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播學認為,傳播是一個溝通或者分享的過程。從這種意義上來講,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也是傳播的過程。傳播至少應該包括傳播者、受眾、信息、媒介四個要素。本文嘗試從傳播這四個要素的視角來審視部隊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一些粗淺的論述。
關鍵詞:傳播;部隊;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簡介:
趙彥淋(1991-)男,漢族,籍貫:四川廣元,學歷:碩士在讀,單位:國防大學政治學院西安校區(qū),研究方向:軍隊政治工作學。
部隊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傳播過程,至少有四個因素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傳播者,即政工干部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實施者;受眾,即接受教育的廣大官兵;信息,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媒介,即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方法。
一、傳播者——政工干部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傳播者是指“在傳播過程中擔負著信息的收集、加工任務,運用符號,借助或不借助媒介工具,首先或主動地向對象發(fā)出社會信息的一方?!盵1]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傳播過程中,政工干部往往扮演者傳播者這一角色。要保證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過程的順利、高效實施,政工干部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是要端正態(tài)度。毛澤東同志曾指出“很多人對于官兵關系、軍民關系弄不好,以為是方法不對,我總告訴他們是根本態(tài)度(或根本宗旨)問題?!盵2]根本態(tài)度不僅僅適用于官兵關系、軍民關系,對于搞好思想政治教育同樣適用。在思想政治教育實施過程中如果政工干部能始終貫以真誠的態(tài)度,真心地幫助官兵成長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就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是要注意方法。建軍之初我軍便認識到教育方法的重要性,1929年古田會議“黨內教育問題”中就明確提出政治簡報、訓練班、個別談話等十八種教育方法。并在“士兵政治訓練問題”中提出啟發(fā)式、由近及遠、由淺入深等十大教授法。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如果只圖留下教育痕跡,一味“硬干”、“蠻干”必然會影響到教育效果。要根據具體情況,對不同的教育對象,不同的教育內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政工干部在工作中要善于發(fā)現、總結、研究新的教育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著的思想。
三是要會用技巧。在工作中我們往往發(fā)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一些政工干部搞教育官兵很期待,教育過程中高潮迭起,授課結束還意猶未盡。一些政工干部的教育還沒開始官兵就產生抗拒心理,教育過程也覺得索然無味。這固然和政工干部的能力素質、知識積累有關系,但授課技巧也是一個直接因素。有些政工干部上教育全程一個調子,抓不住重點、引起不了官兵注意,保持不了官兵興趣,很大程度原因在于不善于使用技巧。要對教育技巧仔細深入加以研究,探索一些實用、好用的技巧來提升教育質量。
二、受眾——抓住教育對象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受眾是指“傳播活動中信息的接收者,實際接觸到特定媒介內容或媒介“渠道”的人們?!盵3]在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傳播過程中,接受教育的這部分官兵往往扮演者受眾的角色。弄清受教育者的基本情況、基本特征,特別是接受教育這一過程的規(guī)律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
一是要把控教育進程節(jié)點。教育過程大致可分為:引起注意、保持興趣、加深印象、形成認同、產生行為幾個步驟。每個步驟各有其作用機理,要有意識把握每個階段的重點。例如,新鮮的事、官兵身邊的事更容易引起官兵的注意。隨著教育的不斷進行,官兵的注意力會逐漸松懈。政工干部要對每個階段的機理加以研究,提升教育的時效性。
二是要把準官兵心理特點。官兵往往存在一些一般的、普遍的心理特征。對官兵普遍心理特征的準確把握是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基礎。教育中若不顧官兵普遍心理活動規(guī)律,必然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政工干部要善于去研究發(fā)現并利用好這些心理特征,提升教育的科學性。
三是要把握官兵個性特征。就像“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兩片樹葉”一樣,廣大官兵都是極具個性化的存在。由于官兵的家庭背景、受教育情況、社會經歷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自然導致官兵個性的差異性。同樣的教育內容、教育方法對不同文化程度的官兵效果往往不太一樣。缺乏想象力,對信息反應遲鈍的人往往難以被說服,缺乏自信心的人則容易被說服。性格內向的人往往難以被說服,性格外向的人則相對容易被說服。不同的人對教育吸收程度不一樣,產生的教育效果也不一樣。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差異性,對具體情況加以具體分析判斷,提升教育的針對性。
三、信息——選擇教育內容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思想政治教育大綱》對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有明確規(guī)定,但怎么深化、細化這些內容,如何把握好這些內容,如何讓這些內容更生動、更有趣、更有效地呈現在官兵眼前是政工干部應該研究的問題。
一是要弄清內容特征。從傳播的視角來看,教育的過程是信息傳播的過程,教育的內容就是傳播過程中最核心的要素——信息。信息具備如客觀性、普遍性、流動性等一般特征。如果我們從信息特征來審視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我們就會得到一些新的認識:信息的客觀性要求教育必須以事實為依據,不能口說無憑,講道理的前提是擺事實。信息的普遍性要求教育必須充分挖掘發(fā)現更多有教育意義的資源和素材,不僅僅只是在課堂塑造官兵思想,對官兵思想的塑造要放到學習生活訓練的方方面面。信息的流動性要求教育者善于獲取知識、傳遞知識、交換知識、反饋知識,教育不是單向的,政工干部在教育官兵的同時也在接受教育,官兵在接受教育的同時也是教育主體。要深入研究把握教育內容的特征以提升教育質量。
二是要搞好議程設置。議程設置理論是傳播學家麥克斯韋·麥克姆斯和唐納德·肖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提出的。指的是媒介的議程設置功能即通過反復播出某類新聞報道,以強化該話題在公眾心中的重要程度。思想政治教育借鑒議程設置理論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人的思想觀念的形成和確定具有漸進性、反復性,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wěn)定性,因此,改變起來也具有漸進性和反復性的特點,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須經常進行。二是同一階段如果議題設置過多會分散受眾注意力,都重要則都不重要。在教育中要緊緊圍繞某一核心主題,在一定程度內反復刺激給官兵留下深刻印象。
三是要當好“守門人”。傳播學上“守門人”指的是“在向受傳者傳遞信息的過程中,有權控制信息的流量和流向。影響著對信息的理解,決定哪些信息通過以及如何通過的人或機構?!盵4]思想政治教育這一過程政工干部要發(fā)揮好守門人的功能。充分發(fā)揮檢查功能:在收集整理教育資源時有所鑒別和取舍,讓正能量的東西進入到教育的環(huán)節(jié);充分發(fā)揮加工功能:對教育資源要有系統(tǒng)而又有條理地加工,深入淺出確保官兵一聽就懂,一看就會;充分發(fā)揮評價功能:對教育內容有自己的看法和獨到的見解;充分發(fā)揮導向功能: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本身就是一面旗幟,要注意樹立正確的標桿和堅持正確的行為導向。
四、媒介——運用教育媒介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
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工具都可以是媒介,教育媒介從某種意義上講是各種教育工具、渠道的集合。面對面的口口相傳,報刊、書籍、雜志、廣播、電視、網絡都可以成為教育媒介。
一是要善于選擇媒介。不同的教育媒介有不同的特點,只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了合適的媒介才能最大限度低提升教育效益。如我軍建軍之初為提高官兵的文化水平就開辦的“讀書班”、“識字班”主要是用傳統(tǒng)印刷媒介進行的。時至今日很多單位的官兵仍然把每天讀報半小時堅持得很好,報紙、書刊雜志屬于印刷媒介的范疇,印刷媒介具有權威性高、可重復使用等特點。如網絡、電影、電視、廣播都屬于電子媒介范疇,電子媒介則具有傳播速度快、傳播范圍廣、時效性強等特點。要深入研究媒介特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選擇適合具體情況的媒介。
二是要善于使用媒介。媒介使用的是否充分直接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為豐富官兵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很多連一級單位都建有圖書閱覽室,電子閱覽室。但這些資源往往得不到充分地利用,甚至形同虛設。很多軍隊院校在軍網開設了豐富多彩的免費網絡課程,但是點擊訪問量一直居于低谷。很多單位正在互聯(lián)網開設了公眾號,但總是冷冷清清。這些情況都說明我們對媒介的使用還不充分。要深入思考怎么才能讓媒介用起來,讓資源活起來。
三是要著力提升媒介素養(yǎng)。隨著信息技術的突飛猛進,網絡媒介得以迅速發(fā)展。如何讓網絡媒介既更好地發(fā)揮其積極作用既是一個重點問題也是難點問題。網絡信息紛繁復雜、良莠不齊,提升媒介素養(yǎng)已成為緊迫的現實課題。媒介素養(yǎng)的提升主要依靠媒介素養(yǎng)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把媒介教育納入其中。
思想政治教育是軍隊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是我軍一貫的好傳統(tǒng)。搞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要與時俱進,注重教育的科學性。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科學深入地加以研究,切實搞思想政治教育時代性和感召力。
參考文獻
[1]董璐.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