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建青
從題目看,我們首先需要搞清楚兩個概念:一是“四學”,二是“素養(yǎng)立意”?!八膶W”,是指我于2011年開始在縣實驗小學開展的“‘四學自主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課題中所指的“導學、自學、互學、悟學”四大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簡稱?!八仞B(yǎng)立意”是指我們課題組正在進行的“運用‘四學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研究”中的“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教育教學目標。隨著課題研究的深入推進,我們把前期研究的成果作為本課題研究的策略和方法引擎,將“四學”作為課堂教學策略和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路徑。實踐證明,巧用“四學”是提升課堂教學素養(yǎng)立意的有效策略。
1.導學:問題導學,實驗探究,實踐活動,學案導學。教師結合各課時的教育教學目標,針對學生的思想、知識狀況和精神狀態(tài),設計導學方案;針對學生展示中存在的疑惑、問題、關鍵點實施導學策略,進行精要的指導,合理處理生成性問題,有目的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重在學科思想和方法滲透。
2.自學:問題主導,學生先學,起點嘗試,了解學情。教師要讓全體學生明確學習任務、學習目標及評價激勵方式,喚起所有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教學預設從“故有的”生活知識、基礎知識入手,問題設計要具體、遞進。學生先學(做),“溫故”中“知新”,然后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上展示自己的認知起點,或在小組展示,或在全班典型性展示,或以學生個體完成學案,方法種種,因課型、任務情況而定。教師巡察了解情況展示。
3.互學:小組交流,互補學習,生成學習,比學趕超。主要開展合作交流學習,生生互幫互學,“兵教兵”,或師生交流合作。教師是合作學習的重要成員,在與每一個小組的合作中起到幫助、指導、引領的作用,引導學生進一步將所學融會貫通,學困生在同學、老師的幫助下達到基本的學習目標要求。
4.悟學:學生練習強化,領悟主旨、關鍵;教師點撥講解,處理課堂生成;學生分層優(yōu)化提高。通過分層練習,鍛煉學生思維,形成技能,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都有應有的、不同的提高和收獲。
留出幾分鐘時間讓學生對本節(jié)課的學習過程進行全方位的小結,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等等。發(fā)言不重復內容,讓學生在“同學”的再次展示中相互學習感悟、反思自我,覺悟知識、方法和非智力優(yōu)點,節(jié)節(jié)課營造“比學趕幫超”的濃厚氛圍。在課末,教師一定要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或切中要害、或直擊重點、或重復難點、或重申方法,還可以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進行引領性的評價。教師的總結精當?shù)轿?,才能使一?jié)成功的課更具神采和靈性,不可或缺。
1.巧用“四學”,生發(fā)方法。在研究實踐中,課題組成員主要在語文、數(shù)學、信息技術等學科總結出了基于“四學”教學策略而生發(fā)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如:導學策略中的問題引導法、實驗操作導思法、評價激趣法、激勵導學法、學案導學法、動手實踐法等;自學策略中的網絡課程前置性學習、課堂新授前的“起點展示”、課后作業(yè)形式演變?yōu)椤靶±蠋熼_講啦”、課堂“先問后講”方法等;互學策略中的生生互學法、討論探究法、師生互補法、課堂“補白”法等;悟學策略中的問題拓展法、分層練習法、輪流展示法、“以講代寫”法等。這些方法都在“四學”教學策略的支撐下,由課題組教師有意識地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中。
2.巧用“四學”,培育素養(yǎng)?!八膶W”教學策略使學生在核心素養(yǎng)的展示中學習知識,其主人翁思想、歸屬感、規(guī)劃能力、協(xié)作能力、積累習慣等均體現(xiàn)在自主學習中,知識和結果不再是終極目標,成長為一個“全面而完整的人”成為師生的共同追求。如:導學策略中學生展示預習成果,培育其信息意識、良好習慣、積累資料等素養(yǎng);自學策略中圍繞學習目標的“起點展示”中,學生的人文積淀、勇于探究、自我管理等成為師生的評價點;互學策略中,學生提出問題、生生討論互評等體現(xiàn)出學生樂學善思、敢于質疑、審美取向、學人之長等重要素養(yǎng);悟學策略自主小結中,學生的梳理總結、責任擔當、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健全人格等互通互鑒,共學成長。
3.巧用“四學”,“巧”茲在茲。在課題組成員的教育教學實踐研究與階段性成果總結中,很多運用“四學”教學策略組織教學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和教學案例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關鍵突出了一個“巧”字。
巧設情境導學,提升數(shù)學素養(yǎng)。數(shù)學知識的形成源于生活經驗的累積,需要通過“聯(lián)想與建構”活動將二者進行關聯(lián)和轉化。張海琴老師在《平均數(shù)》一課的教學中,利用學生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了“豬八戒分西瓜”的情境,讓學生在生活經驗基礎上進行目的性觀察,通過“這樣分西瓜是否公平”的問題,引導學生理性思維,初步感受“移多補少”科學實踐思維,凸顯了教師借助生活經驗巧設情境,引導學生有效學習的意義。張老師在教學例1時,提出了“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探究任務,促使學生在已有的“平均分”的經驗基礎上,遷移類推出求平均數(shù)的方法,建構了求平均數(shù)的一般模型,滲透了模型思想。然后,提出“平均數(shù)13表示什么意思?”的問題,引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數(shù)學思維,使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到平均數(shù)是一個虛擬的數(shù),加深了其對“平均數(shù)意義”的理解。
其“巧”就巧在“豬八戒分西瓜”和收集礦泉水瓶的情境與學生生活中切西瓜、收集瓶子經驗的鏈接,以及與“這樣分西瓜是否公平?”“平均數(shù)13表示什么意思?”問題引導的契合。真實而自然的情境導學,激發(fā)的是學生整理提煉信息、空間想象思維和公平公正等素養(yǎng)。
巧借朗讀互學,提升語文素養(yǎng)。白玉芳老師在教學《蜘蛛開店》時,朗讀互學策略與課堂生成教學緊密結合,素養(yǎng)立意很高,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首先,讓學生瀏覽課文,掌握課文故事的大致情節(jié),弄清故事人物關系,培養(yǎng)學生整體感知,構建信息框架的信息意識素養(yǎng);其次,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體現(xiàn)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變化的關鍵詞語,體會故事的意義所在,培養(yǎng)學生抓住關鍵詞語,由表及里思考問題的理性思維、批判質疑等哲學素養(yǎng);再其次,讓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引導學生在語境中體會用詞的準確性和藝術性,進而加深對《蜘蛛開店》故事寓意的深刻理解,培養(yǎng)學生積累語言文字、學會學習、人文底蘊、積極參與等核心素養(yǎng);最后,讓學生有感情地齊讀課文,用自己的話講故事,達到理解課文、感悟寓意的目的,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人文情懷、科學精神等素養(yǎng)。朗讀策略貫穿教學始終,最終達成教育教學目標。
其“巧”就巧在只是運用了一個朗讀互學策略,卻遠遠比通過精講、深挖、強練式的“告知”更能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因為這樣的過程是學生自主進行的,這樣形成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才能夠在學生素養(yǎng)中長久沉淀,正可謂“教學有法,教無定法”。
教育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核心素養(yǎng)”被置于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目標的基礎地位,并提出各學段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體系。學科課堂教學無疑是培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主陣地。今后,本課題研究將針對不同學段學生的特點,繼續(xù)在運用“四學”教學策略的“巧”字上做文章,切實發(fā)揮“四學”教學策略對提升課堂教學素養(yǎng)立意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平定縣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