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應在學生成長需要的視角之下重構。學生成長需要可以是學生當下呈現出的會影響學生成長的一系列問題,也可以是學生顯現出的新的興趣、愛好,能力的提升,才華的展現等需要。以此觀之,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責任問題表現為未能關注、淺表化的關注和割裂性的關注學生成長需要。要重構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應進行相應的制度變革,激勵教師投入更多的智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教師個人應樹立學生成長需要的觀念和意識,尊重并引導學生的成長需要。
關鍵詞: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學生成長需要
作者簡介:楊慧文(1993-)女,漢族,洪湖人,武漢紡織大學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學,視覺藝術。
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問題既是高校教師職業(yè)道德的重要問題,也是高校治理的一個核心議題。如果高校教師不能有效地承擔職業(yè)責任,那么高校的功能便無法實現。由此,高校教師應該具有什么樣的職業(yè)責任?從什么角度評價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承擔的質量?又如何提升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本文提出學生成長需要這一視角,并進行闡釋。
一、何為學生成長需要
何以提出學生成長需要?對人性的把握是教育的起點。不同的人性觀,會導向不同的教育觀。問題是,如何看待人性?以馬克思的“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1]這一觀點為基礎,葉瀾教授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傳統(tǒng)的人性與教育的關系問題,正向著人的需要及教育的關系問題轉化。
學生的成長需要似乎并非一個嚴謹的學術概念,表現為它在教育實踐工作者的觀念中、話語中也時常出現。不過,還是有研究者從學術概念層面去理解它。如有論者認為,學生成長需要的具體表現可以是學生當下呈現出的、必須解決否則很快就會影響學生成長的一系列問題,也可以是學生顯現出的新的興趣、愛好,能力的提升,才華的展現等需要。[2]這一定義指出了學生成長需要的發(fā)展性特點,以及它的外延。
學生成長需要可以通過橫向的“差異”與縱向的“發(fā)展”兩個維度來認識與理解。橫向上的“差異”,指的是同齡的不同學生,由于自身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家庭背景、學校環(huán)境等多因素的影響,可能具有不同的成長需要??v向上的“發(fā)展”,指的則是學生本就是處于成長之中,不同年齡、不同年級的學生因其處于不同的成長階段,面臨不同要求的學校生活,因而具有不同的成長需要。結合大學的學院來說,不同學院、不同年級、不同性別等等的學生,可能都具有不同的成長需要。
二、學生成長需要視角下的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反思
既然教育指向具有成長意義的“合理需要”“新的需要層次”,那么是否了解、尊重和引導學生的成長需要,就可以作為反思學校教育的一個視角。學校教育需要專業(yè)的教師承擔相應的職業(yè)責任,那么在學生成長需要的視角之下,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的問題有如下三個層面:
未能關注學生成長需要。高校教師重科研與社會服務,對學生成長的關注與引導投入相對不夠。之所以如此,主要是源于物質和制度兩方面的制約。一方面,受職稱評定制度的限制,高校教師的工作重心置于科研領域,課題研究、論文寫作是教學科研崗教師最主要的工作。另一方面,受制于高校教師的待遇水平整體不高,特別是青年教師由于結婚、購房、贍養(yǎng)老人、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多重壓力,工資待遇不足以支撐,所以有條件地高校教師均將部分工資重心置于社會服務。在這樣的工作條件之下,高校教師雖然也有教學的職業(yè)責任,以及相應的教學任務,但難以投入充足的時間、智力用于教學,用于關注學生的成長需要。
淺表化的關注學生需要。老師們對學生的關注是表面的,未觸及真實的“成長需要”。具體表現為高校教師雖然沒有對學生“不管不顧”,但由于個人對認識學生成長需要的意識、方法的準備不足,或者學生“回避”向老師“吐露”自身成長的需要,甚至學生自身有意無意地“回避”成長,以及上述提及的物質、制度方面的制約,高校教師對學生的觀察,與學生的互動、交流,是表面的,止于學生是否安全、“不出事故”,是否學習,而對更高層次的成長性的需要認識不夠。
三、基于學生成長需要的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重構
高校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應含括了解、尊重和引導學生的成長需要。甚至,這一職業(yè)責任應作為評價高校教師其他責任的重要依據。
在制度設計上,國家、學校和學院應進行相應的制度變革,激勵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智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成長。制度約束、引導人的行為,如果高校教師的管理制度,科研制度,仍是以科研貢獻為核心貢獻,甚至唯一貢獻,以科研指標為核心的,甚至唯一的職稱晉升標準,那空談教師應關注學生成長需要的職業(yè)責任也是無效的。固然有高校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精力用于切實培養(yǎng)學生成長,但絕大多數人的行為和價值取向還是受到制度的約束。
教師個人應樹立學生成長需要的觀念和意識,有意識地去了解、尊重并引導學生的成長需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類型的學生,了解他們不同的成長需要是什么。譬如,大一學生初入大學,渴望學習,渴望社交,渴望專業(yè)認同和學校認同,針對他們的這些成長需要,高校教師就應該首先承認這些需要是合理的,并且是成長性的,應予以尊重和引導。在此意識之下,才能給予學生適切的關心,如課程資源的共享、專業(yè)認同的引導、學習方式轉型的指引,等等。與之相比,高年級學生則更關心就業(yè)、考研、考證、畢業(yè)論文寫作等等問題,高校教師應針對這些問題,以及由此帶來的焦慮進行指導。
當然,以學生成長需要作為重新審視高校教師職業(yè)責任的視角,并不意味著將其作為評價高校教師是否盡責的唯一標準、絕對標準。因為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yǎng)、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應盡可能地將學生成長需要融入高校教師的職能之中,而不是否定、消解高校教師的其他方面。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2]李家成,王曉麗,李曉文.學生發(fā)展與教育指導綱要[M]福州:附件教育出版社,2016:91.
[3]孫啟武,杜時忠.中小學生成長需要的實證研究[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