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譚平(陜西鐵路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
在互聯(lián)網(wǎng)飛速發(fā)展的今天,盡管高職院校以學生為中心,全方位、全過程服務學生,但學生管理工作明顯存在管理理念落后的問題。一方面,部分高職院校在校園信息化管理體系投入的資源少,學生管理人員配備不到位,必然使得高職院校信息化管理體系比較薄弱,進而影響學校的全面規(guī)劃[1]。另一方面,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運用越來越凸顯學生的地位,學生會主動通過信息化手段在信息平臺上發(fā)表心聲,希望更多的人知道或者了解他們。但往往學生管理者在工作中未能意識到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得學生管理與服務理念跟不上信息化時代的發(fā)展,不能很好地完全滿足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2]。
當前,我國較多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仍采用的是傳統(tǒng)模式,雖然在學生管理中運用了網(wǎng)絡新技術等管理方式,但效果并不太明顯,仍以“學?!墝W院——輔導員”三級直線模式管理為主。相關學生管理行政部門也制定了學生管理辦法和細則,并下放到二級學院由輔導員實施,但由于最高領導者處于整個直線管理最前面,和學生的距離比較遠,所制訂的學生管理細則和學生實際存在問題的管理不能很好銜接起來,給具體的學生事務管理工作加大難度。這種金字塔式由上而下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具體的學生管理指令從上往下傳達,學生出現(xiàn)問題后情況由下向上匯報,在此過程中,處于最底層的學生能否準確收到消息,或向上級匯報的信息是否真實都難以確定[3]。例如,在新生班級當中,沒有將學生管理細則和相關的班級管理制度相結合,而大大降低制度執(zhí)行力。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不但提高了學生管理工作的效率,而且打破了學生事務管理的空間和時間局限。以往管理者在處理學生事務的時候,需要在第一時間到達特定場所,如學生事務大廳或行政部門辦公室處理相關學管工作?!盎ヂ?lián)網(wǎng)+”信息化技術的應用,使學生管理者和學生都不再受時間和地點的限制,可用采用手機、電腦等隨時隨地辦理相關業(yè)務,不僅節(jié)約時間、簡化程序,還提高了效率。
高職院校要打造一體化的智慧校園,需以學生為主體、管理服務為首要的內容框架,從而構建系統(tǒng)化、一體化的聚合平臺[4]。首先,構建多渠道,實現(xiàn)學生管理工作中介多樣化。暢通管理服務渠道,使得學生管理部門與學生聯(lián)系很好地銜接起來。實現(xiàn)學生管理工作的科學化、有效性、針對性,必須實現(xiàn)管理或服務渠道的一體化建設。針對學校各管理部門網(wǎng)絡平臺信息單一的狀態(tài),學校應充分結合“線上+線下”的渠道,實現(xiàn)學生事務管理立體化、一體化、全方位、全過程服務。其次,各部門各司其職,明確各自的管理內容,對各部門進行認定、厘清職責,可避免事務辦理時出現(xiàn)責任互相推諉的現(xiàn)象。同時管理內容應突出重點內容,如教務處、財務處、學生處等學生接觸較多的行政部門,應將服務的重點內容設置在最顯要位置,并合理設計界面。
“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化時代,高職院校應該把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作為學生管理工作的初心與落腳點,使信息化手段服務于學生,創(chuàng)新管理工作的理念與方法。
首先,管理人員要以學生為主體,主動轉變管理思維與方式。比如,為了方便學生收繳費業(yè)務可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支付方式實現(xiàn)便捷支付;圖書館豐富電子書刊、雜志等以供學生瀏覽下載閱讀;學生開展二課活動可采取同步在線直播的方式以得到更多人知曉與關注。
其次,學生工作管理部門、書記、學工辦主任、輔導員、班主任等要融入學生圈子,在微信朋友圈、QQ空間等新技術上,為學生發(fā)表的動態(tài)進行評論點贊,加強與學生的互動交流,了解學生的心理和實際需求,在情感上拉近與學生的心靈距離。
最后,管理者要與時俱進,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開展學管工作。由于學生接收到的信息多元化比較明顯,學生的多方動態(tài)也會受到社會的全面關注,以學生為主體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具有在新媒體、新平臺上應對社會輿論的能力,是新時代、新環(huán)境大背景下學生管理人員必須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