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紹成
《道德與法治》統(tǒng)編教材涉及自然、歷史、地理等學科的內(nèi)容,其中中國近現(xiàn)代史部分時間跨度長,容量大且雜,對于道德與法治教師而言,教學時無疑充滿挑戰(zhàn)。
為了上好歷史類題材的道德與法治課,筆者將歷史人物作為每一篇課文的核心和靈魂,并將“關注人物德性,彰顯英雄品質(zhì)”作為每節(jié)課的中心和主線,以期引發(fā)學生的共鳴。
如五下第三單元第7 課《不甘屈辱 奮勇抗爭》共三課時。每一課時,筆者都會將教學重點放在人物的經(jīng)歷和事跡上,從而讓學生在學習中自覺感悟英雄人物的形象。
第一課時“虎門銷煙”:英雄的使命與擔當。課文內(nèi)容大多是歷史事件的陳述,如果教師將教學的重心放在虎門銷煙的歷史敘述上,那么就很容易使道德與法治課變成歷史課。學生雖然了解了鴉片戰(zhàn)爭的前因后果和發(fā)生發(fā)展的整個過程,但卻很難激起心中的情感。于是,筆者將教學重點放在認識民族英雄林則徐身上,放在死守炮臺英勇犧牲的關天培身上,呈現(xiàn)給學生的是圍繞這二人發(fā)生的林林總總的事情。由此,學生對這二人的感受是深刻的,他們敬佩林則徐的深明大義,他們會為關天培與炮臺共存亡而感動,也因此而激發(fā)起對英國侵略者的憤恨與對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的認同。
第二課時“圓明園的訴說”:英雄的信念與堅守。本課以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為背景,筆者組織學生討論圓明園被毀的經(jīng)驗教訓。萬園之園的毀滅是一件震驚世界的大事件,學生會氣憤、震驚,而如何把這種情緒轉(zhuǎn)化為反思的力量,是這一課最難的地方。為此,筆者選擇了一群特殊的人來幫助學生深化情感體驗。世上若無“樣式雷”,哪來北京圓明園?清雍正時期,雷氏家族的第二代傳人雷金玉被任命為圓明園設計建造總工程師。1860 年,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一個世襲工匠家族奮起反抗,第五代傳人雷景修的女婿被侵略者亂刀刺死,女兒帶著全家老幼十四口自焚殉園??傆幸恍〇|西值得用生命去守護!是什么東西,筆者沒有說,但學生和聽課教師聽完這段故事早已熱淚盈眶了。
第三課時“甲午風云”:英雄的理想與抱負。筆者將鄧世昌作為本課主角,以倒敘的手法引領學生進入兩個歷史片段:第一個是甲午海戰(zhàn)中鄧世昌懸掛沖鋒旗指揮“致遠艦”沖向日軍“吉野號”,那種氣壯山河、視死如歸的氣勢是撼人心魄的,特別是學生看到細節(jié)處,鄧世昌與愛犬“太陽”一同為國捐軀之時,無不被他的愛國之情感動。動之以情之后,方可曉之以理。第二個是本課結尾處,筆者以鄧世昌為福建船政學堂同學去西洋留學送別的場景為背景,鄧說:“此去西洋,應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求盡洋人之科學,赴七萬里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憤然無悔?!边@就把學生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來,少年求學背負國家之未來,而如今我們讀書是為了什么?他日,如果有同學出國留學,是否會忘記祖國?不忘初心、不忘歷史不是說說而已,而要有行動。這才是筆者這節(jié)道德與法治課的終點與高潮。
曲折的情節(jié)可以引人入勝,悲壯的人物能讓人感動不已,道德與法治課講理說法的前提是以情動人。這也許就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