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瀅潔
摘? 要:主要對《官話類編》《語言自邇集》等六部清代漢語教材中的“并+否定詞”形式進行考察,“并+否定詞”形式在南京官話中大量存在,使用頻次較高,在北京話中卻不常用。同時,從1702年至1892年近二百年的時間里,北京話中的“并+否定詞”形式?jīng)]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從語用上來看,作為預設(shè)觸發(fā)語,“并”在使用時對語境預設(shè)具有提示作用,“并+否定詞”結(jié)構(gòu)中的“并”進一步強化了對預設(shè)的否定。
關(guān)鍵詞:“并+否定詞”;清代漢語教材;預設(shè)觸發(fā)語;對外漢語教學
一、引言
(一)現(xiàn)代漢語中的副詞“并”
《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對“并”作為副詞的兩種用法進行了解釋:1.表示不同的事物同時存在,不同的事情同時進行;2.用在否定詞前面加強否定語氣,強調(diào)說明事實不是對方所說的或一般所認為的那樣[1](P94)?!冬F(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對副詞“并”的解釋是:1.表示兩件以上的事同時進行,或?qū)杉陨系氖峦葘Υ?,如:齊頭并進。這種用法限用于某些單音節(jié)動詞前。2.加強否定語氣,放在“不、沒(有)、未、無、非”等前邊。常用于表示轉(zhuǎn)折的句子中,有否定某種看法,說明真實情況的意味[2](P86)。
關(guān)于“并”加強否定語氣的用法,學界對此已進行了探討。馬真認為,“并”加強否定語氣需要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不是隨便什么時候都能用“并”來加強否定語氣的,只有當說話人為強調(diào)說明事實真相或?qū)嶋H情況而來否定或反駁某種看法(包括自己原先的想法)時,才用這個語氣副詞“并”[3](P13)。王明華通過對大量語言事實的觀察,認為有些否定副詞前的“并”沒有加強否定的語氣作用,有時甚至會使語氣得到緩和,因此,“并”與否定語氣的強弱沒有直接的聯(lián)系,它不是表語氣的,其作用是對某一預設(shè)或邏輯前提進行否定[4](P20)。李茜也認為,預設(shè)否定是副詞“并”一個重要的語用功能,這種預設(shè)否定功能使語言所表達的意義更加豐富[5](P76)。
(二)語料來源
學界普遍認為,清代北京話對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的形成具有特殊意義。北京大學近年來整理刊印了一系列早期北京話文獻,其中,西人北京話教材比較詳細地記錄了當時的語言,尤其是口語面貌,這些教材貼近語言事實,為研究清代北京話的形成、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文本例證。
本文選用的語料之一為《官話類編》[6]?!豆僭掝惥帯肥怯擅绹遍L老會傳教士狄考文編寫的官話教科書。此書從1867年開始準備,1892年第一版問世,其后三十余年成為來華傳教士首選的官話教材。狄考文為了撰寫此書,遍游北京、南京、上海各埠,探問訪求,實地研究。此書除了日常對話外,還涵蓋了官場用語、科技、宗教等內(nèi)容,比較詳細、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南京官話的面貌。同時,在詞匯方面,書中還收錄了同一語義在南京官話、北京官話中的不同表達。例如:
(1)十個學【房/堂】。(《官話類編》第一課)
(2)若單買一斤,要四十個錢,成包的只【合/管】三十六個錢,到底【成/躉】總的買,【強/勝】似零買。(《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九課)
其中,先記錄的(文本為右)是北京話中的說法,后記錄的(文本為左)是南京官話的說法。
本文選用的語料之二為《語言自邇集》(第二版)[7]?!墩Z言自邇集》是由英國傳教士威妥瑪編寫的漢語教科書,歷經(jīng)三版,分別為1867年初版、1886年修訂版和1903年刪節(jié)版。此書是在吸收了滿漢合璧材料《清文指要》的基礎(chǔ)上編寫的,較大程度還原了當時北京官話的語言面貌。1886年再版時,北京話經(jīng)過初版之后的近二十年時間的發(fā)展,已經(jīng)趨于成熟,在當時占據(jù)了主導地位。
本文之所以選擇《官話類編》與《語言自邇集》(第二版)進行比較,主要是出于兩方面的考慮:一方面,它們的成書時間相近,基本可以反映同一時代的語言狀況;另一方面,《官話類編》代表了南京官話的大致面貌,《語言自邇集》則反映了北京話的主要情況,對二者進行對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同時期南北官話的差異。
二、清代漢語教材中的“并+否定詞”
(一)《官話類編》中的“并+否定詞”
在《官話類編》中,“并+否定副詞”的用法共有70例,主要包括“并不”“并沒有”“并非”“并沒”“并無”等。具體情況如表1、圖1所示:
在全本《官話類編》的8693條語料中,“并+否定副詞”的用法總計出現(xiàn)70次。其中,“并不”的用例最多,共34次,占“并+否定副詞”用法總數(shù)的49%;“并無”的使用較少,共5次,僅占全部用例的7%。下面,我們就對各類“并+否定副詞”的具體使用狀況進行舉例說明。
1.“并不”
在《官話類編》中,“并不”使用頻次最多,共有34次。我們對這些語料進行了分類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并不”主要出現(xiàn)在“并不+VP”構(gòu)成的短語前,其中,“并不是”出現(xiàn)最多,共有16例。例如:
(3)這并不是我攆了他,是他自己不愛干了。(《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一課)
(4)他那是無心的話,并不是【有/著】意說你。(《官話類編》第一百五十九課)
除了“并不是”之外,“并不+VP/AP”構(gòu)成的短語使用頻次較多的還有“并不夠”“并不用”,分別出現(xiàn)3次、2次,“并不知道”“并不會”“并不敢”“并不與別人相干”“并不為難”“并不關(guān)……的事”“并不曉得”“并不含糊”“并不實在”“并不能”“并不賺錢”“并不論”等各出現(xiàn)1次。例如:
(5)哎呀,明白了明白了,這個緣故全在我自己身上,并不與別人相干哪。(《官話類編》太甲悔過)
(6)講到打官司罷,這七八吊錢并不夠盤纏。(《官話類編》追討賬目)
通過對語料的統(tǒng)計,我們發(fā)現(xiàn),在“并不+VP/AP”的短語形式中,出現(xiàn)較多的是“并不+VP”形式,“并不+AP”形式僅有3例,分別為“并不含糊”“并不實在”和“并不為難”。例如:
(7)你還甚么法子只管拿出來,我還是按理問你要,并不含糊。(《官話類編》追討賬目)
2.“并沒有”
在《官話類編》中,“并沒有”共出現(xiàn)17例,均與其后的賓語構(gòu)成述賓結(jié)構(gòu)。充當“并沒有”賓語的有名詞、動詞、偏正短語、主謂短語、動賓短語與中補短語。其中,偏正短語充當賓語的情況最多,共有9例。例如:
(8)起初聽說的時候,真是赫赫有名,誰料見了面竟是一把【平平無奇/平淡無奇】的手,并沒有甚么【超群出眾/掐尖出色】的地方。(《官話類編》第一百九十五課)
主謂短語充當“并沒有”賓語的有2例。例如:
(9)他婆家并沒有親房近支,在五服的,就是還有柳芳林,錯過他出名,事還不能成喇。(《官話類編》第一百三十五課)
由動詞、中補短語、動賓短語充當“并沒有”賓語的各有1例。例如:
(10)至于黑磚燒的時候并沒有燒熟,顏色又是黑色的,所以叫黑磚。(《官話類編》盤問西事)
總體來看,由名詞及名詞性短語充當“并沒有”賓語的情況較為常見。
3.“并非”
在《官話類編》中,“并非”共出現(xiàn)7例,均與后面的賓語構(gòu)成述賓結(jié)構(gòu)。其中,充當“并非”賓語的主要有動賓短語和主謂短語。例如:
(11)這地雖是賣契,他當初卻是指地作保,并非甘心出賣。(《官話類編》構(gòu)訟小品)
名詞充當“并非”賓語的只有1例,例如:
(12)他是管務(wù)出身并非科甲底子。(《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一課)
4.“并沒”
這里我們將“并沒有”與“并沒”分開討論。在《官話類編》中,“并沒”共出現(xiàn)7例?!安]”后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是動賓短語,共有6例,另有1例為中補短語。例如:
(13)他并沒說出個正經(jīng)理來,凈說了些【旁不相干/余里掛外】的話。(《官話類編》第一百七十二課)
(14)你自己腳底下并沒打掃干凈,還出來說嘴喇。(《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一課)
5.“并無”
在《官話類編》中,“并無”出現(xiàn)的次數(shù)較少,僅有5次。在這5條用例中,“并無”后充當賓語的全部為名詞。例如:
(15)就是果真贏了也是贏的你叔叔,于你臉上并無光【彩/輝】。(《官話類編》第一百五十二課)
(二)南北教材中“并+否定詞”的比較
為了更好地考察“并+否定詞”這一結(jié)構(gòu)在清代南北官話中的異同,我們統(tǒng)計了從《滿漢成語對待》至《官話類編》近二百年間具有代表性的滿漢對勘及官話教材,并將其中出現(xiàn)的“并+否定詞”形式與《官話類編》中出現(xiàn)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具體如表2所示:
從表2可以看出,自《滿漢成語對待》至《官話類編》,“并+否定詞”的用法一直存在著。不過,在以滿語和北京官話為主的語料中,“并+否定詞”的使用頻次明顯較低。在以北京話為主的《語言自邇集》(第二版)中,“并+否定詞”僅出現(xiàn)12例,遠低于同時期以南京話為主的漢語教材《官話類編》。
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不同時期的“并+否定詞”格式中,“并不”使用頻次最高,“并非”“并無”則使用較少。無論是北京官話,還是南京官話,都是如此。我們認為,這種現(xiàn)象與“并+否定詞”格式往往出現(xiàn)在口語中有關(guān)。而“并非”“并無”的表述則偏向書面語,在以反映口語面貌為主的漢語教材中自然出現(xiàn)較少。
值得注意的是,兩部教材在“并不+VP”短語內(nèi)部也存在差異。在《官話類編》中,“并不是”出現(xiàn)的頻次最高,接近“并不+VP”結(jié)構(gòu)總數(shù)的一半,共16次。而在《語言自邇集》(第二版)中,“并不+VP”結(jié)構(gòu)共出現(xiàn)8例,其中,“并不是”僅有2例,其他形式則呈現(xiàn)出比較分散的情況。例如:
(16)作好事,是說人應(yīng)該行孝悌忠信的道理,并不是竟會供神佛齋僧道,就算作好事了。(《語言自邇集》剖明行善)
由此可見,與《官話類編》相比,《語言自邇集》(第二版)中的“并不是”尚未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這說明在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并不是”在北京話中并沒有形成一個固定的組合模式,而在南京官話中使用頻率較高,結(jié)構(gòu)固定,具有一定的語法化傾向。同時,這也可以說明“并不+VP”結(jié)構(gòu)是符合當時南京官話的語言習慣的。
我們還發(fā)現(xiàn),在《官話類編》中,“并沒有”格式的出現(xiàn)頻次較多,共有17例,而且用于“并沒有”賓語位置的形式豐富,比較復雜。而在《語言自邇集》(第二版)中,“并沒有”格式僅有3例,形式也相對簡單,充當其賓語的有2例名詞和1例動詞。例如:
(17)所有教的,都是我們一家兒的子弟,再者就是親戚們,并沒有外人。(《語言自邇集》好學求師)
(18)翻來覆去的過了亮鐘,并沒有困。(《語言自邇集》久雨)
從兩部教材中“并沒有”格式的出現(xiàn)頻次及其賓語形式的差異可以看出,在南京官話中,“并沒有”的使用較為普遍,有逐步語法化的傾向;在北京話中,“并沒有”的使用較少,仍未形成語法化。
三、“并+否定詞”的預設(shè)否定作用
如前所述,“并”加強否定語氣需要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不是任何情況都能用它來加強否定語氣的。一般來說,“并”否定的是預設(shè),即語境提示出的說話人自己或其他人對某種情況原有的判斷,或說話人假設(shè)對方已經(jīng)知曉的信息,這也是雙方共同擁有的語言背景。在這種情況下,想要交際順暢,對話雙方就必須對語境進行一定的補充和假設(shè)。
“并”的出現(xiàn)恰恰提示了對話雙方所需要的語言背景,我們將這樣的“并”稱為“預設(shè)觸發(fā)語(Presupposition Trigger)”,即話語中對說話人或語境敏感的詞語或結(jié)構(gòu),其目的是在于將語境中的某些內(nèi)容作為表達的一部分,但又不必明確說出。有了預設(shè)觸發(fā)語就必然有預設(shè)。預設(shè)觸發(fā)語的使用也使交際表達更加簡潔,語義更加豐富。同時,否定預設(shè)與加強否定語氣的說法并不沖突,這里,我們采用否定預設(shè)這一術(shù)語,是為了盡可能明確“并+否定詞”所否定的內(nèi)容,主要是考察它加強否定是加強了對什么的否定。例如:
(19)這地雖是賣契,他當初卻是指地作保,并非甘心出賣。(《官話類編》構(gòu)訟小品)
(20)張宗堯:這二年咱家里不是這個長病就是那個有災(zāi),生意買賣也不賺錢,我疑惑咱的房子必有不合式處。
老二:……至于買賣不賺錢,其中也有個別的緣故,并不關(guān)房子的事。(《官話類編》風水)
(21)我女兒并沒有得罪你,你倒把他氣的這個哭。(《官話類編》媒人說媒)
(22)起初聽說的時候,真是赫赫有名,誰料見了面竟是一把【平平無奇/平淡無奇】的手,并沒有甚么【超群出眾/掐尖出色】的地方。(《官話類編》第一百九十五課)
以上四個例子中預設(shè)的內(nèi)容在對話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或可以通過“并”提示出來。例(19)中的預設(shè)是第一小句中的賣契,賣契本應(yīng)該是甘心出賣,“并非”的出現(xiàn)否定了甘心出賣的預設(shè),強調(diào)賣地人當初指地作保、本心并不想賣地的事實。例(20)中的預設(shè)是前面提到的張宗堯認為買賣不賺錢是由于房子的風水有問題。例(21)和例(22)中的“并”出現(xiàn)在狀語和定語的位置中,通過顯現(xiàn)的狀語和定語,可以得知,“你氣我女兒是因為我女兒得罪你”和“他赫赫有名是因為他有出眾的地方”是兩個句子中的預設(shè)。我們把這樣在語句中明顯提示出來的預設(shè)稱為“顯性預設(shè)”。
總的來看,顯性預設(shè)在《官話類編》中數(shù)量較少,更多的情況是需要依靠對話雙方共同語言背景而推測出的隱性預設(shè)。例如:
(23)若說女人大似男人,天下并沒有這樣的地方。(《官話類編》盤問西事)
(24)今天并沒有外人來,誰能偷去呢。(《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一課)
(25)他這一趟來,并非向你借錢,是要給你兒
子說個【媳婦兒/丈人家】。(《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 一課)
以上三個例句需要對話雙方擁有共同的語言背景才能夠理解。例(23)中的預設(shè)是當時人們的共同認知:女人的地位比男人低;例(24)中的預設(shè)是基于外人會偷東西的社會共同心理;例(25)中的預設(shè)是對話雙方所共同經(jīng)歷過的,雙方都知道“他”以前來就是向聽話人借錢。
在《官話類編》中,此類基于對話雙方共同的語言背景而進行簡省的預設(shè)使用情況較多。這類隱性預設(shè)更能凸顯出“并”的預設(shè)觸發(fā)作用。同時,由于省略了對話雙方共同掌握的信息,使得會話更為簡潔。
四、對外漢語教學的思考
副詞教學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留學生能否掌握副詞的含義是學生準確理解、運用虛詞的關(guān)鍵。在現(xiàn)行的教材與工具書中,對副詞“并”作為預設(shè)觸發(fā)語作用的解釋還較為模糊,一般只強調(diào)在“并+ 否定詞”結(jié)構(gòu)中“并”具有加強否定語氣的作用,這就可能會導致學生將它誤解成“非常、很”的意思,從而形成偏誤。例如:
(26)*我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家庭。(HSK動態(tài)作文語料庫)
(27)A:我喜歡吃臭豆腐,你喜不喜歡???
B:*我并不喜歡臭豆腐。
以上兩個例句中的“并+否定詞”結(jié)構(gòu)使用都不夠準確。例(26)出現(xiàn)在一篇題為“我的童年”的作文開篇,此處并沒有具體語境或共同的語言背景來支撐。同時,通讀全篇,還可發(fā)現(xiàn),學生不過是想表達童年家里很窮的意思,并沒有對其他人關(guān)于他可能來自一個富裕家庭的否定。因此,這里的“并”使用得不恰當。在例(27)中,雖然有具體語境,但在對話中,說話人是以“你喜不喜歡啊”這樣的選擇問句進行詢問,并沒有明顯的主觀判斷;以“并不喜歡”回答,則隱含著聽話者判定說話人認為自己喜歡臭豆腐的預設(shè),這與選擇問句的本義是相沖突的,語義較為牽強。因此,這里的“并不”也不恰當。
經(jīng)過上述分析,我們再反過頭來考察一下《官話類編》中對含有“并+否定詞”句子所進行的英文釋義:
(28)往年間交朋友到底有點真實滋味,強似如今的人交友,凈是嘴里的交情,心里并不實在。
The friendships of former times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resent; they had something genuine in them, whereas now-a-days friendship is merely in words without any reality in the heart.(《官話類編》第一百二十九課)
按照一一對應(yīng)的方式來考察狄考文的英文釋義,可以發(fā)現(xiàn),英文句中沒有出現(xiàn)能夠?qū)?yīng)“并”的詞語。不過,“without any reality”中的“any”確實具有加強語氣的作用,小句直譯出來為“一點兒不實在”。可見,狄考文已經(jīng)注意到“并+否定”的形式與單純否定形式之間的區(qū)別,也體會到其加強否定語氣的效果,但對它并沒有進一步深入闡釋。
結(jié)合目前的對外漢語教學實際,我們認為,在實施“并+否定詞”的教學時,可以通過大量例句的對比,向?qū)W生講解“并”對于提示句子的預設(shè)作用,說明“并+否定詞”形式否定的是預設(shè)內(nèi)容。例如:
(29)A.他喜不喜歡吃泡菜?
——他不喜歡。
B.他喜不喜歡吃泡菜?
——*他并不喜歡。
C.他一定喜歡吃泡菜吧。
——他(并)不喜歡。
D.那個韓國人喜不喜歡吃泡菜?
——他(并)不喜歡。
E.那個韓國人一定喜歡吃泡菜吧?
——他(并)不喜歡。
在例(29)中,B這一選擇問句并不具有“他喜歡或他不喜歡”的主觀傾向,因此,回答中出現(xiàn)“并”就顯得語義牽強。C的答句直接否定了問題中的顯性預設(shè)“他喜歡吃泡菜”,這是符合漢語語法的。D句中出現(xiàn)了“韓國人”,則需要結(jié)合對話雙方的語言背景和共同知識,來補充預設(shè)“韓國人喜歡吃泡菜”,同時完成一個邏輯上的推理,“他是韓國人,他喜歡吃泡菜”,進而對此做出否定。
需要指出的是,在實施“并+否定詞”的教學時,還應(yīng)向?qū)W生講解“并+否定詞”對預設(shè)進行否定后所造成的語言效果,即加強了否定語氣。通過對預設(shè)的反駁或辯解,表達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使“并+否定詞”后的觀點得到強調(diào)和凸顯。
五、結(jié)語
通過對《官話類編》《語言自邇集》等六部清代漢語教材中“并+否定詞”的歷時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在1702年至1892年近二百年的時段里,“并+否定詞”這一用法并不是北京話口語中加強否定語氣的主要方式,同時,它也沒有發(fā)生明顯的變化。通過對《官話類編》與《語言自邇集》(第二版)的共時比較,我們發(fā)現(xiàn),“并+否定詞”格式在南京官話中較為流行,使用頻次較高,結(jié)構(gòu)十分豐富,而且具有語法化傾向;這一格式在北京話中則使用較少,形式相對簡單,仍未形成語法化。我們還注意到,作為預設(shè)觸發(fā)語,“并”對語境中的預設(shè)具有提示作用,“并+否定詞”是對預設(shè)的否定,它否定了說話人或聽話人固有的觀點、想法。上述情況在南、北方語料中均有出現(xiàn)。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在對外漢語教學時,應(yīng)重視語用規(guī)律,通過對“并”預設(shè)觸發(fā)語作用的說明來進一步解釋“并+否定詞”對于預設(shè)的否定作用,并提示學生注意“并+否定詞”的使用所產(chǎn)生的表達效果,使學生明確“并”可以完成怎樣的交際任務(wù)。
參考文獻:
[1]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Z].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2]呂叔湘.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增訂本)[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99.
[3]馬真.表加強否定語氣的副詞“并”和“又”——兼談詞語使用的語義背景[J].世界漢語教學,2001,(3).
[4]王明華.用在否定詞前面的“并”與轉(zhuǎn)折[J].世界漢語教學,2001,(3).
[5]李茜.語氣副詞“并”的句法、語用分析[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06,(4).
[6][美]狄考文編著.官話類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
[7][英]威妥瑪編著.語言自邇集(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