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阜陽市第九中學 李玉強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的背景下,各種自媒體、新媒體蓬勃發(fā)展,眾多思想觀念沖擊著初中學生的思想。然而,由于初中生心理發(fā)育仍不健全,且其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又恰逢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作為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在日常教學中深入生活,充分挖掘對學生健康成長具有較好教育價值的素材,注重對學生思想道德觀念的引導,培養(yǎng)其具備良好的政治素養(yǎng),從而推動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生活化教學理念源于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論。簡單來說,“生活即教育”就是初中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的主要理論依據(jù),教師只有在此理論基礎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實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生活化的構建。在構建生活化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時,教師應以教材為中心,根據(jù)教材內容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生活實踐,并在教學中大量引入生活中常見的案例,化抽象、復雜的知識為具象、簡單的內容,從而拉近初中生與生活實際之間的距離,實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目標。具體來說,就是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已有認知水平,將生活中的新聞、人物故事及生活案例等與初中道德與法治有關內容結合起來,從而豐富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學習道德與法治的熱情,強化初中生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和理解。
1.生活化素材要突出道德與法治學科特點。
根據(jù)初中思想品德課程標準,我們知道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目標之一是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抱負與理想,使學生學會使用道德與法治中的有關知識來正視、分析和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及現(xiàn)象。因此,我們在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應注意收集各種社會熱點和時事,并將收集到的材料與教學內容有機融合在一起,從而體現(xiàn)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生活化。這樣,有助于學生理解教材,提高學習效率。中央電視臺每年都會舉辦“3·15”晚會,我們可以挑選其中的一些內容將其引入課堂教學中,從而培養(yǎng)學生樹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意識,激發(fā)他們思考:作為消費者,當自身合法權益受到損害時應當如何維權?這樣,借助生活化教學,能提升初中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生活化素材要突出地域性特點。
初級中學的生源以本地學生為主,他們對學校所處地域的風俗習慣都是基本知曉的,所以,我們在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時,應當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生活經驗,將學生熟悉的自然資源和人文地理等知識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從而開展具有鄉(xiāng)土氣息、地域性特征明顯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一定數(shù)量的綜合實踐活動,讓他們實地調查和了解自己身邊的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建筑、風俗和語言等,以增強學生對所處社會的了解,從而擴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教學效果。
3.生活化素材要突出時效性特點。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緊隨社會熱點,適時將具有一定時效性的生活素材引入教學中,從而將道德與法治教學與時代精神有機融為一體,促進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yǎng)。為實現(xiàn)這一目的,首先,教師應認真研究教材內容,充分挖掘教材內容與時事之間的契合點。然后,在此基礎上,將生活中的熱點新聞、時政要聞、典型案例等素材充實到各個知識點的教學中。例如,在教學《親情之愛》時,教師就可以將生活中有些父母為了供養(yǎng)子女上學而起早貪黑地干活、為救治病重的孩子而捐獻器官等事跡引入課堂中,從而使學生懂得父母為孩子做的無私奉獻,讓學生學會感恩,從而孝敬父母、尊重父母,學會與父母溝通和交流。
4.生活化素材要突出趣味性特點。
很多學生都反映初中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為了提升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的興趣,教師在舉例的時候,也應該注重案例的趣味性,從而使學生從心理上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產生興趣。例如,教師在介紹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的相關內容時,既可以選取不同的故事進行講解,也可以選擇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進行講解,從而使學生既開闊了視野,明白了各個國家在文化上的不同,又使學生懂得了多元文化能夠讓我們的世界更豐富多彩的道理,從而形成尊重差異的思想觀念。
總而言之,構建生活化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是當前道德與法治教師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實際的教學工作中,教師只有將生活化教學理念貫穿于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才能真正實現(xiàn)生活化課堂的構建,才能真正地提升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果。作為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yè)務素養(yǎng),推動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邁上更高的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