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市吳江區(qū)實驗幼兒園)
課程資源是幼兒園課程的直接來源,也是課程實施的有效憑借?!?~6 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指出:“支持幼兒在接觸自然、生活事物和想象中積累有益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贝笞匀皇腔罱滩模覉@嘗試從秋游課程資源入手,通過三級課程資源地圖的構建,為幼兒探究活動搭建適宜支架,引導他們自主探究、自主學習,讓他們在玩中學、學中樂,支持幼兒在與自然互動的過程中獲得經驗,從而提升教師課程意識,逐步優(yōu)化園本課程。
為提高秋游活動對周邊資源利用的有效性和對各年齡段幼兒課程資源的適宜性,我們首先尋找、整理了幼兒園周邊的可利用資源。在梳理的過程中我們發(fā)現,幼兒園周邊公園很多,這些公園大多面積大,有豐富多樣的動植物、人文景觀等等,交通也很便利,它們就構成了我們幼兒園的一級資源地圖。
在一級資源地圖基礎上,各年級組進行了課程審議,根據不同年齡段有針對性地就一個地點挖掘適合幼兒的課程資源。教師利用空余時間實地走訪,再次審議研討,年級組對相應資源進行全方位的二次梳理,構成年級組的二級資源地圖。
為進一步熟悉肖甸湖森林公園的資源,我們邀請導游姐姐來介紹。通過仔細查閱公園地圖、聆聽導游姐姐介紹,結合之前梳理的資源,老師們對肖甸湖公園有了更加深入而全面的了解。
而后,我們發(fā)放小問號卡,了解幼兒對肖甸湖森林公園的已有經驗以及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再次進行梳理與精選。我們發(fā)現大部分幼兒都對公園的植物相當感興趣。肖甸湖森林公園本身就是一些稀有動植物的棲息地和保護地,可以從動植物和環(huán)保方向切入。大班幼兒能力相對較強,探究興趣和積極性也高,他們敢于挑戰(zhàn)有一定難度的活動或任務。因此我們初步預設了秋游當天的活動,主要有樹葉信箋、竹海寫生、濕地公園的樹、環(huán)保小分隊、草本大百科、水生植物大揭秘,幼兒自主選擇感興趣的活動。但幼兒在實際活動中探究積極性極高,通過與這些資源互動,生成了許多其他活動,比如分享調查表、樹葉貼畫、樹葉標本、樹葉色卡、樹葉燃燒啦、數竹節(jié)、竹子照片寫生、遇見蚱蜢等等。
活動中,幼兒、教師或師幼一起嘗試把資源、活動、感受、發(fā)現等繪制成班級的三級資源地圖。他們以個性化的表征形式來體現探究活動軌跡,達到經驗的共享與互生。幼兒利用資源“學習”,是一個動態(tài)的建構經驗的過程。從園級資源地圖到年級組資源地圖,再到班級資源地圖,三級資源地圖構成“層進式”的、立體式的課程資源支架,層層推進,為幼兒的主動學習提供支撐,讓幼兒經驗看得見。
活動后,我們進行深入回顧與分析。幼兒與各種資源積極互動,大膽探究,獲得豐富的有益經驗。
“樹”資源:
尋找各種各樣的樹,通過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等途徑發(fā)現樹的多樣性。
運用符號、繪畫等方式,記錄觀察到的樹的秘密。
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發(fā)現竹子的不同特征。
回顧、描述調查、觀察和記錄的結果。
“樹葉”資源:
尋找各種各樣的樹葉,通過摸一摸、聞一聞、說一說等途徑發(fā)現落葉的多樣性。
利用不同的工具、樹葉,用剪、粘貼、添畫等方法進行樹葉創(chuàng)意活動,表現不同效果的作品。
會選取合適的樹葉,用觀察、對比等方法將樹葉按照顏色漸變的規(guī)律排列,制作樹葉色卡。
用放大鏡進行聚光游戲,觀察、發(fā)現放大鏡下樹葉燃燒的奇妙現象。
做出和表達自己的活動選擇、計劃和決定。
用樹葉信箋表達對同伴的喜愛、祝福等。
“竹子”資源:
通過視覺、觸覺、嗅覺等發(fā)現竹子的不同特征。
會使用多種繪畫工具及表現手法,表現竹子的生長環(huán)境、外形特征,并能夠表現細節(jié)。
“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資源:
會運用書籍、手機等工具查閱有關水生、草本植物的信息,了解有關知識。
尋找、觀察水生、草本植物,認識其多樣性。
運用簡單符號、繪畫等方式,記錄觀察到的水生、草本植物的秘密。
運用對比觀察的方法,了解、發(fā)現水生植物和草本植物的不同生長環(huán)境。
回顧、描述調查、觀察和記錄的結果。
“鳥類”資源:
會用望遠鏡等工具,對鳥類進行追蹤觀察。
號召、尋求伙伴加入觀鳥游戲。
交流觀鳥尋鳥過程中的發(fā)現。
知道保護鳥類的方法和環(huán)保知識。
會用多種材料、方式做環(huán)保標識,宣傳環(huán)保知識和理念。
“昆蟲”資源:
發(fā)現蚱蜢、螞蟻等昆蟲的外形特征,知道它們的名稱。
通過觀察、對比等方法,發(fā)現蚱蜢自我保護的秘密:根據環(huán)境變化而變色。
要讓課程真正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fā)展,“物質”形態(tài)的課程必須轉化為“精神”形態(tài)的幼兒經驗,就是要引導幼兒利用資源“學習”起來。要堅持“讓幼兒行動”,構建真實的課程,支持幼兒拿資源“做事”,才有可能將課程資源轉化為兒童的經驗。
幼兒、教師不斷探索并拓展的活動內容,給了我們莫大的驚喜:幼兒的學習是如此生動、如此活靈活現,原來課程就在我們身邊。教師的課程資源意識進一步提高,通過與幼兒一起拿資源“做事”,慢慢從“能用資源組織幼兒活動”達到“借助資源有意識地促成幼兒發(fā)展”的水平。
課程運行依靠的就是資源。教師課程資源意識逐步提高,能根據幼兒興趣和需求,開發(fā)適宜的課程資源,“追隨幼兒”建構真正屬于幼兒的課程,從而逐步優(yōu)化我們的幼兒園園本課程3.0。
教師是資源的提供者、經驗的分享者。教師其實對不少資源也不熟悉,搜集、整理、發(fā)掘和利用課程資源的過程就是他們探索發(fā)現、直面問題、學有所得的過程。教師應該成為與幼兒分享學習經驗的伙伴,并以《指南》為引領,尋找幼兒行動與關鍵經驗之間的關聯(lián)和邏輯,讓幼兒的學習看得見,讓幼兒的經驗看得見,讓課程真正有效促進幼兒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