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中華
(廣西民族大學,廣西 南寧 530006)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民族宗教,其以“道”為最高信仰,吸收中國原始宗教思想、道家學說、陰陽五行理論、神仙信仰等文化元素衍生而成。道教在思想承繼、文化內涵上,可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圍繞道教組織及其活動而產(chǎn)生的道教文學,以其豐富的體式、充足的數(shù)量、獨特的內容與思想,而成為中國古代文學大家族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因此道教文學也應是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一項主要的內容。
在近百年的道教文學研究中,“道教文學”的界定一直被學者們所探討。《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把“道教文學”定義為:“以宣傳道教教義、神仙出世思想以及反映其宗教生活為題材內容的各種形式的文學作品”,主要包括贊頌神明之詩歌和駢文、闡述教義之論說文、述說方術之詩歌和散文、神仙傳記以及戲劇、小說等。[1]可見,道教文學的體式詳備、內容豐富、所蘊含的思想也與世俗文學所不同。隨著古代文學研究的深入,學者漸漸發(fā)現(xiàn),道教文學不僅僅是對傳統(tǒng)文學的補充與延展,而且對我們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亦有著獨特的貢獻。具體而論,道教文學對我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貢獻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道教文學為我國文學注入了不同于儒學的思想元素。中國古代文學,尤其是漢民族的文學,主要立足于儒釋道三家共融的文化背景。儒家為中國古代文人提供了“興觀群怨”“溫柔敦厚”“中庸和順”的文學認識論、批評論和創(chuàng)作論;道家和道教則為文人士大夫提供了“法自然”“大象無形”“得意忘言”的藝術審美論和境界論。以闡示道教思想與文化的道教文學,自然為中國文學輸送著道教特有的思想養(yǎng)料。
其二,道教文學為中國古代文學提供了豐富的意象群。受道教思想的影響,道教文學中的意象極其豐富且別具特色。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凡是瑰麗奇詭的意象,大多來源于道教作品。這類意象大致可分類三類:一是超越于人間的仙界風物,包括瓊樓閬苑、仙臺樓閣、奇花異草、仙禽神獸等;二是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非凡人物,包括神、仙、妖、怪等,這些人物各具異能,且有超越時空的特性;三是丹道修行類意象,包括外丹修煉、內丹修行的各類意象,如黃芽、白雪、青龍、白虎、嬰兒、姹女等。這些意象一經(jīng)產(chǎn)生,頗為廣大文人接受和喜愛,并得以廣泛使用。
其三,道教文學為中國文學提供了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道教文學所關注和反映的對象是道教及其修行活動,這就注定了道教文學具有突破時空、超越凡間的特性,豐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義色彩是這一特性的外在表現(xiàn)。如道教文學中所描述的神仙世界、神仙生活以及道士餐松飲露的修道生涯等,與世間景象截然不同,這是受儒家“不語怪力亂神”思想影響的儒生所難以想象的。
總之道教文學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貢獻,正如《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所指出:“道教遺產(chǎn)的方方面面千年來滲透進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面。就像西方文化中的猶太——基督教遺產(chǎn)一樣,道教傳說在一定程度上在所有中國文學體裁中都能找到自己的身影。大量詩歌、故事、戲劇作品和小說中都刻上了道教遺產(chǎn)的痕跡?!盵2]
目前高校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專業(yè)大致有“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秘書學”等中文專業(yè);在這些中文專業(yè)的古代文學教學中,鮮有涉及道教文學教學的。和同為宗教文學的“佛教文學”相比,道教文學在實際教學中的境況顯得十分尷尬。佛教文學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多少會有所涉及,如我們會講到佛教與文人的關系、佛教思想對文學的影響、佛教的講唱文學等;而道教文學則沒那么幸運,其結果是毫無涉及。道教文學被古代文學教學長期忽視,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
首先,古代文學教學課時量有限,無暇顧及道教文學。目前高校開設中國古代文學課程,在具體的內容設置上,一般把從先秦到清末的古代文學分為四段,分布到四個學期進行講解,每個學期按72 課時計算的話,四個學期總共也不足300 課時。在短短的300 課時里,要把幾千年的中國古代文學內容講完,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課時量有限的情況下,授課教師只能縮減內容,壓縮板塊,在“重點”之中找“重點”進行講解。道教文學游離于正統(tǒng)文學之外,自然不在“重點”之中,而長期被忽略。
其次,道教文學缺席于中國文學史書寫。高校教師進行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授課時,多依據(jù)中國古代文學史教材的內容與順序,這樣既便于備課也便于學生跟進學習。但百年來,道教文學一直被文學史家所忽視,從未走進中國古代文學史的書寫。對此,吳光正曾指出:“與佛教文學在百年文學史書寫中浮沉并或多或少擁有一席之地相比,道教文學一直被百年來的文學史家所漠視。截止至 2010 年,百年文學史書寫共產(chǎn)出448 部中國文學通史,但沒有一部文學史對道教徒的文學創(chuàng)作加以詳細論述。”[3]如此以來,文學史中不曾闡述的“道教文學”,自然也不在授課教師的觀照之列,道教文學不能走進大學課堂,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再次,道教文學教學要求高、難度大。由前面的論述我們可以得知,道教文學在關注對象,表現(xiàn)內容以及思想內涵上,都不同于世俗文學作品,因此對其進行解讀和闡示,需要具備更為復雜的學科知識。這種知識不僅僅是古代文學的單一學科知識,還要有宗教學、心理學、哲學、物理化學等多學科知識;同時研究者還要熟悉道教修行術語、隱語的具體意指。在教學實踐中還要打破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與思維,以便更加契合道教文化與思想。如此以來,授課教師方能在課堂上為學生講解和分析道教文學,這也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授課難度。
鑒于道教文學的實際成就,以及其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獨特貢獻,我們認為,在本科古代文學教學中,應當增加道教文學的相關內容,這既是對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的補充,也是對中國傳統(tǒng)道教文學與文化的闡揚。在增加道教文學教學的時候,需要持有一定的觀照視角,同時對教學內容亦要有一定宏觀把控。
在近百年的古代文學研究中,我們取得了空前的成果與成就。在這豐碩的成果中,也存在著一定的缺陷與不足。研究視域不夠開闊,文學觀念略顯保守就是其中突出的問題之一。我們現(xiàn)有的古代文學研究,其主流力量主要集中在漢文學的研究上,而漢文學研究也多分布于“一代之文學”的領域內。近年來這一局面已有大的改觀,但總的趨勢依然清晰。對于地方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宗教文學的研究,關注者相對較少。在文學觀念上,我們更傾向于“純文學”的認知,對于表達方式、語言風格、思想主題偏離于“正統(tǒng)文學”的作品,我們很難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足夠的關注。就道教文學中的金元全真詩詞而言,就曾一度被視為是文學中的“糟粕”,或者根本不被視為“文學”。這樣的文學研究,明顯具有觀念狹隘的突出問題。
古代文學的教學,緊跟古代文學的研究腳步,古代文學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與缺點,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均有相應的體現(xiàn)。所以我們對“道教文學”進行觀照時,首先要打破原有的審視視角,突破“純文學”的認知觀,以“大文學”的宏闊視角對待之。換言之,我們要把道教文學作品,放回到其應有的文學行列中去,不能因為其具有道教特質而人為地把其排除在文學行列之外,或視為另類的文學作品。事實上,古代“文學”的含括面,遠遠大于我們今天對“文學”的認知。正如《哥倫比亞中國文學史》中所指出的那樣“在中國歷史的大部分時間里,‘文學’的疆域遠遠廣于現(xiàn)在的文學?!盵2]以“大文學”的視角審視“道教文學”,其原本具有的道教特質,自然就成為了其作為文學的一個獨特內涵。這樣一方面擴大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含括面,另一方面也豐富了中國古代文學的特質與內涵,更加突顯了中國古代文學的民族特性與文化特征。
道教文學作為文學大家族的一支,因其關注和抒寫的對象是宗教世界,所以有著不同于世俗文學的內質。對道教文學進行講授,自然不能依循世俗文學的授課思路和內容,而應有所側重,突出道教文學最核心最有價值的部分。我們認為道教文學教學,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展開:
其一,突出宗教性。宗教性是道教文學首要的特質,也是其與世俗文學相區(qū)別的本質特征。世俗文學關注的是人世間以及塵俗中的人心、人情與人性,其所表達、抒發(fā)的主線不離世間之“情”。而道教文學所書寫的不僅有世俗社會而且有超世俗的世界,其表達和抒發(fā)的主線是含括“諸界”超越人情的“道”。相對于世間之“情”,天地之“道”更具有超越性與永恒性。在“道”的標桿下,世間的一切就變得短暫而虛幻,由此也導致了道教文學對世間人生、生命、價值等別樣的評判與理解。這歸根結底是由道教文學的宗教性所致。我們在課堂上,首先要讓學生明了道教文學的宗教特質,也就方便了他們更好地理解道教文學的思想內涵與文化主題。
其二,明晰文化指向性。道教文學之所以長期被研究者所漠視,除語言表達欠缺美感、內容題材遠離生活等因素外,更主要的是其中充斥著一股“消極避世”的思想傾向。這應該是大多數(shù)讀者對道教文學的閱讀感受。事實上不僅僅是道教文學如此,佛教文學同樣如此。人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閱讀感受,是因為我們尚未明晰道教文學內在的文化指向。道教文學所依循的書寫主線是天地之“道”,目的是展現(xiàn)這一超越凡間、超越世俗的“道”的美與真。在“大道”美與真的映襯下,世間的物象就顯得易失而虛幻,所以在道教文學作品中,處處可以看到否定世間“名利”“愛恨”,以及遠離塵俗、高蹈世外的思想倡導等內容。這些內容無疑是對世間生活的一種直接否定,但否定并不是道教文學思想表達的終點,在否定之后,有著更進一步的超越,那就是追求更高的人生、生命、精神境界,把生命的意義由塵俗指向了超越塵俗的更高層級。這種更高層級就是超越凡塵,與天地之“道”相合一,不止步于眼前,勇于探索更廣闊的生命空間與境界。道教文學這一普遍具有的文化指向性,是真正理解其文學表達的金針良匙。否定而后超越、破而后立,是道教文學中完整的意義表達,因此在道教文學授課中,應讓學生充分地了解和認知這一要點。
其三,突顯思想性。道教文學的創(chuàng)作立足于道教的活動與思想,其含括面遠遠大于世俗文學作品,“道教的信仰、教義、教理給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新鮮、獨特、豐富的思想內容”[4],豐富的思想主題是其獨特價值的顯現(xiàn)之一。從浩瀚的道教文學作品中,我們略做歸納便可總結出道教文學的諸多思想主題,比如宗教思想、哲學思想、倫理思想、生態(tài)思想、生命思想等等。每一思想主題之下,又有若干具體的思想條目,以“哲學思想”來說,其便延伸出“道”“氣”“心性”等哲學話題。當然這些內容要具體到作品中進行分析,有的作品思想性突出,包含有若干思想倡導,有的可能比較單一,要具體而論。思想性豐富,是道教文學與世俗文學相較,價值多元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因此在實際教學中,要給予重點關注。
作為具有本土性、民族性、文化載體性的道教文學,參與到高校本科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實際意義,具體體現(xiàn)在以下兩點:
其一,擴充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由前面的論述我們知道,中國古代文學的含括面十分廣闊,不僅僅包括漢族主流文學,還包括地方文學,少數(shù)民族文學,道教文學,佛教文學等,但在目前的實際教學中,所講授的古代文學內容主要是漢民族主流文學,因此把道教文學列入古代文學的講授范圍內,無疑是對當前古代文學教學內容的一種補充。
其二,闡揚中國道教的文學與文化。道教文學是對中國道教活動、教理、教義、思想、文化的直接反映和承載,因此對道教文學進行講解和傳授,不僅是對中國文學更全面的闡釋,而且是對中國道教思想與文化的闡揚。通過對道教文學的講授,讓更多的大學生了解中國道教,了解中國傳統(tǒng)文化,提升學生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促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弘揚與傳播。
道教文學對中國古代文學的發(fā)展與繁榮,有著不可替代的獨特貢獻,隨著古代文學研究的深入,道教文學的藝術個性、思想內涵、文化魅力漸漸被發(fā)現(xiàn)和挖掘,因此在高校本科教學中,增加道教文學的內容,顯得十分必要。由于道教文學關注和反映的是道教活動和道教世界,所以對道教文學進行教學就要打破原有的思維與模式,以“大文學”的視角進行觀照,并重點對道教文學的“宗教性”“文化指向性”“思想性”等內容進行解析,以突顯道教文學的核心與價值。如此不僅可以擴充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而且能夠進一步闡揚中國道教的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