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娜,吳曹幀姝
(楚雄師范學院 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云南 楚雄 675000)
碑格鄉(xiāng)位于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開遠市境東部,處于北回歸線附近,跨東經(jīng)103°36′,北緯23°41′之間,距市區(qū)81.5公里,離323國道13.5公里。東與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接壤,南接開遠羊街鄉(xiāng),西南連大莊鄉(xiāng),西面和北面與中和營鎮(zhèn)為鄰,鄉(xiāng)政府駐地碑格。
“碑格”是濮拉語,“碑”為石,“格”為過去?!氨瘛痹阱ЮZ中的意思是“石山過去一點的地方”,即“在石山旁邊建村”的意思。全鄉(xiāng)境內(nèi)山高坡陡,露頭石山多土壤少,自然環(huán)境惡劣:鄉(xiāng)內(nèi)海拔高,最高海拔2775.6米,最低海拔1650米,平均海拔2210米,是開遠海拔最高的地方,同時也是開遠唯一沒有平壩的山區(qū)鄉(xiāng);鄉(xiāng)里氣候寒涼,極端最低氣溫-6.4℃,年平均氣溫14℃,被稱為開遠的“西伯利亞”;[1]250年降雨量1400-1600毫米,降雨量雖然充沛,但因地質(zhì)結(jié)構(gòu)差,滲漏大,不易蓄水,水土流失嚴重,是資源性缺水的高寒山區(qū)。
碑格鄉(xiāng)現(xiàn)轄碑格、架吉、魯姑母、落坡洞、小寨、下米者6個村委會,41個自然村,44個村民小組。全鄉(xiāng)現(xiàn)有人口15741人,其中彝族濮拉人是當?shù)氐闹黧w民族,占總?cè)丝诘?7.3%。在碑格,濮拉人習慣以碑格——吉德——架吉——左美果一線為界將其分為上、下兩個半鄉(xiāng)。上半鄉(xiāng)包括架吉、魯姑母和落坡洞三個村委會,位于碑格鄉(xiāng)的西部。這里的濮拉人稱為“臘撥頗”,意為“居住在武山最高處的濮族人”,還有一個意思是“小牯子牛一樣的人”。(1)據(jù)當?shù)劐Ю苏f臘撥頗居住地的高峰像小牯子牛脖子的牛峰一樣高聳入云;還有的說臘撥頗是像小牯子牛一樣叫得的人,這是因為臘撥頗從小生活在2000至2800米的高山上,肺活量及嗓門都很大,因此被下半鄉(xiāng)人稱為“小牯子牛一樣的人”。下半鄉(xiāng)包括碑格、小寨和下米者三個村委會,位于碑格鄉(xiāng)中和東部,那里的濮拉人叫“呆占頗”,意為“居住在云彩之外比較遠的地方的人”。其中,下半鄉(xiāng)人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低高頗”,居于鄉(xiāng)政府所在地及其周圍;一種是“低西左頗”,居于下米者一帶,意為“居住在地比較平的地方的人”。以上幾個濮拉支系,語言可互通,主要以婦女服飾的細微差異相區(qū)別。雖然碑格濮拉人稱謂各不相同,但在這些濮拉人的心目中,他們是同一族群,當他們與別群交往時,都會統(tǒng)一稱自己為“濮族”。
在碑格,每個濮拉村寨旁都有一片指定的山林,被村民稱為“龍山”。在龍山上,指定一棵高大筆直繁茂的硬木樹為“龍樹”。每年春夏之交,村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龍儀式,祭龍就是祭龍樹,其儀式在龍山上舉行。祭龍是目前碑格彝族濮拉人最為重要的集體祭儀,每一次活動均由村長負責組織,祭司龍頭或貝瑪主持儀式,各戶村民主動湊錢湊祭品,并且整個儀式只準本村男性參加,女性及外人禁止參加。在碑格鄉(xiāng)境內(nèi)的所有濮拉村寨中,碑格村的祭龍最為典型,因為該村祭祀最為頻繁,一年有四次:二月二、二月、四月、九月十三。在此,筆者以碑格村為例來描述濮拉人的祭龍儀式生活。
碑格村第一次祭龍,時間農(nóng)歷二月初二,地點在村西北邊,緊挨著村子和公路一個叫“小廟”的地方。祭祀的對象是一棵砧板樹,該樹濮拉語叫“斯噴哉”,“斯噴”是“青白色”,“哉”是樹,意為“青白色的樹”,高大挺拔。樹腳有個祭壇,由三塊方形石以兩立一蓋的形式搭成,長99厘米,寬35厘米,高74厘米,里面中空,土埂為壁。
碑格村的祭龍儀式一般有四個龍頭,一個為主祭大龍頭、一個抬篩子、一個倒酒、一個搭龍門,只是二月二這次沒有搭龍門的規(guī)矩。參加人員都是男性,每戶一人。祭品是由全村合湊一對公母雞、一筐豆腐、四對香和四碗酒,每家再出一坨豬肉,最少六兩。雞在龍樹腳邊當場殺,殺后用雞毛蘸血粘在龍樹腳的石頭上。屆時,主祭龍頭口念祭辭:“土地山神不開口,豹子老虎不吃肉。土地老爺、山神老爺,我們要種莊稼了,求您們保佑莊稼長得好,牲口養(yǎng)得好?!绷硗?,趁著這次祭龍集中的機會,村干部還要宣布一些關(guān)牲畜保莊稼的村規(guī)民約。如地里已經(jīng)下種,莊稼就要長出來,各家的豬等牲畜要關(guān)好,不要把它們放出來吃莊稼,若豬吃一窩土豆要罰10元,牛馬牲畜損壞一株莊稼罰20元等。所以二月二這次祭龍又被當?shù)劐Ю朔Q為“關(guān)豬節(jié)”,期間還要商議第二次祭龍的有關(guān)事情。
第二次祭龍,時間還是二月,選鼠日或馬日開祭,地點位于村公路上方山腰間,在小廟西北100多米處的山坡上。龍樹也是砧板樹,祭壇為一整塊灰白色的石板,厚3厘米,長62厘米,寬54厘米。這次祭龍,必須有100公斤以上凈黑色的肥公豬一頭,濮拉人稱之為“龍豬”。龍豬須當場宰殺,殺好后,將頭、腳、內(nèi)臟暫放在一邊,其余的生肉按戶均分。分完后,豬頭和四個龍頭的四份生肉放在樹腳祭。祭完后,又將頭、腳、內(nèi)臟等切成小塊煮,煮熟后加入包谷面攪拌成糊俗稱“龍肉”,然后在一把篩子里放上四對香、四碗酒、兩碗面糊。一個龍頭從火中取出一塊通紅的火炭,上面放蒿枝,從上面澆點冷水,熱氣就冒出來,主祭龍頭抬起篩子在熱氣上熏一下,同時念“蒿!蒿!”(2)濮拉語,意為“干凈。”然后走到龍樹腳,面向龍樹口念:“今天是祭龍日子,我們是拿很干凈的凈黑豬獻你,你要給我們帶來好處:莊稼好,蕎子的稈稈像翠竹一樣大;牲口好,山羊角像牛角一樣粗;養(yǎng)兒養(yǎng)女能成家,讓他們兒女成雙,人丁興旺?!蹦顣r,各家各戶所有來的男人都要下跪。念畢,篩子輕輕放在樹腳祭臺上,將香插于龍樹腳。起身后,四個龍頭各喝完一碗獻酒,所有來人也各喝兩口。至于龍肉,大家分吃一點,如果吃不完,每人均分一點拿回家,置于供桌上獻祭祖先后再拿下來全家一起吃。
第三次祭龍,時間是四月間的一個屬鼠日或?qū)亳R日,地點位于村正西方一個叫“龍樹棵”的山間樹林里,龍樹是沙林果樹。祭壇是一塊石板,長70厘米,寬80厘米,厚4厘米。這次祭龍,也必須有一頭龍豬(黑公豬),大小不計,滿雙月即可。龍豬是先殺后獻,然后再將獻后的豬肉全部與面糊同煮成龍肉。大家當場分吃,若吃不完也均分帶回家。與其他三次祭龍相比,四月間祭龍的規(guī)矩要多四個禮儀,具體如下:
一是正式祭龍前有一個小型的驅(qū)邪儀式,濮拉語叫“搓嘣”?!按辍笔恰安患男皻狻?,“嘣”是“驅(qū)除”,全意是:“讓參加者去掉邪氣和不吉?!贝赅允羌酪豢脵禈洌挥诩例埜浇?西北方)一二十米遠。這里有一石頭壘起供殺雞用的犧牲臺,它距搓嘣樹7米左右。儀式用一對雞,其中公雞必須是白毛,母雞毛色不限,搓嘣儀式完畢才能祭龍。
二是在龍樹前搭“龍門”,讓人進入。龍門濮拉語叫“撒瑪白”,搭龍門的材料必須是叫“撒瑪石”的白椿樹條。用樹條子將龍門搭成相距約3-4米兩道,每道門的兩立柱之間拴一根線。當人們集合在龍門外時,四個龍頭各司其職,主祭龍頭把一塊通紅的火炭放在龍門口,上面放一把蒿枝,用一瓢冷水將其澆滅。熱氣直冒時,主祭龍頭持一把剪刀,立于龍門口高喊:“吉線祥線不剪,騷線刀線要剪!”(3)“騷刀”是濮拉語,意為“鬼邪”,“騷線刀線”意為“鬼邪線”。話音剛落,就將那股線剪斷,然后從火炭上跨過進門內(nèi)。主祭龍頭邊跨邊喊:“蒿!蒿!蒿嘎克!”其他三個龍頭也跟著跨喊進去。進第二道門也是一樣,四人進到第二道門以后,隨著龍頭第二遍“蒿嘎克”的話音結(jié)束,村民們紛紛跟著喊著跨過火炭走進去。龍門意為“干凈門”,進門者須喊:“蒿!蒿!蒿嘎克!”(4)濮拉語,意為“干凈的請進,不干凈的不要來!”所有參加者必須從門中過,以避邪除穢。
三是發(fā)白栗樹葉帶回家。進入龍門后,村民們兩個兩個地依次面朝龍樹和祭品先作揖三次后跪拜。兩龍頭各往一只碗里放一片白栗樹葉,下跪的人將該片樹葉拿起,蘸一下碗里的酒灑向龍樹腳,念幾句許愿的話。念完后把這片葉子裝在身上,再把碗里的酒一口喝完,樹葉要帶回家放在魂柱腳或供桌上。
四是龍頭用自家米無償撒給所有來人。樹葉發(fā)結(jié)束后,主祭龍頭拿起自家出的米一小把一小把地撒向眾人,俗稱“撒種”。眾人用帽子、衣裳等接住。米一撒完,就宣告本次祭龍結(jié)束。人們小心謹慎地帶好這片樹葉、幾顆米和一碗拌肉面糊回家。把葉子放在魂柱腳,象征持樹葉者的魂已帶回家了,或把它當銀子放在供桌上,表示以后財源滾滾來;幾顆米放入谷物里,表示糧食大豐收;面糊先放在供桌上獻一下祖先,拿下來后全家人一起吃,表示以后有樹神和祖先庇佑,全家人人平安,萬事如意。
第四次祭龍,時間九月十三,不論生肖,地點在第一次祭龍的小廟旁。祭品是把前兩次的豬換成閹割過的大肥羊,羊在小廟旁當場殺祭。祭時龍頭所念祭辭的頭兩句還是“土地山神不開口,豹子老虎不吃肉……”以祈求土地山神保佑牛馬牲口不被野獸吃。這是因為九月是濮拉人收獲的季節(jié),大部分莊稼已收完,人們在慶祝豐收的同時,可以隨意將自家牲畜放出任其自由尋食。當?shù)劐Ю艘矊⑦@次祭祀活動稱為“放豬節(jié)”,期間豬等牲畜就算吃了少數(shù)收尾的莊稼也不用罰款,只是在放豬期間需請土地山神保佑牲畜不被野獸吃,所以龍頭念的祭辭就有“土地山神不開口,豹子老虎不吃肉”等祈福語。祭祀結(jié)束后,一家出一個男人在廟房旁或在公房里聚餐,不來者,分一份肉由其他鄰居帶回去。
祭龍是農(nóng)耕生活下的濮拉人在春夏之交祈豐增產(chǎn)的神圣儀式,儀式中有著豐富的象征符號,這些符號蘊含著濮拉人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龍樹,濮拉語叫“傲迪遮”,被濮拉人視為“樹神”,它是整個儀式活動的中心,其象征意涵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龍樹是一個多元神祗的象征,它將山神、土地神、社神等融為一體,集中反映了濮拉人生產(chǎn)生活的轉(zhuǎn)變過程。過去濮拉人以“采獵為生”,山是其生存的依托。山神是濮拉人采集狩獵時期的主神,人們認為山神主管山中萬物,凡屬山川林木、飛禽走獸都在其統(tǒng)轄之下,所以在濮拉人的祭龍儀式中,貝瑪或龍頭念的祭辭就有“土地山神不開口,豹子老虎不吃肉”的內(nèi)容。
彝族居住在半山區(qū)和山區(qū),祭龍通常同地母共祭,巨樹通常作為土地神的象征。[2]654濮拉人祭龍,也是將大樹作為土地神的象征,表面上祭樹,實質(zhì)上祭祀的是土地神。隨著社會的變遷,濮拉人告別采集狩獵的生產(chǎn)方式,進入旱作農(nóng)耕階段,農(nóng)業(yè)耕作成為濮拉人最主要的生計來源。在以農(nóng)耕為主的生存環(huán)境中,土地作為人們的衣食之源,人們唯有在土中刨食才能獲得生存和發(fā)展,于是保佑糧食豐收的土地神便逐步取代山神成為了人們主要的崇拜對象。在濮拉人的祭辭中“土地山神不開口,豹子老虎不吃人”,土地排山神之前,兩位神靈的位置排序正是濮拉人生產(chǎn)方式轉(zhuǎn)變的突出表現(xiàn)。同時,由于樹林、石頭、谷物、牲畜、禽獸、菜果等人們生存所需之物無不生長或存在于群體領(lǐng)域的土地之上,它們的神性便日益集中到土地神身上,從而使土地神逐漸演變?yōu)楸Wo群體人畜興旺、五谷豐登、地區(qū)安全的“多管神”,[3]73即村寨保護神——社神。此外,因受漢族龍圖騰文化的影響,濮拉人所崇拜的“樹神”還具有“神龍”或“龍王”等龍神呼風喚雨的功能。由此可見,龍樹作為神靈的象征,先表現(xiàn)為山神,隨后被土地神取代,后來逐漸演變成社神、龍神等相互融合而成的一個多元神祗,從而呈現(xiàn)出一種“多重文化時空層疊整合”[4]2的現(xiàn)象,其崇拜對象的更迭也集中反映了濮拉人生產(chǎn)生活的變遷。
其次,龍樹具有生產(chǎn)增值的象征意義。在碑格,各濮拉村寨所崇拜的龍樹不一,如阿癡村和架吉村所崇拜的龍樹是椎栗樹與板栗樹,奮途村的龍樹是沙林果樹(也叫野山楂樹),他沖村的龍樹是刺杉樹,其他村寨的龍樹大多是多依果樹,還有砧板樹。對這些樹木的崇拜,體現(xiàn)著濮拉人的價值觀念:這些樹都是枝葉茂盛、果實豐盈,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例如椎栗果樹、板栗樹、沙林果樹和多依果樹都結(jié)果實,多籽(與子諧意),且豐產(chǎn);刺杉樹材質(zhì)好,當?shù)厝擞靡宰龉啄?,而且樹干被砍后依然會發(fā)芽,寓意子孫昌盛。所以,龍樹在濮拉人心目中是糧食豐收,六畜興旺,子孫昌盛的象征。
英國人類學家拉德克利夫·布朗曾說:“任何對社會的人有重要影響的事物和事件,或者任何能夠代表或表現(xiàn)這個事物或事件的東西,都會變成儀式態(tài)度的對象?!盵5]126從這個意義上看,祭龍是碑格濮拉人目前最頻繁也是最重要的村社祭儀,龍樹作為儀式祭祀對象,它是濮拉人心目中五谷豐登、人畜興旺的象征。二月是農(nóng)耕開始的季節(jié),碑格濮拉人要舉行兩次祭龍儀式。儀式中,人們先祈求的是“莊稼好”,“希望蕎子稈稈像翠竹一樣大”;然后祈求“牲口好,山羊角像牛角一樣粗”;最后祈求“養(yǎng)兒養(yǎng)女能成家,讓他們兒女成雙,人丁興旺”。從中可以看出,濮拉人在農(nóng)耕之季祭龍,祈求糧食豐收是他們最主要也是最原生的祭祀目的。同時在互滲思維影響下,人們在祈求農(nóng)作物生長、增產(chǎn)增收的同時,認為祭祀枝葉茂盛、果實豐盈的龍樹,也有利于人畜自身的增殖和繁衍,所以也就伴有求人畜興旺及求婚求子的內(nèi)容??梢娂例垉x式作為一個生產(chǎn)增殖的象征儀式,它對于當?shù)劐Ю藖碚f不是一個空有形式的文化展演,而是為了滿足人們心理上對豐產(chǎn)豐收和人畜增殖的期盼和訴求。
龍門,濮拉語叫“撒瑪白”,由龍頭用白椿樹條搭建而成。作為祭拜龍樹的必經(jīng)之道,龍門首要的象征意義是人鬼分界線:各種惡鬼邪神被擋在龍門以外;各種神靈和祭拜者就在龍門以內(nèi),搭龍門的目的就是要把各種鬼邪趕出龍門之外。
同時,作為儀式的進程,象征著人鬼分界線的龍門還具有通過儀式中分離階段的特征,即以某種方式象征性地與先前的狀態(tài)或位置相分離。龍門作為“神圣”/“世俗”的空間分界點,在儀式進程中,人們只有通過它才能進入儀式的關(guān)鍵階段——閾限階段,才能進入一種神圣的儀式時空,才能獲得與神靈交融的機會。跨過龍門,濮拉村民們共同獻祭龍樹、對龍樹祈禱、與龍樹神靈共享龍肉,這些特殊的儀式活動內(nèi)容既提供了普通村民與神靈直接“對話”的可能性,同時又創(chuàng)造了村寨全體成員(以男性成員為代表)通過聚會來加強交流與聯(lián)系的場域。[6]120在此,神靈從食物的氣味中,從焚燒的香中,從龍頭或貝瑪?shù)募擂o中獲取了供養(yǎng);而參與的人從食物的物質(zhì)材料及他們的社會互動中獲得了養(yǎng)分。[7]180人神從而進入一種閾限狀態(tài):神靈得到了撫慰,社區(qū)團結(jié)也得到了加強。
龍豬,濮拉語叫“傲迪威”,是祭龍儀式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祭品。作為儀式媒介,龍豬傳遞著祭祀儀式表達的核心思想,成為溝通人神世界的橋梁。
從務(wù)實和功利的角度看,人類之所以以虔誠的態(tài)度,以最好的禮物為“犧牲”贈奉給神,是需要得到神的庇護和保佑。[8]278濮拉人將龍豬作為禮物奉獻給神靈,其主要目的也是為了獲得神靈的回報和回饋。人們供奉給神靈的龍豬,必須是100公斤以上的公豬,須毛色凈黑且不能帶漩點、不能夾雜其他花色毛,是當?shù)厝苏J為最寶貴的東西。因為當?shù)劐Ю孙曫B(yǎng)的具有經(jīng)濟價值的牲畜主要有雞、豬、羊。其中,雞和羊以放養(yǎng)為主,豬是圈養(yǎng)和放養(yǎng)相結(jié)合,且飼養(yǎng)周期最長,所需飼料最多,投入的人力、財力也最多,是當?shù)亟?jīng)濟價值最高的牲畜。尤其是100公斤以上具有旺盛繁殖能力的黑公豬,更是豬中精品,較為稀有。由此,龍豬是濮拉人生產(chǎn)生活中最為寶貴的東西,同時它也是祭龍儀式中最為重要的、其他動物不可替代的犧牲。人們供奉犧牲的心理動機是:“通過供獻犧牲,與神打交道,把人間事務(wù)(自己所要達到的目的)稟告神靈,冀求神靈賜福?!盵9]114這在濮拉人的儀式祭辭中表現(xiàn)得最為明顯:“今天是祭龍日子,我們是拿很干凈的凈黑豬獻你,你要給我們帶來好處:莊稼好,蕎子的稈稈翠竹一樣大;牲口好,山羊角像牛角一樣粗;養(yǎng)兒養(yǎng)女能成家,讓他們兒女成雙,人丁興旺?!庇纱丝梢?,濮拉人借助儀式中的龍豬這一媒介,來表達其內(nèi)心對超自然神靈的依賴感和敬畏感,同時也是用物質(zhì)性的供品來換取神靈的幫助和恩賜,并達到與神靈間的互惠關(guān)系。由龍豬建構(gòu)的這種神圣的互惠關(guān)系,當?shù)劐Ю藢Υ松钚挪灰?。例如?014年下半鄉(xiāng)下米者村一戶人家賣給村里祭龍的豬不是純黑色的,豬的四只腳蹄是白毛的,可這家人因為圖財,把豬趕進糞塘里把白毛染黑了出賣。在祭龍前村民發(fā)現(xiàn)豬有問題,認為如果用這樣的豬祭龍會給村里帶來不吉,那年的祭龍只好作罷。后來賣豬的那家人死了兩個,村民們堅信這是褻瀆神靈的報應(yīng),祭龍的莊嚴神圣性也通過這件事情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龍肉,濮拉語叫“傲迪威哈”,是濮拉人祭祀結(jié)束后享用的“神餐”。與龍樹分享龍肉,是人們與圖騰祖先——龍樹共生共長的一種祈愿表達。在碑格,濮拉人相信龍樹與本宗族祖先有親緣關(guān)系。在他們的創(chuàng)世神話中說道:天發(fā)大洪水,濮拉始祖兄妹兩個躲進木桶避難。洪水滔滔涌,多依果樹擋下了木桶,救了兩兄妹的命,傳得濮拉種。從此濮拉人感念多依果樹救命之恩,有人歸天,兒孫用多依果樹制作成祖靈牌來祭供。從此,以多依果樹為代表的龍樹便成為了濮拉人圖騰崇拜的對象。
在祭龍儀式中,人們與圖騰龍樹共享龍肉是儀式必不可少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法國人類學家愛彌兒·涂爾干認為:“祭祀筵宴目的是使崇拜者與他的神通過共同的食物進行溝通,使兩者之間建立親屬關(guān)系的紐帶。”[10]462濮拉人在圖騰對象龍樹前分吃龍肉,通過這一食物共享的行為,使得人們和圖騰龍樹體內(nèi)的神圣本元即祖先神靈進行了溝通,由此建立起血肉一般的親屬關(guān)系。另外,維護和補充具有一種生死攸關(guān)的必要性,而這就是積極膜拜的真正根源。由于圖騰本元是以某種植物或動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的,他們就從相應(yīng)的植物或動物那里獲得自己所需的補充力量,以便使自己得到恢復和再生。[10]463作為一種積極膜拜,濮拉人祈豐增產(chǎn)的祭龍儀式,在萬物復蘇的農(nóng)耕之季舉行,同時也是賦予圖騰物種以生命力量達到最大強度的時刻。人們在這一時節(jié)頻繁祭龍、食龍肉,其目的也就是要從圖騰本元——龍樹即祖先神靈那里獲得自己所需的力量,使自己也像龍樹一樣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繁衍能力。
總而言之,祭龍儀式作為一個生產(chǎn)增值的象征儀式,它是生活在惡劣環(huán)境中的碑格濮拉人協(xié)調(diào)與自然相互關(guān)系的一種生存智慧,其儀式行為背后蘊含的是當?shù)劐Ю藢ωS產(chǎn)豐收和人畜增殖的期盼和訴求,同時也是辛勤耕作的濮拉人對幸福生活的不懈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