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小英
我在小學擔任多年班主任工作。很長一段時期以來,教育領域流行“愛心教育”,這幾乎成為我們教育工作者的宣言,成為中小學教育工作的一面旗幟。蘇霍姆林斯基的《我把心給了孩子們》之所以成為經典廣為流傳,其最大魅力就在于提出了“熱愛兒童”的理念。他認為,只有從“愛孩子”出發(fā),教師的工作才有價值,才會迸發(fā)出教育的智慧和思想。他甚至在書中說:“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說,愛孩子。”被譽為“中國基礎教育的播火者”的北師大林崇德教授說:“師愛是教育的靈魂,是教師教育學生的感情基礎,師愛是一種嚴慈相濟的愛。”被稱作“中國蘇霍姆林斯基”的李鎮(zhèn)西將自己的班主任工作心得寫成書,直接取名為《愛心與教育》。可見,關于“愛心教育”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研究,是當今我國中小學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對教師來說,相較中國傳統(tǒng)的“師道尊嚴”而言,“愛心教育”可以說是判斷今天的教師是否具有人文素養(yǎng),是否在教育思想上體現(xiàn)“面向現(xiàn)代化”的一個重要標尺。
教育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人的成長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它離不開規(guī)范和戒律。小學階段的孩子尚處于心理斷乳期。這個階段,是一個人從天真、幼稚的童年走向獨立人生道路的起點。它在人的一生中有著特殊的作用,處于特殊的地位,存在著特殊的問題。
作為班主任,除了懂得愛,更要學會愛。一方面,教育失去了關愛,就失去了根基;另一方面,教育失去了戒律,就會變得殘缺。愛孩子,就應該給他一個完整的“愛”。僅僅賞識和表揚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玉不琢不成器”“小樹不修不成材”。
本文擬從班主任工作的角度,對“愛心教育”的實踐談一些粗淺的體會。
一、讓個性在共性中成長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荀子·勸學》)
學生的培養(yǎng)和所處的環(huán)境——包括教師、同學、校風、學習的氛圍等有很大關系。沒有集體參與的學校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班主任工作中,要重視建立優(yōu)秀的團隊,重視整個班集體向上向善、團結互助風氣的形成,尊重孩子個性,讓孩子在集體中成長,讓個性在共性中張揚。
剛剛進入五年級時,原本天真活潑的學生曉曉,忽然變得沉默寡言,一副擔驚受怕的樣子,做什么事情都信心不足,對班級活動更是心存抵觸,成績也急劇下降。我通過了解,原來是她遭遇了一場家庭變故。這個時候,當然需要給予她真切的同情,給予她無微不至的愛,從而盡量減輕她的情感傷害,但僅有這些是不夠的。我千方百計鼓勵她迎接困難,投入到班級活動中去,在挫折中前行。
二、把每一次突發(fā)事件都當作教育契機
據(jù)研究,教育的不成功有近70%源自教師的無效溝通。一名頑童,什么時候讓他靜下心來思考,需要時機;一個膽小的孩子,什么時候鼓勵他站起來發(fā)言,“時機”也很重要。教育就像農夫培育莊稼,是最需要講究時機的。我們要以農夫的心態(tài)當老師,做班主任。
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們會遇到很多突發(fā)的教育事件,如何在矛盾沖突中找到教育的突破口,把握教育契機,需要我們的教育機智,更需要教育智慧。
一天放學后,我留下幾個學困生準備給他們補補課。當我從辦公室走進教室時,發(fā)現(xiàn)教室里一片狼藉——粉筆散在講臺的講桌上,黑板刷等用具胡亂扔著;不少桌椅凳子歪斜著,地上還有不少的紙屑、垃圾。黑板的正中間歪歪斜斜地寫著一句嘲諷同學的話。
我沒有立即批評他們,而是先帶領他們一起清理臟亂的教室,又叫一名同學幫忙擦去黑板上的文字。整理好了以后,我讓孩子們圍坐在身邊,一起探討關于責任,關于勇敢,關于紀律等對他們而言比較宏大的主題,內容雖然高深,但我們平等地進行交流,以真實的案例來分享心得,孩子們表現(xiàn)出很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原本是一次事先計劃的關于功課的交流,當遇到一個更重要的教育機遇時,立即轉化為關于人生的思想交流。后來孩子的反響,果然比預期的更好。
案例反思:
建立正確的學生觀非常重要。面對所謂的“差生”,老師一定要擁有一顆平常心、平等心,因為一名教師對學生的最終影響不在于教了多少書本知識,而在于對他人格的影響,在于給予學生人生的影響。改變一個人就改變他的理想;培養(yǎng)一個人,就培養(yǎng)他的自信。關注一個人,就關注他的習慣、思維、精神。一言一行皆教育,如果我們能從其中一方面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影響,教育就有了效果。
三、讓家校合作更有效
家長需要引領和鼓勵,善用“請家長”。
一些學生常會出現(xiàn)不守紀律、不完成作業(yè)、行為習慣不好……諸如此類的問題。怎樣與家長交流?我的看法是,要善用“請家長”,請家長來的目的不是告狀,而是探尋讓孩子成長的有效途徑。
我們在與家長溝通時要以正面肯定為主,善于捕捉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即使對在校表現(xiàn)較差的學生,也要盡可能地挖掘其優(yōu)點,讓家長對自己的孩子充滿信心。要學會聆聽:誠懇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鼓勵家長提出在教育子女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從你的認真聆聽中,家長可以體會到你對他們的尊重,從而有利于溝通的深入;從聆聽中,還可以了解家長的教育方式、教育態(tài)度、期望水平、價值觀念等,從而診斷學生問題所在。以便做更有效的溝通。
綜上,班主任是學生生命中的“重要他人”,班主任工作需要專業(yè)化發(fā)展,僅有愛是不夠的。李鎮(zhèn)西認為,推動班主任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應該有兩個輪子,一個叫做“情感”,一個叫做“思考”。
我們如何在每天平凡瑣碎的工作中找到事業(yè)的樂趣?我認為,帶著情感,帶著智慧,學會愛,施與愛。這就是班主任工作的魅力所在。
當然,我們的愛,不能僅僅是向學生奉獻心血、青春乃至畢生的年華,不能僅僅是因學生的成長和成功而喜悅,我們自己也應該不斷成長,提升自己的事業(yè)境界和人生品味,為自己的生命喝彩。這才是最高境界的“愛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