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志會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在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之下,網絡空間被人類視為海陸空天之外的第五領域,隨著網絡技術的縱深發(fā)展,網絡空間越來越被世界各國所重視。網絡空間與現實世界既交融又隔離,已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影響著世界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最先對網絡空間發(fā)起競爭攻勢的是西方發(fā)達國家,面對發(fā)達國家持續(xù)在網絡空間造成的威脅,中國等發(fā)展中國家不得不積極應對當前嚴峻的態(tài)勢。網絡空間治理成為當下最緊迫的現實議題,如何在網絡空間治理模式上同世界其他國家達成共識,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形成一個有序、安全、共贏的網絡空間值得我們探索。
網絡空間治理對于國際社會而言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不同于傳統(tǒng)的物質領域,網絡空間是復雜且動態(tài)的虛擬空間。網絡技術不斷向著廣度和深度持續(xù)發(fā)展,對人類傳統(tǒng)的社會結構進行解構和重構,加大了國際社會對于網絡空間的治理難度。網絡空間范圍無法進行度量,網絡霸權國家借助網絡空間治理的無邊界性和匿名性竊取他國網絡信息系統(tǒng)機密,壟斷網絡資源,資源的分散和技術的壟斷使得發(fā)展中國家面臨著網絡空間治理的威脅和挑戰(zhàn)[1],因此網絡空間治理逐步成為國際政治議題,也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之間的政治博弈。
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對于網絡空間治理的主張為多方主義治理模式(又稱“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被西方國家所支持且取得話語權,而發(fā)展中國家包括中國、俄羅斯在內持多邊主義治理模式的主張,兩種治理模式的分歧一直持續(xù)不斷。2013年斯諾登揭露了美國棱鏡計劃,棱鏡計劃揭示了美國政府正大規(guī)模地攫取網絡信息資源,掌握著各國最重要的數據信息。與此同時,網絡安全、網絡犯罪也逐漸成為網絡空間政治議題的關鍵。因此,其他國家需重視對網絡空間的投入,加強對網絡空間的治理來改變當前網絡空間治理模式的格局,從而應對這些挑戰(zhàn)。受到傳統(tǒng)國際政治格局的影響,網絡空間全球治理被視為是對空間中的權力和資源的爭奪[2]3-4。世界各國對于網絡空間的主張、理念、思想加劇進行碰撞,分歧未見緩和趨勢,網絡安全事件也頻頻發(fā)生,因此,要加快網絡空間的治理進程,達成一個全球的共識主張,才能保障網絡安全,維持網絡空間秩序,網絡空間協同主義治理模式應運而生。
網絡空間有著虛擬、分散、模糊等特點,因此其治理模式一直存在著頗多爭議。網絡空間治理模式的統(tǒng)一和構建,不僅關乎社會經濟發(fā)展,也關乎著全球經濟秩序的良性運轉,更關乎著世界各國的政治方向。為推動網絡空間發(fā)展并形成有效治理,目前世界上主要存在的治理模式有多方主義、多邊主義和協同主義治理模式。協同治理模式吸收多方主義和多邊主義治理模式的優(yōu)勢之處,是較為理想的治理模式。
多方主義治理模式,又稱“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多利益攸關方治理模式的首次提出是在2005年《突尼斯議程》在聯合國決議通過之時,當時受到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的大力推崇,也在西方領域受到廣泛的認可和支持。但由于“斯諾登”事件的爆發(fā),斯諾登揭露了美國一直通過網絡技術在監(jiān)控、竊取世界各個國家機構的機密和世界人民的個人隱私信息,無視網絡主權的存在,肆無忌憚地干涉他國政權,因而受到其他國家的反對和質疑。
多方治理模式主張自下而上的治理,反對網絡主權,主張人權高于主權,強調網絡空間治理的主體包括國家、民間組織、私營部門等,以及其他可以管理網絡空間的利益相關方[3],多方主體共同進行治理。其中為大家所熟知的谷歌、亞馬遜等美國公司,都屬于私營部門,但都監(jiān)管著網絡空間。多方主義治理模式認為網絡空間沒有邊界,屬于全球公域,是一個利益共同體,制定管控網絡空間的準則和懲罰機制,通過各方主體自由的共同治理,從而能使各方能達到利益最大化的效果。早在20世紀末,由于網絡技術的興起,美國成立了互聯網名稱與地址分配機構(ICANN),ICANN組織是對全球網絡技術進行運營和掌握的非營利組織機構,統(tǒng)一管理著全球的“根服務器”,但美國政府與ICANN組織簽訂了管控協議,由美國政府對ICANN進行控制,因此美國政府掌握著絕大部分“根服務器”。該協議行為與美國所倡導的網絡空間無主權的理念相悖,仔細深究可以得知,美國僅是希望通過多方自由共同治理的理想狀態(tài)的外皮達到主導全球網絡空間的目的。即使在2016年美國聲稱移交了對于ICANN組織的監(jiān)管權,但實際的主導權仍然在美國政府手里。
雖然多方主義治理模式包含了民間團體、私營部門等非國家主體,但是并不能確切判斷這些非國家主體的組織團體是否與該國政府之間有利益勾結,因此受到主權國家的反對。一方面,對于這些組織團體為何能成為管控網絡空間的主體存在疑惑和質疑,為何一個民間組織或者私營部門能夠對國內政治的網絡空間進行管控,是否會存在顛覆政權的嫌疑,非國家主體的組織部門是如何與國家政府之間進行分工合作的,具體的標準和邊界不清晰,他們之間各自的職能不夠明確,治理主體之間不能進行良性的分工合作。另一方面,治理主體太多,真正的治理主體模糊,不能夠達到利益平衡的目的,變量太多便會無法實際掌控。多方治理模式主張網絡無主權,放棄國家干預[4],無需政權進行束縛,但是無法避免其他組織暗自對網絡空間進行干預,同時也缺乏預防和懲戒機制。另外,多方治理模式雖然倡導了自由、平等,但是沒有正確有效的方向引導,沒有透明公開的機制,會助長真正在背后進行管控的網絡霸權、網絡間諜的囂張氣焰。
多邊主義治理模式認為網絡空間具有主權屬性,但美國政府認為網絡空間屬于“全球公域”,網絡空間是否具有主權是多方主義治理模式與多邊主義治理模式最大的爭議焦點。國家主權,當前最為世界接受的界定是在1928年的帕爾馬斯島仲裁案中提出的,國家主權在國際關系中具有獨立性,在國家領土之內所為之行為,世界上其他國家不得干涉和影響[5]。國家主權是維持國際秩序的基礎,是認可該國是世界國家其中一員的身份,是承認領土的最高權威。多邊主義治理模式認為網絡空間是國家主權的延伸和擴張,網絡空間應受國家主權的保護,屬于國家主權范圍內,國家對于主權內的網絡活動可以進行管轄和控制,且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其他國家也不得對本國領土內的網絡空間活動進行干涉。
多邊主義治理模式強調各國政府是網絡空間的治理主體,主權國家政府應當主導網絡空間,各國主權平等。與多方治理模式不同的是,多邊主義治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治理,強化政府職能的權威性。主權國家主張網絡空間雖然是虛擬空間,但是網絡活動的進行是承載于真正的實體之上的,這些實物是網民的操作系統(tǒng),而操作系統(tǒng)的運行都是在國家的領土范圍內進行的,是存在于真實的社會生活中的。主權國家為促進網絡社會的發(fā)展,應治理網絡空間,整治網絡環(huán)境,打擊網絡犯罪,行使一些職責來保護網絡空間安全。因此,國家主權在網絡空間中同樣存在。支持這一主張的國家主要是中國和俄羅斯等發(fā)展中國家,并于2011年同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兩國在聯合國代表大會上提交了《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草案》,提倡聯合國對國際網絡空間進行監(jiān)督,防止他國竊取本國的核心機密、優(yōu)勢技術等,以免影響本國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經濟生活。
另外,《塔林手冊2.0》具體內容是主張網絡空間的主權屬性[6],大篇幅的強調國家主權如何在網絡空間的適用,并且認為網絡空間也具有屬人屬地的性質,《塔林手冊2.0》的推行也為主權國家的主張打了一針強心劑。但是支持多邊主義治理模式的主權國家多為發(fā)展中國家,或是經濟相對落后的國家,或是網絡技術在國際上不具有優(yōu)勢的國家,因此,對于網絡空間在國際上的議題,這些國家的主張不具有話語權,也不為其他發(fā)達國家所接受。西方發(fā)達國家認為多邊主義治理模式存有一定的局限性,網絡空間的真實邊界不能清晰地加以明確,一直強調主權不具有意義,且在多邊治理模式下,網絡空間的發(fā)展受限,限制了網絡技術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主權國家政府制定的規(guī)則或標準大都從政府的利益需求出發(fā),不能充分顧及其他利益主體,在網絡空間互通的深度發(fā)展趨勢下,各國封閉式的管理不利于網絡活動的開展,也不利于網絡技術的持續(xù)發(fā)展。
協同主義治理模式主張扁平化交互式機制。一方面承認網絡空間的國家主權屬性,在一國領土之上的網絡活動,其他國家不得跨越網絡空間的主權邊界進行干預,因此,需要對網絡空間的主權邊界加以明確。雖然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且網絡數據一直處于持續(xù)流動的狀態(tài),但是網絡空間是由各個技術層面連接起來的,其中包括物理層、核心層、連接層等。因此可以對各個層面進行規(guī)制,例如,物理層是網絡技術的各個硬件設施,根據領土規(guī)則,若物理層設施被侵犯,則可被認定為侵犯主權。另一方面,協同治理模式需要多利益攸關方的協同合作,參與網絡空間治理的主體除了主權國家政府之外,其他民營企業(yè)、社會團體等非主權國家行為者都可進行治理,都是網絡空間治理的主體。網絡空間不同于傳統(tǒng)所認知的空間,產生的問題繁瑣復雜,僅僅依靠政府部門是無法有效進行治理和規(guī)制的。另外,一旦網絡空間資源配置失衡,僅通過各利益攸關方的共同治理也達不到良好的治理效果,網絡空間的安全仍然會受到威脅。因此,主權國家政府要同其他利益攸關方共同協商治理,尊重各方意見,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深入創(chuàng)新合作。
協同治理模式的目標是善治,摒棄西方國家的武裝恐怖主義。善治的本質是國家與公民共同對公共事務進行管理,平等參與,公民不僅具有參與感,也能夠見證公共事務治理的全過程,形成國家與本國公民之間一種新模式的良性關系。在協同治理模式下,是國家同各社會組織、部門、個人等協商治理的形式,因此,網絡空間的治理需要善治。對于網絡空間的善治,首先,世界各國的網絡主權和安全需要積極維護,主權不得侵犯是根本,打造國際統(tǒng)一治理體系;其次,在主權有所保障的基礎之上同其他主體共治,確立在聯合國的覆蓋之下世界各國都能接受的國際治理規(guī)則、各主體都需遵守的行為準則;最后,堅持多方與多邊共同參與,充分發(fā)揮國家政府行為體和非國家行為體等各個主體的最大作用,各主體都積極參與治理的全過程,分工合作,在職權范圍內扮演好自己的治理角色。
協同主義治理模式是建立在共同協商基礎之上進行治理的范式。協同治理模式吸收了多邊主義和多方主義治理模式的優(yōu)勢,取長補短,有機結合,是一種新型的治理模式。在網絡技術持續(xù)深度發(fā)展的全球化時代,在網絡主權的基礎之上,各個利益相關主體協同合作是網絡空間治理的最佳手段,可為國際社會所接受,超越多邊主義和多方主義治理模式的弊端,尋求國際社會所認可的模式規(guī)則,不僅能夠確保主權國家的本國網絡活動不受其他國家的影響,維護網絡安全[7],也能加強各國之間、各利益相關體之間的互通交往、協調發(fā)展、互利共贏。
通過對多方主義、多邊主義、協同主義治理模式的比較分析和評介可以看出,對于網絡空間的治理需要在超越多方主義、多邊主義模式的基礎之上,建立一個二者相結合的協同主義治理模式,尋求網絡空間治理的新秩序,響應構建“網絡空間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號召。但是協同主義治理模式的構設絕非易事,面臨著網絡空間主權意識不一致、網絡空間主體合作機制不健全、網絡空間治理話語權不到位等困境和挑戰(zhàn)。
協同主義治理模式吸收了多邊主義模式下網絡空間具有國家主權屬性的主張,認為國家領土內的網絡活動不受其他國家的干預,國家主權享有最高權威。但是當前對于網絡空間是否具有主權,一直是以美國為首的網絡技術優(yōu)越的發(fā)達國家和網絡技術相對欠缺的發(fā)展中國家爭議的焦點。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認為網絡空間流動性很強,是一個虛擬的世界,并且網絡的邊界不夠清晰,也沒有適宜的手段進行明確界定。因此,認為網絡空間跟國際公海的性質一樣,屬于全球公域,不屬于任何國家,不受任何國家的管轄和制約,應為全人類共享。另外,美國、英國、法國等西方國家主張人權居于首位,任何權利不得超越人權,包括主權。公民的自由權利不能被任意侵犯,若在一個屬于全人類共享的信息技術的領域內,設計邊界進行國家內的管制,會侵犯公民獲取信息的基本權利,侵犯人權。另外,如果承認網絡空間主權,國家政府對網絡空間進行主導和控制,會抑制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主權國家政府會從自身利益進行考量并制定一系列的規(guī)則,從而束縛和制約了網絡信息的交流和互通。在全球化的時代,網絡信息技術正在蓬勃發(fā)展,如果讓主權國家政府進行管制,不能實現各方主體的利益最大化,不利于世界經濟的發(fā)展。因此,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不承認網絡空間主權。
與此截然不同的看法是以中國和俄羅斯為主要代言人的發(fā)展中國家主張網絡空間應當具有國家主權。20世紀后半段,網絡技術開始逐步發(fā)展,并且興起于美國,美國占有天然的地理和信息優(yōu)勢,率先建立了ICANN機構,并且掌握了全球大部分的網絡信息技術系統(tǒng)。美國對于全球其他國家的網絡信息系統(tǒng)十分熟悉和了解,為竊取和監(jiān)聽其他國家的核心機密和公民的個人信息建立了一個非常便利的條件,若想對一個國家展開武裝沖突,只要美國政府“斷網”,足以顛覆一個國家的政權,進而影響該國的經濟發(fā)展和公民的社會生活。因此,棱鏡門事件讓全球其他國家對于美國政府持有的網絡空間無主權的主張產生質疑。美國政府只是借助網絡空間無主權的保護傘,在背后操縱著其他國家網絡系統(tǒng),變相地實現網絡霸權,對其他國家,特別是發(fā)展中國家產生了極大的挑戰(zhàn)和威脅。所以,網絡信息技術不夠發(fā)達的發(fā)展中國家強烈反對美國政府的網絡空間屬于全球公域的主張,認為網絡空間有主權,網絡空間主權神圣不受侵犯,且主權國家內的網絡活動不受任何國家的干涉,主權國家有權對侵犯本國網絡系統(tǒng)的行為進行管控和懲罰。在網絡技術持續(xù)深度發(fā)展的今天,網絡空間無主權和網絡空間有主權是阻礙西方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進行協同治理的一大困境,促進協同治理模式的構設,網絡空間主權意識的不一致爭議亟待解決。
協同主義治理模式在承認網絡空間國家主權的基礎之上,結合了多方主義治理模式的多利益攸關方合作治理的主張。多利益攸關方包括國家政府、民間組織、技術部門、社會團體等。因此,協同治理模式需要世界各國政府和非國家組織行為體分工合作,根據各個主體的自身優(yōu)勢、條件、特點等參與合作,發(fā)揮作用,共同協商治理。在協同治理模式下,對于各國的治理主體理應不分高低,平等參與,平等擁有對于網絡空間治理的知情權、監(jiān)督權等。但目前存在的問題是,由于歷史進程的演變,世界各國的經濟發(fā)展不均衡,每個國家擁有的網絡信息技術的程度不一樣,所以,治理主體中各國政府在國際上的號召力和影響力不一致。發(fā)達國家政府不僅社會經濟發(fā)展迅猛,同時也擁有極具優(yōu)勢的信息網絡技術,使得以美國為首的發(fā)達國家在聯合國關于網絡議題的政治主張具有話語權,而響應其他國家政府主張的聲音卻很少。當前世界上關于網絡安全的事件頻頻發(fā)生,可知各國政府關于網絡空間治理的合作不是很協調。國際上各國政府的合作存在差異,發(fā)達國家抱團取暖,對于發(fā)展中國家的主張不予考慮,雖然多方主義治理模式受到世界各國的質疑,但在國際上卻具有較大的影響力,也為其他發(fā)達國家所認可。因此,世界各國所掌握的資源不均衡,不能促使世界各國進行良性合作,沒有真正達到世界各國平等交流合作的效果。
另外,在一國內,國家政府主導著網絡空間信息,其他主體共同參與合作,主權國家政府同其他利益相關方的合作也存在一定差距。國家主體與非國家主體在身份地位上即存在不平等,同時主權國家政府和民間組織、技術部門、社會團體等對于網絡信息資源的擁有也不均衡。主權國家政府相對于非國家主體來說,所擁有的網絡信息資源較多,所占有的信息技術也會較完備,因此,非國家主體參與程度不夠深入,不能真正做到平等協商,且不能協商一致?;诶硇越洕说慕嵌龋捎诜菄抑黧w所掌握的資源少,不能獲取同國家政府同等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此時收益小于成本,所付出的勞動將會相應減少,進而會導致民間組織、技術部門、社會團體等非國家主體的參與意識薄弱。各主體的合作機制不健全,一方面會使沒有話語權的一方參與度不高,不能真正地參與網絡空間的協同治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另一方面會導致利益不均衡分配[8],不能真正使各方主體的利益最大化,進而各方主體的參與意識也將慢慢消退。如何平衡好各方的資源、職能和利益等,平等參與討論、制定和執(zhí)行網絡空間治理規(guī)則,充分發(fā)揮自身功能,完善各主體之間的合作機制值得深究。
網絡技術資源多少的掌控意味著一國對外的硬實力,一個國家的硬實力關乎著該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力度,是否有他國支持和推崇。對于美國來說,網絡空間技術的發(fā)展較為長遠和成熟,同時也掌控著全球絕大部分的信息資源,在網絡技術興起之時就主導著全球的網絡資源,在信息全球化的進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網絡空間的構成離不開根服務器、根區(qū)文件及系統(tǒng)的組合,而根服務器也是最關鍵的網絡空間資源,全球一共13臺根服務器,美國本土地區(qū)則擁有著其中的10臺[9]。因此美國一方面掌握著全球最多的網絡信息技術,另一方面也實際控制著全球其他國家的網絡命脈,美國則在國際社會中對于網絡空間議題和治理有著極高的話語權。即使美國所提出的網絡空間無主權和多方主義治理模式有一定的不合理之處,但是仍然能夠受到西方其他國家的認可。中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雖然經濟在國際上持續(xù)發(fā)展,但是進入網絡空間的時間比較晚,網絡信息技術的挖掘和發(fā)展不夠成熟穩(wěn)定,需時時面對以美國為主導的西方國家對于本國網絡空間的威脅和挑戰(zhàn)。在棱鏡門事件中,中國也是其中最大的受害者,雖然多次在聯合國會議中提出主張,認為網絡空間應當有主權,應當進行多邊、多方平等合作,但話語權力度不夠,受到西方國家的曲解和排擠。
構設協同主義治理模式,需要向國際社會推廣,需要與西方國家達成共識。協同主義治理模式并沒有全盤否定多方治理模式的精髓,因此,如何在國際上提升網絡空間議題的話語權力度值得思考,只有提升了國際話語權力度,才能不斷獲得支持和認可,與其他國家進行平等的交流與合作。打鐵還需自身硬,話語權力度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國所掌控的網絡信息技術太少,不被國際社會重視,國內對于網絡信息技術的開發(fā)仍然在起步階段,雖然較之以往有很大進步,但在國際上仍然不能達到與西方國家持平的狀態(tài)和位置。我國的網絡信息技術仍然需要依靠進口,依靠他國的技術支持。不論是硬件系統(tǒng)或是軟件系統(tǒng)都被發(fā)達國家控制,因此,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會受到牽制,華為公司近段時間遭受美國的打壓便是很好的例子。另外,我國的自主創(chuàng)新意識不夠,特別是芯片制造方面。芯片是很重要的網絡空間技術,但我國的研創(chuàng)能力較弱,技術的發(fā)展一直不能朝著縱深的方向推進,只能在低端領域內進行競爭。如何能在高精尖技術領域,在國際社會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我們不斷創(chuàng)新技術。只有真正提高網絡空間的信息技術,做到不依賴于其他國家的輸出,網絡空間的發(fā)展不受制于發(fā)達國家,才能真正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同和話語權,才能讓世界聽見中國的聲音。只有這樣,我國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帶頭人,才能平等地與發(fā)達國家進行磋商,形成全球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10],進行網絡空間的協同治理。
在國際社會,協同主義治理模式的構設遭遇著眾多困境,如何與國際社會達成網絡空間主權屬性的共識;如何與其他國家、其他主體進行良性合作,構建適當的合作機制;如何讓國際社會聽到中國的聲音需要我們審慎思考和深入探索。只有突破以上幾種困境,并提出應對方案,方能推動協同主義治理模式的實現,尋求一條最佳的中國道路。
網絡空間最大的特點就是虛擬性、流動性,網絡空間一直處于動態(tài)的環(huán)境之中,因而便會使美國等西方國家認為網絡空間不具有主權屬性,屬于全球公域。但是網絡空間并不屬于全球公域。首先,網絡空間并不像公海一樣,公海屬于地球上的自然資產,但網絡空間是通過物理層面操縱的,信息系統(tǒng)連接著物理世界和虛擬世界,網絡空間不屬于自然資產,它是通過人為活動而產生的,網絡信息系統(tǒng)是由世界上各企業(yè)、各機構進行創(chuàng)建的,他們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利害關系,具有一定的私人性質[11],而不是屬于公共領域,被全人類共享。其次,通過棱鏡門事件可以得出,美國表面上堅持網絡空間屬于全球公域,不被任何國家所管轄,但美國擁有著全球大部分國家的網絡資源,在背后實際操縱著世界各國的網絡系統(tǒng)來實現自己的霸權,全球公域只是一個欺騙世界的幌子。最后,全球公域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人類對網絡空間進行過度開采,但是國際上又在倡導積極治理好網絡空間,推動網絡空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有必要對網絡空間進行研究和開采,所以,將網絡空間視為全球公域與網絡空間治理發(fā)展的理念是相違背的。
協同主義治理模式的構建需堅持網絡空間主權為基礎,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之下,世界各國應當堅持網絡空間具有主權屬性,才能更加有效地治理網絡空間,這不僅能遏制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網絡霸權思維,同時對于發(fā)展中國家而言,也是更好地保障本國網絡信息資源不被侵犯的根本手段,這是對全人類網絡發(fā)展的保護?!端质謨?.0》中也采用了網絡空間主權理念,摒棄了西方所推崇的全球公域思想。網絡空間是國家主權的延伸,承認網絡空間主權,不僅在國內具有最高效力,同時也是對外交流的基本保障和基礎。因此,為推動協同治理模式的發(fā)展,世界各國應對網絡空間主權進行立法并對國際社會號召網絡空間具有主權屬性。作為發(fā)展中國家的領頭人,中國召開數次世界互聯網大會,習近平多次向世界宣布要堅持網絡空間主權原則[12],平等參與、共同協商,同時中國近年來也不斷推進網絡空間的立法,《網絡安全法》在2017年開始實行。另外,網絡空間需要與世界其他各國進行互動和聯系,如何在一國與他國的網絡空間領土邊界上,減少同他國之間的摩擦,需要世界各國之間進行友好磋商,形成一個國際準則,在保障網絡空間不受侵犯的同時,也需要注意各國的共治權利[13]。與此同時,網絡空間系統(tǒng)主要分為核心層、物理層、連接層三個場域:核心層是各個國家最機密的場域,對于這一場域的主權,神圣不可侵犯;物理層是存在于國內物理空間的網絡系統(tǒng)設施,在一國領土范圍內,直接根據領土原則,不得被他國侵犯;連接層是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交叉場域,由于網絡世界的流動性較強,不易判定具體的信息位置歸屬,屬于共享域,因此該場域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協商,讓渡一部分權利并達成共識。
協同主義模式的構建應當秉持合作的思維,摒棄零和博弈的威脅目的,應將合作共贏的意識形態(tài)讓國際社會信服,形成一個良好的網絡空間治理的國際秩序。一方面,世界各國應當樹立協商合作的理念,應當深刻認識到全球合作的重要性,惟有合作才是獲得網絡空間治理利益最大化的最佳出路。在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背景之下,自我治理,不與他國合作,是自殺式治理,是愚蠢的治理方式。全球經濟趨于一體化,在這種態(tài)勢之下,需要以合作的姿態(tài)與國際社會進行交流,才能實現網絡空間治理的良性效果。國際合作不單單是各國政府之間的合作,在協同治理模式下,是各個行為體之間的合作,包括國家和非國家,這是超越國界的,單憑一己之力,不可能實現網絡空間的有效治理。當前全球各國是相互依賴的網狀結構體,在網絡空間的虛擬世界中更是如此,聯系緊密,環(huán)環(huán)相扣,因此應當建立國際共識,通力合作[14]。由于世界各國的發(fā)展狀況不一,國情也存在差異,只有通過合作交流的平臺,才能充分磋商,尋找不足,再進行查缺補漏,不斷廣泛合作與交往,才能彌補差距和分歧,才能找到各國之間的利益共同點,并為了共同利益推動網絡空間協同治理的進程,形成一個和平安全的網絡空間,實現全球各國的利益最大化,使全人類受益。
另一方面,達成網絡空間需要合作治理的共識之后,如何構建網絡空間合作治理機制是目前最大的障礙。治理機制是一種規(guī)則,在國際社會具有規(guī)范作用,為維護國際秩序,世界各國都應遵守。當前在多方主義治理模式和多邊主義治理模式的博弈之下,世界各國對于網絡空間的治理理念都不一樣,因此,如何構建協同治理模式的合作機制的心態(tài)也不一樣。網絡空間技術在持續(xù)發(fā)展,各個國家的經濟發(fā)展也離不開網絡技術,若不積極開展合作并制定友好的合作機制,將會是網絡空間治理的最大困境。為實現在網絡空間中獲得的利益超過各國合作治理網絡空間的風險,應當形成一個完善的協同治理合作機制[15],對各個行為體進行必要的規(guī)制。首先,維護網路空間安全是合作的前提和核心,應當強烈打擊以合作為平臺進行網絡空間犯罪的恐怖主義,共同應對網絡空間所面臨的威脅,制定打擊網絡犯罪的國際法律文書。其次,世界各國應當深入合作[16],大國應當展現大國風采,不能利用合作展開霸權行動,應積極共享網絡資源,引領世界各國協同治理網絡空間,也不能故步自封,停滯不前。最后,應當制定世界各國都普遍承認并認可的合作機制和國際準則,其中大國應起到核心的規(guī)范作用,在協同治理模式之下構建一個根據地域、各行為體等適當公平分配的合作治理機制,享有同等的治理網絡空間的權利[17],并通過聯合國會議確定下來。如此,方能更好地推動網絡空間的協同治理。
網絡空間的發(fā)展關乎著世界各個國家,網絡空間治理已經慢慢成為各國的共識,中國同世界各國一樣,有著共同的利益追求,網絡空間治理早已淘汰單邊政府的治理路徑,通過協同治理合作,方能更好地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實現網絡空間治理效益最大化。如何向國際社會推進協同主義治理模式理念,需要中國在國際上發(fā)出擲地有聲的中國聲音,提升網絡空間治理的話語權[18],獲得世界各國的認可。當前是我國在國際上提升網絡空間治理話語權的最佳時候,因為美國等西方國家所主張的多方主義治理模式在棱鏡門事件發(fā)生之后,一直受到世界其他國家的質疑和反對,我國應抓住這個時機,積極與其他國家合作交流,不斷開展世界型的峰會等集體性活動,打造G20體系,建設網絡空間協同治理平臺。在非國家行為體的合作基礎之上,促進世界國家行為體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形成網絡空間利益共同體,維護網絡空間安全秩序。通過密切溝通對話來制定網絡空間國際規(guī)則,提升協同治理模式的主導權,實現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
首先,中國應大力建設網絡空間基礎設施,網絡空間基礎設施的建立具有時代性,且具有實踐操作性。通過基礎設施整合數據和資源,建立網絡空間治理的數據中心。一旦建立網絡數據中心,則能在國際網絡空間治理中享有相當的競爭力,也能解決同發(fā)達國家之間的數據鴻溝問題,在國際社會才擁有一定的話語權。同時也需要對數據進行相關立法,推進數據的所有權歸屬,通過數據共享推進協同治理模式的實現。其次,積極發(fā)展數字經濟,如果在數字經濟中占有主導權,則中國在網絡空間治理的話語權將會提升,因此,需要不斷鼓勵創(chuàng)新。我國的自主研發(fā)能力目前來說相對較為落后,與國際先進水平之間還有很大的差距,應當在數字經濟領域中開展信息技術的創(chuàng)新,打破發(fā)達國家在技術領域內的壟斷,加大我國在技術上的掌控力度,不受其他國家的牽制,積極推廣5G技術,并在芯片技術層面實現新的突破。最后,無論是建設設施還是發(fā)展技術,最根本的是我國需要投入資金培養(yǎng)優(yōu)秀人才。優(yōu)秀人才的培養(yǎng)是網絡空間技術創(chuàng)新的核心保障,為網絡技術的研發(fā)提供后備力量。在網絡空間協同治理模式下,除國家行為體外,還有非國家行為體,其中非國家行為體中包括民間組織、技術部門等,在這些機構中,高級網絡治理人才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我國應積極培養(yǎng)網絡空間治理技術人才,加強同世界各國的交流溝通,不斷提升中國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
隨著網絡技術的全球化發(fā)展,網絡空間已經成為國際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重要載體,相對應的網絡空間治理模式將成為未來網絡空間和平、有序發(fā)展的關鍵,網絡空間協同主義治理模式是當前最為適宜的治理模式。協同主義治理模式是多方主義和多邊主義治理模式的結合,一方面主張網絡空間的主權性質,避免網絡霸權的產生,維護網絡安全;另一方面主張國家行為體與非國家行為體的協同合作,便于網絡空間治理達到最有效的治理效果。雖然現在新型治理模式的推廣會遇到困境和挑戰(zhàn),但是積極應對這些困境便能尋求一條更好的實現路徑,使世界各國達到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