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洋
黑龍江大學(xué),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0
通過閱讀國內(nèi)外研究《伽婢子》的文獻,筆者了解到大部分文獻都闡述了作品中的佛教思想,很少有人從翻譯的角度進行剖析。翻譯無非分為三大類:詞語翻譯、句子翻譯、篇章翻譯。接下來,又將詞語翻譯細化為中日詞匯比較、專有名詞、諺語、擬聲擬態(tài)詞的翻譯等;句子翻譯劃分為聯(lián)合復(fù)句、緊縮句的翻譯等。而翻譯技巧以及翻譯方法分為:順譯倒譯、分譯合譯、加譯簡譯等。通過進一步深層次的學(xué)習(xí),又接觸到了功能目的論、文化缺省等等其他理論。而筆者在翻譯《伽婢子》過程中,選擇了文化缺省理論。
《伽婢子》是淺井了意通過“翻案”手法進行加工再創(chuàng)作,借用原典故事的梗概,更改細節(jié),重新思索,以日本歷史故事、人物為故事框架,轉(zhuǎn)化為有著日本傳統(tǒng)文化的、方便日本讀者閱讀的、符合日本審美的故事。將日本的歷史及軍事著作巧妙地移入普通文學(xué)作品,這樣就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也為虛構(gòu)的故事增加了幾分真實性。但是,正是由于該作品的上述創(chuàng)作特色,造成了淺井了意與日本讀者之間的“文化缺省”現(xiàn)象,而這對于并不十分了解日本文化的中國讀者來說,極有可能造成審美誤區(qū),這需要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取必要的補償方法。
王大來在《翻譯中的文化缺省研究》(2012)中提出要對文化缺省進行補償。并在其中提出了文化缺省的補償方法,分別是:直譯加注、文內(nèi)補償、歸化,其中文內(nèi)補償又包括了增益和釋義兩種補償方法。此外,查詢資料后發(fā)現(xiàn)樂金聲在《欠額翻譯與文化補償》(1999)就提出了文化缺省的補償方法。
所以本文就翻譯《伽婢子》過程中圍繞直譯加注法、文內(nèi)補償法、歸化法進行了翻譯嘗試。筆者擬選擇翻譯《伽婢子》中的詞匯分析研究其中具有鮮明日本文化特色的詞語及歷史典故等,在譯文中應(yīng)如何處理,才能保留作品的美學(xué)價值。探討怎樣做到既不超額翻譯也不欠額翻譯,又能夠讓譯文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
歷史故事的直譯加注
【原文】佐久間右衛(wèi)門は信長公草業(yè)の御時より忠節(jié)ありけれ共、忽に追はなたれて恥に逢たり。
【譯文】佐久間右衛(wèi)門①雖自信長公執(zhí)政時就忠心耿耿,也突然被流放受屈辱。
佐久間右衛(wèi)門在作品中是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但是作者實際上是在影射佐久間信盛的故事,意在表現(xiàn)人世無常的佛教思想。這就造成了意義真空點,譯文讀者無法完全理解作者的藝術(shù)動機,因此此處運用“直譯加注”的方法來補償文化缺省。
即,注:①佐久間右衛(wèi)門是指日本戰(zhàn)國時期武士佐久間信盛,率領(lǐng)信長家臣軍團中最大的軍團,在結(jié)束了長達十年的本愿寺之戰(zhàn)后,惹得信長公不快,被流放至高野山,卒于天正九年七月。
人物稱呼的文內(nèi)補償
【原文】天正年中に、伊勢の國司具教公をば武井の御所とぞいひける。
【譯文】天正年中,第八代伊勢的地方官北畠具教公住在武井殿。
根據(jù)日語詞典『スーパー大辭林』,“國司”表示由中央派遣,掌管各地方政務(wù)的地方官。而具教公則是人名,是指第八代伊勢國司北畠具教。
增益顧名思義是在譯文中增加一些詞匯,使譯文在語法和表達上更加通順且忠實原文。這一方法既無需刪掉原文特有內(nèi)容和文化背景,同時,還可以補償譯文讀者的文化缺省。筆者翻譯到此處直接選擇使用增益法,不僅將原文表層上淺顯的省略成分再現(xiàn),而且接著補充譯出其所指的全部含義,并沒有改變語序以及原文意思。而老師建議也可采用借譯法,直接譯成國司并加上“地方官”的話或許更為妥帖。
成語的歸化補償
【原文】その名を後代につたゆるほどの手柄なきものは、かならず恥を萬事にのこす事。
【譯文】沒有能夠流芳千古的功勛,那一定是做了遺臭萬年的事
對于這兩個短語,如果直譯,讀者也能夠明白原文要表達的內(nèi)容,但是讀起來十分生硬,不夠地道,喪失原文的美學(xué)價值,使句子不夠通順,文章整體不夠連貫。
歸化就是站在目的語讀者立場上對源語進行翻譯,翻譯出來的譯文多帶有目的語國家的文化。長處就是譯文閱讀起來比較生動順耳,符合目標語讀者的文化背景,但是也伴有使原文喪失固有文化與意境的風(fēng)險。
翻譯沒有標準答案,譯文也沒有最佳譯本,根據(jù)譯者的水平、寫作功底的不同,譯文也就因人而異。在翻譯過程中究竟是選擇保留源文化的直譯加注,還是更傾向于目的語讀者的歸化法,要根據(jù)文本來選擇,如果在文中一味地直譯加注,那么讀者在閱讀時會對這種一句一注釋的形式產(chǎn)生疲勞之感,可能很難將故事讀到最后。但是,一味地選擇歸化法,過度增加翻譯者的見解,也同樣會使源文本失去其中特有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