將母女二人鎖在屋里玩耍,女兒在成長過程中始終與智力障礙的母親一起生活,WYC將其帶往醫(yī)院進行智力鑒定,卻因孩子像母親一樣不能正常表達而無法做出判定,因此WYC至今都無法判斷其女是否患有智力障礙??梢姡夤髟跇嫿ā邦惣彝ァ钡馁I婚過程中,其智力障礙妻子在生育行為中具有高風險生殖健康危害[30],而光棍又缺乏給予孩子良好教養(yǎng)的能力,雙重風險因素的疊加極不利于我國人口素質的提高,也直接增加了國家對智力障礙兒童的社會養(yǎng)育負擔。
在情理兼顧甚至“情大于理”的中國社會[31],情感是治理體系中不可忽視的層面[32],其根本上是一種人心治理[33]。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本質上是由個體情感缺位所導致的不當行為。一方面,情感影響個體的行為選擇[34],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正是其長期情感空缺下進行彌補的個體手段。另一方面,當光棍的情感空間無法被填充時,消極的情感也難以推進已有治理措施和目標的實現[35]。因此,對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應遵循柔性治理的基本原則,避免采取強硬性手段引起沖突。具體而言,一方面,要完善相關政策支持,為農村光棍解決政策層面的后顧之憂;另一方面,要加強公共服務和宣傳教育,盡量鏟除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生成的土壤。
良好的政策支持環(huán)境是減少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基本前提。調研結果顯示,“老而無依”的養(yǎng)老恐慌與“望而不得”的情感寄托是導致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重要因素。政府部門應繼續(xù)完善對農村光棍的相關政策支持,在保證農村光棍生存權的基礎上進一步對其長期照護、情感寄托等需求予以有序回應。雖然五保政策已明確將年邁后無人贍養(yǎng)的光棍納為主要供養(yǎng)對象,但受財政資金影響,五保政策在保障內容上仍然較為有限,僅能夠為其提供基本的日常生活保障,敬老院內無差異化的“一刀切”式管理模式、光棍患病后的長期照護服務極度匱乏等無一不加重了農村光棍對于現行政策有效性的信任度。加之五保政策在不同村落落地過程中的納入標準出現差異,不明情況的農村光棍便進一步對五保政策的有效度產生了懷疑。因此,國家作為頂層設計者,既要加速跟進各項政策的時效性,對既有政策的保障水平、保障內容、保障范圍等進行完善,也要通過農村五保政策、低保政策、精準扶貧等社會政策間的有效銜接,為其構建良好的支持環(huán)境,提高光棍對國家和政府的信任度,逐漸消解農村光棍的養(yǎng)老恐慌與危機意識,以減少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產生。另外,農村光棍對孩子具有較高的情感需求,國家作為政策制定者應盡快填補相關空白,借鑒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經驗⑤美國、香港等國家或地區(qū)不僅在收養(yǎng)行為前對收養(yǎng)人進行合理的、不唯經濟水平的、以不損害兒童心理健康為準則的收養(yǎng)評估,同時通過一定期限的后續(xù)跟蹤與“二次收養(yǎng)”標準等指標對收養(yǎng)人的養(yǎng)育質量和被收養(yǎng)兒童的身心健康水平進行監(jiān)測。,在《收養(yǎng)法》之外,制定科學統(tǒng)一的前期評估與后期跟進標準,通過合情合理的政策支持減少農村光棍“求子心切”的不良婚育動機。
除政策支持外,國家權力的各級代言人及社會組織等應在“共情”與“理解”的基礎上轉變治理觀念,優(yōu)化公共服務,對農村光棍進行積極幫扶,在實踐中消除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賭博心理。農村光棍作為社會功能健全的個人,其不應被固化為社會治理的對象,他們與其他村民一樣,也可以作為農村社區(qū)的治理主體,發(fā)揮社會價值與個人作用?;鶎又卫碚呖赏ㄟ^激勵的方式幫助光棍個人及家庭樹樹立尊嚴感、自豪感與自信,使其能理智地看待并接受自我,從而逐漸消除其消極生活態(tài)度與不當婚育動機。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在農村社會的觀念里屬于私人領域,“寧拆一座廟,不拆一樁婚”的思想根深蒂固。基層治理者應改變“清官難斷家務事”的“不為”治理觀念,利用自己熟人兼管理者的雙重身份,把握好對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治理邊界,特別是要依托鄉(xiāng)賢關系,利用村落社區(qū)的人脈資源,使光棍既能夠合法合理地實現個人婚育需求,又能保護個人的正當權益。對于有收養(yǎng)孩子意愿的光棍,應對其做好信息登記工作,在收養(yǎng)前,提供免費的收養(yǎng)法教育、收養(yǎng)子女手續(xù)指導、兒童教育與照料學習服務指導等,并提供相應的職業(yè)與技能培訓服務,增強其法律意識和養(yǎng)育能力。對被光棍收養(yǎng)的兒童,則可借助精準扶貧中的教育扶貧項目對其進行幫扶,以提升被收養(yǎng)兒童的養(yǎng)育質量,緩解光棍個人的養(yǎng)育壓力。
“貧困、懶惰、危險”等負面詞語幾乎已經成為論及該群體的第一反應代名詞,甚至可以說該群體在我國社會已經被污名化[36]。這種關于農村光棍的社會刻板印象與污名化放大效應不僅會強化光棍“成家”的動機,而且會導致其在負面評價環(huán)境中產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甚至會破壞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因此,應盡量引導社會公眾對農村光棍群體進行客觀、正確、理性的認識,改變農村光棍群體的社會刻板印象,為其營造良好的的鄉(xiāng)村社會交往環(huán)境。另外,針對多數農村光棍及家庭成員受教育水平低、法律意識淡薄的現狀,對農村光棍家庭及村民應進行科學知識教育與思想觀念引導,使其改變對農村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認知,尊重國家的有關政策和法律制度。另外,農村光棍面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的風險性判斷時,常抱有“賭博”心理,而缺乏基本的遺傳、法律等科學知識,導致農村光棍萌生不間斷的“挑戰(zhàn)”和“探索”行為⑥如一計劃買婚生子的光棍認為,WYC的女兒之所以智力有問題,是因為其出生后喝了母乳,如果孩子出生后用牛奶喂養(yǎng),那么其可能就不會變成“傻女兒”。。因此,可在全國范圍內通過對行動失效者的光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案例的宣傳,做好相關知識教育工作,加深其對非常態(tài)婚育行為高危性認識,變革光棍及其家庭的非科學觀念,幫助其樹立合理合法的婚育觀念與需求表達策略。
[1] 潘金洪.出生性別比失調對中國未來男性婚姻擠壓的影響[J].人口學刊,2007(2):20-25.
[2] 王磊.貧困地區(qū)農村大齡青年未婚失婚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青年研究,2012(12):37-43.
[3] KEITH, PATM.The social context and resources of the unmarried in old age[J].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1986,23(2),81-96.
[4] 劉升.“婚姻株連”:理解農村光棍現象的一個框架——基于豫南 Q 村“光棍成窩”現象的調查[J].中共寧波市委黨校學報,2014(3):98-105.
[5] 石人炳.青年人口遷出對農村婚姻的影響[J].人口學刊,2006(1):32-36.
[6] 賀雪峰.被打破的傳統(tǒng)通婚圈——農村性別失衡下的代際關系新象[J].同舟共進,2018(8):26-29.
[7] 古德.家庭[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6:86-93.
[8] 靳小怡,謝雅婷,郭秋菊,等.“光棍”聚集與社區(qū)公共安全——全國百村調查的研究發(fā)現[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6):36-44.
[9] 刀劍.我國的農村光棍問題及其治理[J].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18,139(1):34-40.
[10] 溫丙存.被拐賣婦女的類型分析[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4):60-64.
[11] 劉燕舞.農村光棍問題需引起重視[N].環(huán)球時報,2018-09-07(15).
[12] 張思鋒,唐燕,張園.農村大齡未婚男性社會保障需求與供給分析[J].人口與經濟,2011(6):86-93.
[13] 呂憶松,李瑩瑩,李壽然.對我國光棍村現象的解析與對策研究——基于洱源縣喬后鎮(zhèn)豐樂村委會“光棍村”情況的調查[J].法制與社會.2015(17):181-182.
[14] 新浪財經.經濟學教授談光棍危機:低收入者可合娶老婆[EB/OL].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sbzt/ 20151022/114923544737.shtml
[15] 季晴.“光棍”高峰期,中國如何接招?[J].福建質量管理,2015(11):258-259.
[16] 萬雅琴,鄭坤.結構性失婚視角下“光棍危機”的解決對策分析[J].法制與社會,2017(5):180-181.
[17] 彭大松.村落里的單身漢[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7:134-158.
[18] 董磊明,謝梅婕,李欣燦.社會整合與農村光棍的求偶策略——對山西離村和江西蓮村的比較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19(10):54-61.
[19] 賈志科,沙迪,朱鵬舉.農村大齡青年的擇偶壓力及社會風險——基于華北九個村落的實地研究[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5):140-147.
[20] 楊雪燕,李樹茁.性別失衡與人口流動視角下的男男性行為:來自中國城市地區(qū)的證據[J].人口與發(fā)展,2013(1):90-97;82.
[21] 楊雪燕,王珺,伊莎貝爾·阿塔尼.婚姻擠壓和流動背景下大齡未婚男性的商業(yè)性行為:基于中國西安的調查發(fā)現[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36):99.
[22] 劉燕舞.農村“光棍”問題研究:回顧與前瞻[J].中國青年研究,2019(6):94-100.
[23] 胡成建.“單位人”與“鄉(xiāng)村人”居民法治文化的沖突與融合[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0):36-38.
[24] 王曉廣.法治文化大眾化制約因素分析——以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為視角[J].理論前沿,2009(14) :23-24.
[25] 席書旗.法律權威與公眾法律認同問題研究[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145-149.
[26] 吳瑛.城市流動人口高危行為的社會文化透視——以昆明市為例[D].云南師范大學,2003.
[27] 馬仁勇.關于我省群體不育亞文化現象的調查與思考[J].河北學刊,21(3):120-124.
[28] 吳剛.政府公信力弱化的表現及對策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9(7):90-91.
[29] 陳昌元,涂冰,黃俊,等.常德地區(qū)精神與智力殘疾鑒定情況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5(3):116-117.
[30] 王莉娜,陶芳標,朱鵬,等.安徽省某農村地區(qū)智力殘疾婦女生殖健康危害現況調查[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4(7):476-477.
[31] 翟學偉.人情、面子與權力的再生產——情理社會中的社會交換方式[J].社會學研究,2004(5):48-57.
[32] 何雪松.情感治理:新媒體時代的重要治理維度[J].探索與爭鳴,2016(11):40-42.
[33] 程軍.精準扶貧:當代中國國家治理的情感邏輯[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36(3):116-124.
[34] 楊寶泉,賈曉輝.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情感關懷和心理救助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高教研究,2008(2):67-68.
[35] 龔為綱,朱萌.社會情緒的結構性分布特征及其邏輯——基于互聯網大數據GDELT的分析[J].政治學研究,2018(4):90-102.
[36] 汪靜,何威.農村單身漢社會形象再解釋[J].華南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47-58.
Social influence and governance of rural bachelors’ uncustomary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behavior
WANG Jing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 China)
A field survey of five villages in D County, Anhui Province showed that to satisfy their needs of marraige and childbearing, the rural bachelors eliminated by the first marriage market would have uncustomary marriage and childbirth behaviors such as buying a bride, marital fraud, and cohabitation with married women which led to negative social effects such as the prevalence of unhealthy subcultures in villages, the difficulty of grassroots governance, the weakening of government credibility, the decline of population quality, and the triggering of a new round deviant crimes. 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se adverse effects, it is of necessity to establish a joint mechanism of policy support and optimizing public services, transforming the concepts and methods of grassroot governance, and innovating social stereotypes.
rural bachelors; uncustomary marriage and childbearing behavior; type; social impact; governance
10.13331/j.cnki.jhau(ss).2020.02.005
C912.82
A
1009–2013(2020)02–0035–06
2019-12-24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12&ZD211);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9YJC840014)
汪靜(1990—),女,安徽滁州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農村社會學。
責任編輯:曾凡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