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方艷
(嵩山少林武術職業(yè)學院,河南 登封 452470)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作為民間世俗文化的產物,主要描繪農耕文明時期的社會生活,展現(xiàn)勞動人民的精神向往。中原民間的審美觀念造就了其獨特的色彩語言。
民間美術是鄉(xiāng)土文化的有形實體,承載著人們生活的價值觀與美學意識。農耕時代的勞動人民信仰自然,相信超自然力的存在,傳統(tǒng)宇宙觀認為“太極生陰陽,陰陽生五行,五行生萬物”,金、木、水、火、土5種元素即五行衍生出萬物,并對應不同的方位、季節(jié)、顏色和動物形象等,具有不同的象征意義。這種五行觀念一直影響至今,更是深深植入民間美術作品之中。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遵循傳統(tǒng)五行觀念,追求五色審美。五色一般以紅、黃、青、白、黑為主,但在傳統(tǒng)認知中,黑青色屬于陰色,對于吉祥喜慶的年畫來說不適合大面積使用,因此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以趨陽色的紫綠取代青黑,這樣既適宜民間大眾審美觀念,又滿足畫面色彩豐富的需求。黑色,對應水元素,北玄武,穩(wěn)重莊嚴,深沉悠遠,老子騎青牛而去,天地渾然間籠罩上一層青黑色的薄霧,似冬日的沉寂,訴說著道家“樸”的觀念。黃色,對應土元素,中玉琮,象征著王權的高貴,穩(wěn)定平和,溫暖睿智,黃生陰陽似有包容調和一切的力量。紅色,對應火元素,南朱雀,猶如夏季般熱烈,充滿生命活力,象征吉祥紅火,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理想。綠色,對應木元素,東青龍,如同沐浴春風般代表著生機與希望。白色,對應金元素,西白虎,正大純潔,大白若黑,淡然無極。紫色在古代乃天子貴族專屬,如幻境般神秘迷離,一切皆虛無,無凈無垢,如夢幻泡影。紫色在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中出現(xiàn)頻率最高,這是其他年畫所不曾有的。五色搭配綜合,畫面整體觀賞起來卻不臟不亂,不媚不俗,每一處皆有鮮活之美,自成妙境。
與手工繪制年畫不同,木版年畫以雕版保留畫面樣式,可多次印刷。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采用古老的木版刻鏤加水印套色技術進行制作,雕刻有20多件大小不一、用途劃分精細的工具。印制工具多取自田間地頭,由采集的植物絨毛和棕制作而成。舊時用紙多用毛邊紙,如今多用生宣[1]。顏色用料天然,多取自植物、中草藥及礦物質。古老刻印技法和顏料取材的原生態(tài)及濃烈的鄉(xiāng)野氣息在一定程度上賦予了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色彩原生性。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雕版分為主版和套色版。一般在主版上采用線描繪制,墨線陰陽粗細對比強烈,空白處用畫題紋樣等填充裝飾防止塌版,再加上店號以示區(qū)別。套色版也稱漏版,采用傳統(tǒng)古法印制技術,先用素紙數(shù)張裱厚,浸透黃蠟或桐油,晾干后將需套印之處鏤空,用色漏于畫紙上[2]。此種只在朱仙鎮(zhèn)流傳。套色版一般一色一版,以紅、黃、綠、橙、紫五套色居多,其中紅、黃為原色,綠、橙、紫為間色,紅綠、黃紫互為補色,色彩搭配對比鮮明。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顏料由多道配色工藝炮制而成,色彩還原度極高,印制出來的年畫色澤艷麗,久不褪色[3]。黑色,用油煙或松煙的黑加白面熬成漿糊,發(fā)酵后使用,最終顏色黑得發(fā)亮。若不用白面而輔以茶葉水,則可調配出略帶古銅色調的水墨色,在眼眸、頭發(fā)、胡須處以淡墨渲染富有層次感。水紅色采用蘇木紅的刨花加入中藥明膠調水熬制,呈現(xiàn)類似于丹朱的暗紅,沉著不跳脫?;秉S色取自槐樹開花前的槐子,是一種明度極高、鮮艷透明的亮色調,易產生絢麗的色彩效果,不適合大面積使用,多以點綴的形式出現(xiàn),起強調作用,追求透氣感。黃色與高純度色并置可起調和作用,常與紅色搭配。苦綠色取自生銅銹,色感艷而不粉、古色古香??仙∽宰峡ê妥匣?,印在畫上呈現(xiàn)出神秘的重紫色,充滿生命的厚重感。套金色由銅粉末加酒明膠調配,沿刻版墨線刷膠印后灑上金銀粉可達到金碧輝煌的效果,如《馬上鞭》秦瓊敬德二將的戰(zhàn)甲上的鑲金裝飾。青色取自葵花籽,呈現(xiàn)悠遠寧靜之感。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大膽運用原色配間色甚至互補色搭配混合的施色方式,色彩濃重鮮艷跳躍,十分符合農民大眾的欣賞習慣,并形成一套自己的“色訣”,如“紅忌紫,黃愛綠,綠喜紅”“新鮮就中”“紫站一綠站二黃三紅四不能顛”等。
大紅大綠一直是民眾最淳樸的審美喜好,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中的紅與綠往往成對出現(xiàn)。這種補色對比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如《鐘馗》綠袍、紅髯、紫黑臉、紅口、綠胡,嗔目怒視,栩栩如生;《劉海戲金蟾》一對童子穿紅披綠再配三足金蟾釣錢撒財,畫面吉祥,寓意著大吉大利、生活富裕?!侗Щㄆ俊贰短旃儋n福》等多幅年畫都遵循這個規(guī)律。俗話說“黃配紫難看死”,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卻常用紫黃打造撞色效果,營造出濃烈的氛圍。如神話主題年畫《岐山腳—燃燈道人趙公明》中的趙公明身穿綠袍、黃甲、紅滾邊,左手托金元寶、右手執(zhí)紫鞭,所騎老虎紫身、黃爪、紫首、黃尾,服飾與坐騎大面積使用黃紫對比,相接處穿插紅綠,降低畫面明度,使畫面趨于穩(wěn)定,達到視覺平衡的效果。燃燈道人所騎鹿身主色調為黃色,色彩感覺較輕,施以紫色斑點調和,服飾邊緣與坐騎相接處通過添加紫邊來加重畫面的色彩感覺,使人物形態(tài)保持穩(wěn)定這種黃紫對比充滿動感,仿佛能感受到二人斗法場景的激烈。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構圖飽滿色彩緊湊,很少有大面積空白,留白在畫面中僅作點綴襯托的作用,如面部手部的留白,五官和須發(fā)僅以墨線刻畫強調輪廓,偶爾施以純色。墨線與留白以及純色的局部渲染,使畫面更加靈動并充滿生氣。
民間美術是民俗文化的外化,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色彩本身就具有裝飾性,擁有天然的返璞歸真的氣質。古法取料綠色天然,制作出來的色彩透明艷麗,刻版上的墨線黑而發(fā)亮,套色時色塊無意間的錯疊或留白豐富了空間的層次感,墨線勾勒出幾縷美髯,眉眼間施以紅紋再印上一彎金銀,使容顏更加生動傳神。用色大膽,對比強烈,著綠袍必以紅飾,戴紫冠必鑲金(黃)邊,色彩明快,呼應統(tǒng)一,中性色的使用打破色彩對立平衡視覺感受,增強畫面活力,營造出熱鬧活潑的氛圍。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色彩的象征性,以強烈的色彩訴說古樸的宇宙觀,表現(xiàn)出世俗生活的藝術寄托,映照出中原農民熱情淳樸的天性。
朱仙鎮(zhèn)木版年畫的色彩擁有豐富的設計元素,利用這些元素進行創(chuàng)意并不是指完全照搬,這樣只會模仿表象而學不到根本,但也不可為了創(chuàng)新而完全脫離基礎。創(chuàng)意并不等于創(chuàng)新,但也不等于守舊,是在無形精神聚會中的共識被開發(fā)出來,既要有傳統(tǒng)文化元素,也要有當代時尚風潮,是“變”與“新”的守成[4]。簡單地說就是要采用傳統(tǒng)的方法,不僅要表現(xiàn)現(xiàn)代的題材,也不能改變原本的感覺。進行創(chuàng)意設計不可人云亦云,更不能盲目地模仿別人的設計,要符合民眾喜好,讓產品通過創(chuàng)意加持而提升藝術價值,最好能做到“只此一家別無分店”。借用朱自清先生評價聞一多先生時說過的話:“要使局部化了石的古代復活在現(xiàn)代人的心目中”[5]。吸收民間美術的優(yōu)秀基因,在“古”與“新”之間取其創(chuàng)意,使其在現(xiàn)代設計中發(fā)揮作用,讓古老的民間藝術重新煥發(fā)光彩無疑是一個非常具有意義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