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紅
在老師們的日常交流中,常常會談到這樣一個話題,那就是學生的管理難度越來越大。特別是班主任,在班級管理工作中投入了大量時間,承受著巨大壓力,但仍時不時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狀況。
近兩年來,我有機會深入小學中高年級段,參與教學管理工作,接觸到許多生動的育人場景,在此梳理出一些學生出現(xiàn)的問題,并分析其成因,以協(xié)助老師們找到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yǎng)成的有效方法,促進少年兒童健康成長。
場景1:某一天恰逢我是值日教師,中午正檢查各樓層班級是否有序,突然聽到有學生喊叫:“有人往外跑!”我順著聲音往校門口看,只見兩名保安攔住一名學生,該學生強行要往校外沖,口中聲嘶力竭的大叫:“讓我出去!”事后經(jīng)了解得知,該同學因不遵守紀律被班上的小干部記了名字,因而大發(fā)脾氣,并撕爛了小干部的本子,班主任上前制止其損壞同學文具的行為并與其溝通時,該同學即沖出教室,要強行離開學校。
場景2:某班一節(jié)書法課即將下課,突然發(fā)出一聲尖叫:“不給就是不給,你要怎么樣?”我朝著聲音看過去,一名男生情緒激動,有大打出手的架勢。通過班主任了解才知道,該男生向某女生借了一支毛筆,女生要把毛筆要回去自己使用,這名男生卻不答應,認為借給他了就歸他使用,旁邊有學生說該男生做得不對,就起了沖突。事后班主任對我說:“我現(xiàn)在都不能離開班級,一離開教室,就可能出事?!?/p>
場景3:某天我正在辦公室辦公,突然聽到不遠處的教室里有人大叫:“干什么?”我趕過去一看,一位老師正在發(fā)脾氣,情緒幾乎失控。原來是因為有多名學生上課不遵守紀律,無視老師的存在,在課堂上隨意講話走動,老師多次勸說不聽,最后老師沒能控制住情緒。
雖然不能一一列舉所有學生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但是在真實的學校場景中,以上3個實例不僅具有代表性,而且有一定的普遍性,特別是班主任老師每天都要應對各種各樣的突發(fā)狀況,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每個教育者深思。
學生難管所折射的是學生行為習慣養(yǎng)成上的缺失。學生行為習慣的培養(yǎng),一般歸入學校德育工作的范疇。目前學校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徑,主要有學科教學滲透、班主任教育工作、校內(nèi)外各類教育活動等。
雖然我們一直主張“德育為先”,但在現(xiàn)實的教學及活動中,班主任及學科教師為了完成學科教學任務,各種活動為了達到技能訓練的目標,往往都把德育內(nèi)容當成了錦上添花的空洞說教。更有甚者,要求學生把相關的德育規(guī)章條例背下來,然后做幾張測試卷。內(nèi)容記得滾瓜爛熟,測試分數(shù)相當高,認為這樣德育工作就做好了??墒菍W生行動實踐起來卻大相徑庭,背的是熱愛勞動,卻連自己教室衛(wèi)生都不愿意做,回到家里更是“一根草都不捻”;背的是知錯就改,但犯了錯誤老師如果拿不出確鑿的證據(jù)就拒不承認;背的是有序排隊,做的是蜂擁而上;學的是誠信,而對相關部門下發(fā)的調(diào)查問卷都揀好的說,而不管是否與事實相符,導致調(diào)查信息失真,影響部門決策。
雖然我們不能完全否定這種“背德育”和“考德育”方式的作用,因為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學生對德育內(nèi)容的認知,但其總歸是淺表性的,只有落實到學生的日常行為實踐中,才能真正取得德育效果,否則只是紙上談兵。
“文明”檢查來了,組織學生再次背誦檢查內(nèi)容并隨時做好接受檢查的準備,檢查完畢,一切回歸自然。這些看似不經(jīng)意的行為不僅對學生誠信品質(zhì)的養(yǎng)成造成極大挑戰(zhàn),還無意間向?qū)W生滲透了“形式主義”的教育。我們有些看似“善意的言行”,做的卻是與德育目標相反的事情。
正本清源,我們不僅要深刻學習領會德育的實質(zhì),更重要的是“行勝于言”,在行動實踐中落地生根,在勞動中學會勞動,在排隊中學會講秩序,在與人相處中學會與人相處。盡量避免“說德育”,落入光說不練假把式的俗套,如同一個品德試卷筆試滿分的學生,在生活中卻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品德實踐偏差。
學生道德認知以及道德行為形成是一個由他律走向自律的過程,而實現(xiàn)道德自律則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及家長自身的行為示范是最為完整而鮮活的教育資源,直接對學生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回歸到真實場景,我們還可以看到咋咋呼呼的管理者、大聲呵斥的教師、易怒的家長,似乎聲音越大,孩子就聽得越清楚,也會產(chǎn)生好的效果,但最終的結(jié)果卻往往事與愿違,孩子好的習慣沒能養(yǎng)成,師生關系、親子關系卻極度緊張。
德育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期待的是“和風細雨式的德育”。好的德育呈現(xiàn)的是一幅潤物無聲的恬靜畫卷,而不是一片“宣講式”的喧囂場景。必須充分發(fā)揮校內(nèi)外多種教育途徑的作用,互相配合,形成合力,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習慣,努力減少難管學生的數(shù)量,促進學生健康快樂成長,營造平安和諧的校園氛圍。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第一附屬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