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花溪小學 曹錦羽
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靈魂。它不是一門獨立的學科,而是融匯于各門課程之中。蔡元培曾經(jīng)說過:“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冶感情為目的者也?!毙W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蘊含的山川之美、生命之美、人文之美、傳統(tǒng)之美,可以讓學生在我國歷史悠久的文學長廊中漫游、沉思、吟誦,從中獲得美的體驗。語文新課標提出學生應當誦讀相當數(shù)量的古詩詞,要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儲備、運用古詩詞知識,提高文學欣賞的品位與文化審美情趣。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要讓學生體會古詩詞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和情操美。但古詩詞的意蘊深刻,意境深遠,詩人生活的年代與小學生的生活有著遙遠的時空距離。要想讓學生真正領略古詩詞的美,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小學教材中的每一首古詩詞都宛如一幅唯美的畫卷,讓學生讀懂、品味這些畫,是古詩詞教學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礎。學生充分的認知是要調(diào)動視覺、聽覺等多重感官的參與,其頭腦中留下的印象才更深刻、完美。而形象直觀的事物可使學生的審美感知活動實現(xiàn)最佳態(tài)勢,他們讀懂得越快,認知得越好,其審美效果也就更加鮮明。在小學古詩詞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通過直觀形象的視聽功能,設計精美的界面,配以古樸典雅的樂曲,營造出一個濃郁的古代中華文化氛圍。將古人生活的場面拉近在學生眼前,使之宛如時光穿梭,身臨其境。創(chuàng)設一個美輪美奐的唯美的境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功能,利用視覺、聽覺等來進行體驗,寓教于美,讓學生在美的氛圍中感受古詩詞的形象美。
為增進古詩詞畫面的可視性,教師可以依據(jù)古詩詞表現(xiàn)的不同內(nèi)容、主題,確定各種不同的情感基調(diào),營造不同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中國古詩詞的魅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登鸛雀樓》時,可以用紅日銜西山的鸛雀樓剪影為背景圖,將四行詩句設置為黑色粗濃的隸體字,配以低沉雄渾的古箏曲,營造出“白日依山,黃河入海”的雄渾、豪放、磅礴的氣勢,為促進學生理解詩意起了很好的輔助作用。再如,教學杜甫的《絕句》時,為體現(xiàn)詩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所表現(xiàn)的美好景致,我們可以色彩艷麗絢爛的春色為背景,配以旋律明快的竹笛曲,引導學生進入風和日麗、鶯歌燕舞、柳暗花明的春天境地。在制作課件時,教師對不同類型的古詩詞,選用不同美術字體,可以表現(xiàn)不同的形象美,營造出不同的意境。學生身處這樣的學習氛圍中,目感其美、心醉其情,學習古詩詞自然就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陶冶性情是詩歌教學的重要功能之一。語文教育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陣地。我們的語文教育是要讓學生成為有理想、有追求的人,做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精神境界高尚的人,一個有生命追求的人,一個充滿詩意情愫的人。古詩詞的誦讀過程,是思想情操潛移默化的過程,是道德品質(zhì)浸潤熏陶的過程,是人格塑造耳濡目染的過程?!霸娍梢耘d,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詩具有道德教化之功能早已成為人們的共識。膾炙人口的詩詞名篇,與其他樣式文學作品一樣,都是陶冶性情、溫潤心靈的熔爐。然而,詩詞的作用無疑顯得更為直接、更為明顯。其他文學如小說、戲劇、散文等,或重情節(jié),或重情趣,對心靈情感的作用力度均不如詩詞。詩多直抒情懷,節(jié)奏感強,言簡意深,朗朗上口,易于誦記,使人于無形中得以浸染、熏陶。
古詩詞語言練達,意境深遠,意蘊深刻,使人一唱三嘆、回味無窮。學習古詩詞,讓學生體驗古詩的意境美,既是重點又是難點。對此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美境,披情入境。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情境,根據(jù)詩詞描寫的形象,引導學生從品詞析句入手,創(chuàng)設與詩詞內(nèi)容相關或相似的形象、情境或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和聯(lián)想,領略詩詞的意境及詩人的情感。一般古詩詞之間都會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因此,教師在教學某一首詩詞的過程中,不要把它當作一篇孤立的詩作,而應在引導學生充分理解古詩詞內(nèi)容的基礎上,通過與相同題材或相同內(nèi)容的詩詞進行橫向與縱向的比較。在比較中,尋找二者之間的相似點、共通性,體會其差異性、多樣化,從而步入古詩詞的意境,從中真正理解古詩詞的意境所在,全面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水平和人文素養(yǎng)。
例如,《雪梅》中所描繪的梅花和雪花,都認為自己占盡了春色。其實它們都有自己的優(yōu)點,也有自己的缺點。梅花香,卻沒有雪的潔白;雪花白,卻沒有梅花的幽香。詩人借雪與梅的爭春,告訴人們一個道理:人各有所長,各有所短。我們要取人之長,補己之短。有了這些體驗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此詩和王冕的《墨梅》一詩進行比較,同樣是寫梅花的詩,給人的感受卻不一樣。通過橫向?qū)Ρ龋浑y看出《雪梅》的意境與《墨梅》中的高潔清純截然不同。同是寫景詠物的詩,描寫的景物雖然一樣,但作者觀察的角度不同,表達的感受不同,營造出的意境也不一樣。
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就是“詩中有畫”。一首詩往往就是一幅小橋流水圖,一幅田園風光圖,一幅塞外大漠圖。學生誦讀一句古詩,就可以在腦海中浮現(xiàn)出一幅相關畫面。然而,文學和美術畢竟是兩門不同的學科。將文字轉(zhuǎn)化為畫面,離不開形象思維的藝術加工。學生會對畫面采用不同的處置手法和不同的構圖布局。在古詩詞教學中,讓學生通過字畫的轉(zhuǎn)化來表現(xiàn)自己心中詩的畫面,展示自己對古詩詞的所特有的獨特解讀。教師可以讓學生在構圖過程中,一邊思考,一邊討論:畫什么?怎么畫?這樣,學生在和諧、合作的氣氛中充分體驗了古詩詞的藝術美。
例如,在教學杜牧的《山行》時,教師引導學生說說如何在畫中表現(xiàn)“白云生處有人家”這句的詩意。大家議論紛紛,各執(zhí)一詞。有的說可在遠山上添畫幾間茅棚,有的說人家屋子應該被白云掩映,隱約其間,有的說只要在蜿蜒石徑上畫上幾個荷柴樵夫,還有的則認為只需在遠山白云間添上幾縷裊裊炊煙即可。每個學生腦海中浮現(xiàn)的畫面或許各不相同,但是其中帶給大家的精神享受卻是一樣的優(yōu)美而富有詩情畫意。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滲透美育,讓學生在形象感知、情操陶冶、意境感受、藝術鑒賞等方面,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特點。一個成功、高效的美育滲透,不僅能夠達成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的目的,而且還能讓學生感受生命氣息,提升品德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