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新加花園幼兒園)
在幼兒的道德發(fā)展中,社會性行為的發(fā)展尤為重要。而社會性行為中又包括了合作、分享等多個方面。其中,分享行為更是得到了許多教育者甚至許多家長的關注。分享行為是指幼兒主動自愿地與其他幼兒共同享用某一種資源的社會性行為。而幼兒具有多元的非分享行為與分享行為,其中行為表象背后都蘊含著幼兒特定的心理。
非實質性分享表現(xiàn)為幼兒不愿意進行真實的物質化的分享以及處于功利性獎勵情況下的分享。具體表現(xiàn)為幼兒僅僅給他人聞、看、摸物品等,而不愿出現(xiàn)實質性物質的給予。
有很多因素導致了幼兒不愿與他人分享。其一,也是幼兒自身內部因素,根據(j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年幼兒童只具有“本我”和“自我”,而不具備遵循道德原則的“超我”。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的“三山實驗”也證明,2~7 歲的幼兒是以自我為中心來判斷事物的,他們認識周圍的事物只能站在自己的經驗中心來理解事物,不能理解別人的視角和觀點。因此,幼兒不愿主動分享具有其自然的心理發(fā)生基礎。
其二,出于利己為目的的分享,而非利他的分享,比如幼兒明白“我給弟弟吃了這個蘋果,而明天媽媽會給我買更多”。
非實質性分享行為背后隱藏著幼兒自私的心理,幼兒所發(fā)出的表面的分享行為都是建立在自己更好利益的基礎上,而非出于對他人有利為目的,因此,教育者如果任其發(fā)展,會影響幼兒良好道德品質的建構。
某些幼兒的分享是非幼兒自愿的分享,而是屈服于成人的要求所表現(xiàn)出的分享。幼兒被迫犧牲自身利益進行分享其實質也是一種非分享行為,有的家庭,一些家長刻意讓幼兒進行一些分享行為,盡管此分享行為是違背了幼兒自身意愿的。如果長期處于這樣“被強迫意志情況下的分享”,幼兒會產生“被剝奪感”,從而轉化為在習得性無助心理下的“分享行為”。
在許多家庭中,家長對于分享的概念沒有明確把握,分享行為其實是一種利他行為。許多家長誤把互惠互利和交換當成了分享,例如,他們會這樣對幼兒說,“把你的糖果給某某某也吃幾顆,你去他們家玩的時候他也會給你吃好多好吃的”,在不經意間就把錯誤的分享概念傳輸給了孩子。表面上看起來這是把自己擁有的資源與他人共享了,但卻不是利他行為,其本質是在進行交換,是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進行的,即“偽分享”。
還有些“偽分享”是存有欺騙性和威逼利誘性的,例如,在一些情況下,家長自己要求幼兒與同伴進行分享,但幼兒本身卻表現(xiàn)出抗拒。這時候,很多家長就會對幼兒進行威逼利誘甚至所謂的“善意的謊言”,或是做出一些承諾,而這些承諾往往是一些物質獎勵,幼兒也并沒有領悟到真正的分享的含義,沒有這些獎勵他們也就不會分享。
幼兒的分享行為對其健康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采取有效措施發(fā)展幼兒的真誠的、出于自身意愿并產生真實利他意義的分享行為是非常有必要的。
觀念影響著行為。例如,那些主動分享的幼兒,腦海中閃過的往往是“會和別人分享的孩子才是好孩子”這樣的語句,而那些不愿意分享的幼兒,腦海中就是“這是我的東西,他們想要的話可以自己去買”。這就說明了幼兒的分享觀念時刻影響著幼兒的分享行為。所以說成人可以把分享的觀念通過一些潛移默化的方式來影響幼兒,從而幫助幼兒對分享行為價值的認知,這些潛移默化的方式同時也帶有幼兒的趣味性。
例如,通過文學故事激發(fā)幼兒產生分享興趣。許多繪本故事都生動地說明了分享的必要性以及分享的技能,家長通過講故事的方法與幼兒一起體驗故事情境,在文學趣味的呼喚下,幼兒便會產生“試一試”的愿望。由此幼兒可能會在生活中運用這些語詞語句從而建立分享觀念,從文學故事到分享行為,使之建立從認知觀念到真實行為的真誠的分享行為。
家庭對幼兒分享行為的養(yǎng)成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家長應該采取積極的措施來發(fā)展幼兒的分享行為。
首先,家長要脫離擔心“自家孩子吃虧”的心理誤區(qū),而去理解真實分享的豐富社會意義。其次,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規(guī)范自身的言行舉止,在生活中成為幼兒學習分享行為的榜樣。最后,家長要拓展家庭交往途徑,幫助幼兒實踐分享行為,獲得利他行為產生之后的被社會親納的體驗。
幼兒的分享行為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影響幼兒分享行為發(fā)展的因素諸多,其中幼兒本身、家長對幼兒分享行為發(fā)展的影響尤為突出。因此家長應該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共同促進幼兒分享行為的發(fā)展,讓他們享受其中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