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福安市德藝學校)
課堂反饋的基本釋義是,在課堂教學中客體對象對教和學的評價。本文中的課堂反饋主要指學生對教師在課堂上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結果等做出的評價。而教學,拆開講是兩個詞,即“教”與“學”,教的主導者是教師,學的主導者是學生。以往教學中更多的是以教師為主體,忽略了學生的地位,而新課標改革后開始強調以學生為主體,更加重視學生在課堂中的地位。小學語文教學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溝通,教師在教學過程要中傾聽學生觀點,接受學生反饋,以此實現新課標教學目的,完成新課標教學要求。
對于小學語文教學來說,課堂反饋是非常重要的。它具有以下幾點意義:
小學語文教學不僅是施與受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應當相互反饋,積極溝通。要促進師生感情,并在溝通交流中培養(yǎng)起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讓其產生“故事真有趣”“語文課真好玩”的想法,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提問,學生給予反饋,然后教師根據學生的反饋進行再反饋,如此層層疊加、交互的教學方式,能讓課堂氛圍升華,讓學生的思想與教師的思想高度集中,全部投入課堂學習和知識點的討論中,同時也間接拉近了師生距離。
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采取常規(guī)預習方式,讓學生先自讀一遍課文,并在讀的過程中勾畫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讀完后借助其他輔助資料或工具書嘗試著去自行學習和理解勾畫出的詞語、句子,弄懂其中的意思。另外,教師還可在學生預習課文前給學生布置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預習。當然,有預習就會有檢查,有檢查才會有反饋。教師對學生課前預習的檢查主要表現在課堂中提問,以及預習本的批閱。前者是只布置預習問題,正式上課時就預習問題在課堂中抽取學生回答;后者是將預習問題提出來,學生在預習本上作答,課前收取預習本并批閱,通過預習本上學生的回答情況來評估學生的語文學習起點,看哪部分內容學生可自學讀懂,哪部分不懂,哪部分似懂非懂,再根據這些情況調整后面的教學方案。
1.原因反饋
小學生最愛問“為什么?”也就是這里說的“原因”。教師在課堂中的教學一定要注意角色轉換,要站在學生角度思考一下問題,然后再切換回教師角色,將事情原委告訴學生,讓學生明白為什么會這樣,告訴他們原因,這樣才能被接受和理解,同時也就做到了原因反饋。
2.情感反饋
教師可以利用情感教學來帶動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從而獲得情感反饋。比較常見的方式是多媒體播放課文相關的圖片、錄像,讓學生通過視覺、聽覺等觀感形成自己對事物的理解;然后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把心里的想法表達出來,交流討論,獲得積極的反饋。當然,除了利用多媒體手段播放圖像外,教師還可以聯系生活實際,將生活中與課文有關系的事跡、人物等進行描述,導入課堂,激發(fā)學生表達欲望,獲得情感反饋。
3.互動反饋
互動反饋比較籠統,嚴格來說原因反饋和情感反饋都屬于互動反饋,但互動反饋不僅僅限于原因反饋和情感反饋?;臃答伿侵冈谡n堂中教師與學生產生信息交流的所有行為,包括語言引導、情感導入、提問回答、行為交流等等。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在課堂教學中多多進行提問式的互動反饋,這樣一來可以增加師生感情,二來能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激發(fā)其思維創(chuàng)造力。
小學生思維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記憶能力均不如成人強大,因此對于小學語文教師來說,要提高語文課堂反饋有效性,課后拓展不容忽視。一節(jié)課結束后,教師要思考本節(jié)課學生學到了什么,還有哪里存在不足,并采取拓展閱讀和檢查的方式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進行復查,以此獲得學生的課后反饋。拓展閱讀的內容應與課文相關,比如《七律·長征》一課教學結束后,學生都對毛澤東的詩句表現出意猶未盡,這時候可以布置課后作業(yè),讓學生課后尋找毛澤東其他的詩詞文章進行閱讀,有條件的還可以背誦下來。這樣,既能趁熱打鐵滿足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能讓他們在拓展閱讀中更深層次地對毛澤東有所了解。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課堂反饋有效性的提升不能只依靠某一方面,還需從課前、課中、課后三個方面著手,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做到以學定教,從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來隨機應變地改善教學方式,營造積極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語文學習主動性。對于教師來說,只有教師做到了積極反饋、積極溝通和積極互動,才有可能實現課堂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教學目標的圓滿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