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小霓
摘? 要:本文在分析公文中“意見”的使用情況基礎上,探討“意見”文種異化的問題,提出了規(guī)范化建議。
關鍵詞:意見;公文;異化;規(guī)范建議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use of "opinions" in official document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isadvantages of the "opinions" language type alienation, and puts forward standard recommendations.
Keywords: Opinions; Official documents; Alienation; Standard recommendations
2020年的開年,世界籠罩在一場新冠肺炎疫情災難中。這場疫情,有史以來罕見,在人類對于疫情的記載中,也堪稱重大災害。但是全世界抗疫的空前力度,體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醫(yī)學科學與社會的融合。尤其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的堅強領導下,以齊心協(xié)力、團結抗疫的偉大壯舉譜寫了一曲曲人民勝利的頌歌。
在災難中新聞記者是共赴國難的英雄群體,也是為共和國書寫抗疫史的先頭部隊。
1 抗疫中,最權威的發(fā)布依然是時政新聞,這是史實的基礎
疫情中,黨中央的戰(zhàn)略定力,國家的綜合實力,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社會組織的科學有效,讓中國社會臨危不亂。主流媒體的技術裝備、技術水平也在更新和重塑,這使得一場沒有硝煙的戰(zhàn)疫,打得有聲有色??梢哉f,如果沒有大數(shù)據(jù),僅抗疫的數(shù)月時間發(fā)生的大事件、大決策等,都難以建立和存入檔案。
以半年來的新型冠狀肺炎有關新聞報道為例,關于疫情的報道成為媒體報道的重中之重。疫情期間,媒體生產力、傳播力沒有受到報紙??挠绊?,給新聞的改革創(chuàng)新提供了開足馬力的空間,眾多新媒體擔綱了重大新聞報道的重任,卻基本上還是圍繞時政新聞做文章。讓人眼前一亮的是,進入融媒的傳統(tǒng)媒體,以其公認的實力賦能新媒體,讓傳統(tǒng)的時政新聞有了民生落點的生動表達。第三方數(shù)據(jù)顯示,媒體內容生產、用戶增長和傳播數(shù)據(jù)實現(xiàn)了一波“井噴”。首先,由于受眾在危難時刻更加相信傳遞黨和政府聲音的主流媒體;其次,主流媒體在時政新聞民生表達方面的變化適應了疫情中的受眾需求。
在疫情初期的時政報道中,無論是抗疫一線日常工作內容的呈現(xiàn),疫情數(shù)據(jù)的報告,還是疫情形勢的反映或對醫(yī)務人員奉獻精神的歌頌。因為這是抗疫時期社會生活的絕大部分內容,是百姓關注的重心,也應當是史冊中的濃墨重彩。這次抗疫報道,主流媒體在紙媒在無法正常出報的時間段,基本與自媒體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他們把自己的網端微做得比以往更加吸引受眾:直播、視頻、音頻、海報、H5、二次元、Vlog、VR等百花齊放,既有內容的豐富性,又有主流媒體的真實性、導向性。個性化制作、可視化呈現(xiàn)、互動化傳播,特別是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更加精準地傳播信息,通過“主流算法”更加有效地引導輿論。新聞界的創(chuàng)新,不僅給檔案工作的征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促使檔案部門在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的檔案管理方面,必須加快智能化運管水平,尤其是對于移動互聯(lián)網信息的收集、存檔、使用、留存和新媒體各種體裁的信息搜集留存都提出了革命性的要求。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在海量信息中打撈可用、可存檔的信息,唯有依靠主流媒體的客觀報道。當我們將抗疫第一時間的報道存入歷史檔案時,須臾不可遺漏這樣的有時間節(jié)點、有溫度、有感人故事、有英雄人物的新型時政新聞。這一特殊時期的特殊報道產生的歷史意義本身,就值得存入社會檔案,“立此存照”。
2 抗疫時政新聞、民生新聞的共同落點是時代的真實寫照
如果說關于疫情的報道是時政新聞民生化的縮影。我們就不得不深入思考時政新聞中民生落點的體現(xiàn)與抓取。
這時的民生新聞里的“生”字,已不單單是生計、生活、生存,它更多的表達是“生命”“生死”“生路”……所以這個時段的民生新聞?chuàng)V的也是重大新聞的重擔,每一則報道,都是受眾的精神食糧,都是在艱難困苦中玉汝于成的普降甘霖。例如,疫情發(fā)生前,時政新聞中報道的硬核科技、高新技術多數(shù)尚處于研發(fā)階段,我們雖期待,卻并無感知。在抗疫時段的民生報道用實例告知人們,這些高新技術已經投入大范圍使用。這是一次沒有預知的大機遇,中國以民本主義導向的互聯(lián)網乃至整個科技發(fā)展的大思路,使我們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一部手機,全部搞定”的國家,方便了人民生活,企業(yè)也尋到了無限商機,中國邁入了第四次工業(yè)革命的“第一方陣”。此外,各種大數(shù)據(jù)的個性化信息服務也大顯身手。絕大多數(shù)中國人都有的健康碼,極大方便了疫情防控。這一切,其他國家艷羨不已,而對于中國,意味著什么?在以往的工業(yè)革命、互聯(lián)網革命中都是跟在時代潮流的后面的我們,在第四次工業(yè)革命中,終于站到了引領時代潮流的、弄潮的C位。于是我們看到,還是這些技術,還是關于它們的報道,已然成為老百姓人人都能看懂的民生新聞。
3 民生新聞為記錄時代,創(chuàng)新寫史手法
2020年1月29日接受單位指派,大河報武漢“疫”線采訪小組從鄭州趕往武漢采訪。雖然只有3名特派記者,但這支精兵強將組成的小分隊是武漢封城之后,河南省內最早從本土抵達武漢采訪的記者團隊。在武漢采訪58天時間里,他們冒死發(fā)回文圖、視頻、直播等各種報道過百篇,其中絕大多數(shù)是河南援鄂醫(yī)護人員戰(zhàn)“疫”的現(xiàn)場報道,在省內產生了較大影響。例如,為了真實地報道確診病人的救治全過程,報道小組最先在全國媒體中采用跟訪急救車轉運確診病人的方式,直播河南省援鄂醫(yī)療轉運隊的艱險工作。在救護車狹小的空間里,與新冠肺炎患者密閉在一起,動輒就是幾個小時。這樣的采訪,這樣的現(xiàn)場,記者沒有英雄情懷幾乎難以進行。2月15日當天,通過全程4個多小時的跟訪,《武漢一線跟訪 | 急救車轉運確診病人:一個多小時內衣已濕透》、《視頻|直擊雷神山病患轉運過程,全程跟蹤武漢街頭的擺渡人》,引發(fā)多方廣泛關注,并有不少國內媒體跟進報道,這讓后方的河南人民充分了解抗疫的艱辛和拯救生命的大義,了解河南醫(yī)療隊抗疫援鄂的艱苦卓絕的努力。這些必須載入史冊,讓這一頁輝煌照進后世的人心。
現(xiàn)場和現(xiàn)場報道,是真實記錄抗疫和抗疫報道的第一手資料,是未來史冊中最硬核的“史料”。連同現(xiàn)場新聞的被采訪者、新聞事實、采訪者、記錄新聞的過程及幕后新聞、后續(xù)報道等都充實著史冊和檔案所需的真實,留給后人珍貴的戰(zhàn)疫一線實錄。
4 載入史冊的時代記錄既要真實,也要有溫度
講政治,是抗疫時段中時政新聞、民生新聞共有的特點。信息公開、數(shù)據(jù)公開是中國抗疫報道的特色,這些特色和特點給抗疫報道以真實性的嚴格要求。人民群眾強烈的家國情懷,眾志成城,共戰(zhàn)疫情給新聞報道以導向性的嚴格標準。講政治是新聞工作者的愛國心。針對個別自媒體的不負責任、不顧大局、不客觀、不真實的報道,能否讓時代的記錄、抗疫的真實載入史冊,成為抗疫報道講政治的初心和考驗。
例如“國家治理能力”的說法經常出現(xiàn)在抗疫報道中,但很多普通人認為這個詞與我們相距甚遠。通過抗疫報道,許多老百姓的愛國情懷深深地被觸動,對國家的擔當和定力成為大多數(shù)人的自律和追求?!皣抑卫砟芰Α痹诳挂咧谐蔀槊總€中國人可以看到、聽到、感覺到的實際能力,大家把這個能力看成多方位判斷的標準。從中央到社區(qū),每一級都嚴格盡責,阻擊疫情,讓每一個公民都有安全感和幸福感,這就是老百姓眼中的“國家治理能力”。大事面前方寸不亂,社會治安波瀾不驚,社會管理秩序井然,及時解決人民在疫情期間的所有困難,讓百姓對“國家治理能力”有看得見、摸得著的感覺。疫情期間的經歷,讓每個中國人都能感受“國家治理能力”和自己生活的關系、分享“國家治理能力”與自己得到的實惠之間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解讀“國家治理能力”的方方面面,對比任何國家、歷史上任何時期的“國家治理能力”……老百姓的口碑,是“國家治理能力”的豐碑,講政治的報道,才是載入史冊的時代記錄。
(作者單位:鄭州西亞斯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 來稿日期:20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