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春燕
摘? 要: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是一部頗具權(quán)威性的古代漢語教材。但由于全書卷帙浩繁,不免存在些許差錯和不足。該教材經(jīng)過多次修訂和校改,補(bǔ)苴了不少疏漏,日臻完善,但仍有可商之處。因此,關(guān)注該書在字形字義解釋方面所存在的問題,并予以疏證,可以為古代漢語教學(xué)提供有益的幫助。
關(guān)鍵詞:王力《古代漢語》;字形字義;疏證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是一部頗具權(quán)威性的古代漢語教材。該教材經(jīng)過多次修訂和校改,補(bǔ)苴了不少疏漏,日臻完善,但仍有可商之處。本文主要是以《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第一冊中的常用詞部分為例,對部分例字的字形字義解釋欠妥之處略加辨析,作疏證數(shù)則,以就教于方家。需要說明的是,本文對字形字義的辨析主要是依據(jù)許慎的《說文解字》、季旭升的《說文新證》,并參考了學(xué)界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向這些專家學(xué)者一并表達(dá)謝意。
1.反
該書對“反”字的解釋為:(一)翻轉(zhuǎn),顛倒。引申為相反,對立。(二)造反,叛亂。(三)回來。這個意義后來寫作“返”。引申為退還,歸還。又為反省。[1](P46)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反”的本義?!墩f文解字·又部》:“反,覆也。從又,廠反形。:古文?!盵2](P59)許慎認(rèn)為,“反”字的本義為反覆。再來看“反”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所示:
從圖1可以看出,“反”字從商代甲骨文到晚周金文再到西漢小篆,形體基本上沒有發(fā)生太大變化,具有一致性,都是從廠、從又的會意字。從字形角度來看,“又”為手形,“廠”為山崖石巖,其語義應(yīng)為人以手攀援山崖。季旭升對“反”字的釋形是:“甲骨文從廠、從又,廠者山石厓巖,謂人以手攀崖也。即扳之本字,義同攀……扳之過則有反意,反覆當(dāng)為引伸義。”[3](P206)
李守奎先生曾對“反”字的構(gòu)形及語義發(fā)表了精辟的見解:
是手毀“廠(即崖之象形)”,崖土墜落之象,所以,毀壞當(dāng)是其本義,“又”突出手爪,或與這個本義相關(guān)……以手毀崖,崖土從崖體叛離,所以叛離是其常見的另外一個意義……“”“反”字的意義一貫,這兩個字的形音義關(guān)系為我們了解“反”字的構(gòu)形提供了線索?!胺础弊值臉?gòu)形歷來不明,《說文》:“覆也。從又廠反形”,對字形的解釋不知所云。楊樹達(dá)以為是“”的或體,亦即“攀”字,從字形上說頗有理致,學(xué)者多有信從。但文獻(xiàn)中沒有“反”用作“攀”的確切例證,只是一種假說。表意字構(gòu)形的分析必須以文字所記錄的語義為依據(jù),我們所列的演變譜系與詞義例證雖然避開了釋為“攀”的不足,但還有兩點(diǎn)需要進(jìn)一步證實。一是“”是一個人名用字,詞義不明,作為“”的源頭也只是一種比較合理假說;二是“反”在甲骨文中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西周金文出現(xiàn)頻率更高,但“”卻很罕見,將“反”視為“”的省形在時間的鏈條上有前后顛倒之嫌,不容易令人信服。但即使“”與“反”有不同的源頭,也不影響我們的基本結(jié)論——“反”的毀壞義源自“”。[4](P132-133)
相比之下,李守奎對“反”的解釋更加詳細(xì)、恰當(dāng),因此,“反”的本義應(yīng)為“毀壞”。
2.復(fù)
該書對“復(fù)”字的解釋為:“(一)動詞?;貋?,回去。引申為回復(fù),報復(fù)。(二)副詞。再,又?!盵1](P46)王力指出,“復(fù)”是“往”的反面,所以說“往復(fù)”;“復(fù)”與“反”都有回來之意,所以說“反復(fù)”;“復(fù)”與“來”意義也相近,所以又說“來復(fù)”。無論是“往復(fù)”“反復(fù)”,還是“來復(fù)”,都是由復(fù)之“回來、回去”之意推演出來的,“復(fù)”均取“回”義,僅為單方向行為動作過程。
按:《說文解字·彳部》:“復(fù),往來也。從彳,復(fù)聲?!盵2](P155)許慎將“復(fù)(復(fù))”釋為雙向行為動作過程,與王力的解釋有所不同。再來看“復(fù)(復(fù))”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2所示:
從“復(fù)(復(fù))”字的字形演變可以看出,它是單純的形聲字,其復(fù)雜形體應(yīng)取“往來”之意。由此可知,其本義并非“回來、回去”。
3.免
該書對“免”字的解釋為:(一)脫身,使脫身。引申為釋放。又為脫掉。(二)罷免(后起義)。[1](P52)
按:這一解釋看似無誤,但追溯“免”字的發(fā)展演變過程,可以發(fā)現(xiàn),“脫身,使脫身”義并非“免”字的本義?!墩f文解字》未收“免”字。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中,于“兔”字下補(bǔ)一“免”字,并解釋說:“免,兔逸也。從兔不見足,會意?!盵5](P470)段玉裁認(rèn)為,“兔逸”為“免”字的本義。那么,“免”字的本義到底是“脫身、使脫身”還是“兔逸”呢?我們結(jié)合其字形的演變來探究一下這個問題。“免”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具體如圖3所示:
從圖3可以看出,“免”為從人、從(冕)的會意字。從字形上來說,似乎與“脫身”和“兔逸”均無關(guān)聯(lián)。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認(rèn)為:“‘免是‘冕之初文,象人著冕形?!盵6](P32)季旭升也指出:“免為冕的本字,帽子的一種,戴帽子,假借為免除?!盵3](P640)“免”字上部所從即為“冕”字的象形初文?!懊狻弊謴摹啊奔恿x符“人”以示人所著冠冕,作動詞用則為人著冠冕。由此可見,該書及段氏對“免”字本義的解釋有誤。
4.乏
該書對“乏”字的解釋為:缺少,特指食用的缺少。又動詞,缺乏。[1](P57)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乏”的本義?!墩f文解字·正部》:“乏,《春秋傳》曰:反正為乏?!盵2](P33)為什么將“乏”解釋為“反正”?這要從“乏”字的字形說起。“乏”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具體如圖4所示:
關(guān)于“乏”的形體,各家觀點(diǎn)不一。唐蘭先生在《古文字學(xué)導(dǎo)論》中指出,卜辭習(xí)見字或作。該字從止,從,即字,象盾形。可見,“乏”字的本義是“持獲者所蔽”的革盾。因此,就是乏?!罢弊肿鳎胺Α弊肿?,由于二者形體相近,后人就改作“反正為乏”了[7](P313)。唐蘭是從字形角度解釋“乏”之本義的,但這一形體未必是“乏”。季旭升認(rèn)為:“‘乏不見于春秋以前的古文字,戰(zhàn)國文字從正,但是把上一橫筆打斜,造出另一個字,其義當(dāng)即不正,因此《左傳》‘反正為乏,可以解釋‘乏的本義,但不能拿來解釋‘乏的字形。目前所看到可靠的‘乏字都不從反‘正,只有《說文》有這種訛形?!盵3](P121)我們認(rèn)為,季旭升對“乏”字的解釋更為合理。
5.辭
該書對“辭”字的解釋為:(一)口供。(二)言詞,話。引申為口實,借口。(三)文體的一種。(四)不受。引申為推辭。又為告別。又為躲避。[1](P131)
按:這里對“辭”的釋義較多,卻缺少對本義的說明?!墩f文解字·辛部》:“辭,訟也。從,猶理辜也。,理也。:籀文辭,從司?!盵2](P311)那么,“訟”是不是“辭”的本義呢?還需要參考一下“辭”的字形演變,具體如圖5所示:
劉心源在《奇觚室吉金文述》卷四中指出:“‘
為籀文‘辭字,見《說文》。古刻用為‘司,土即司土?!肚Y》:‘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盵8](P192)劉心源認(rèn)為,“”
“辭”為一字,有掌管、主管之義。這一觀點(diǎn)也得到季旭升的認(rèn)可,他認(rèn)為:“司工丁爵、兮甲盤從?口,匜從?言。,治也;?即乂之本字,引申有治理之義;口、言所以治之。秦漢文字‘?訛變?yōu)椤粒础o字。康侯簋從,師虎簋以下從司,、司有主管之意,兼作聲符用。是《說文》以‘‘辭為一字,應(yīng)屬可信。”[3](P968)
既然“”“辭”為一字,那么“辭”的本義應(yīng)與“”一樣,為“主管、管理”義?!霸A”應(yīng)為引申義,后來又引申出言辭、文辭等義。由此可知,該書對“辭”的解釋存在疏漏。
6.寡
該書對“寡”字的解釋為:(一)少。(二)老而無夫。后來指死了丈夫。[1](P152)
按:《說文解字·宀部》:“寡,少也。從宀,從頒。頒,分賦也,故為少?!盵2](P148)王力的解釋與《說文》基本相同。我們再來看“寡”字的字形演變,具體如圖6所示:
從圖6可以看出,殷金文從宀、從頁,會屋內(nèi)一人、獨(dú)凥之意。戰(zhàn)國文字或省“宀”而加繁飾;東漢熹平石經(jīng)下部訛變?yōu)椤胺帧?,《說文》中小篆就是這類訛形。許慎可能就是根據(jù)這類訛變后的形體而得出的“少”義。由此可知,“寡”的本義并不是“少”而是“獨(dú)凥”。
7.強(qiáng)(彊)
該書將“強(qiáng)”和“彊”列為通假字,并將其解釋為:(一)有力,強(qiáng)盛。引申為有余,用于數(shù)目的后面(后起義)。(二)竭力,勉力。引申為強(qiáng)迫,勉強(qiáng)。[1](P153)
按:二字的本義并不相同。首先看“強(qiáng)”字的字形演變過程,具體如圖7所示:
《說文解字·蟲部》:“強(qiáng),蚚也。從蟲,弘聲。:籀文強(qiáng),從?,從彊?!盵2](P280)這一解釋是正確的。蚚是一種米蟲,在古代文獻(xiàn)中,“強(qiáng)”極少有這種用法,多假借為“強(qiáng)大”?!皬櫋钡男∽误w則為“”?!墩f文解字·弓部》:“彊,弓有力也。從弓,畺聲?!盵2](P270)段玉裁注:“引申為凡有力之稱。又叚為勥迫之勥。”由此可知,“強(qiáng)”和“彊”的本義是有區(qū)別的。
8.侯
該書對“侯”字的解釋為:五等爵的第二等。[1](P156)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侯”的本義。《說文解字·矢部》:“矦,春饗所?矦也。從人,從廠,象張布;矢在其下。天子?熊虎豹,服猛也;諸矦?熊豕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豕,為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寧矦,不朝于王所,故伉而?汝也。:古文侯?!盵2](P105)許慎將“侯”解釋為春天舉行鄉(xiāng)飲酒禮時所用的幕布?!昂睢贝_實與鄉(xiāng)飲酒禮的射禮有關(guān),指射箭的靶子。我們不妨考察一下戰(zhàn)國狩獵紋壺上所繪的射禮圖:
這兩幅圖與“侯”字的關(guān)聯(lián)密切,是“侯”字的字形源頭之一。再來看“侯”的字形演變過程,具體如圖9所示:
從圖9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侯”字從矢,廠象張布射靶側(cè)面之形,直接隸定當(dāng)作“”。由此可知,“侯”的本義是指射箭的靶子,后假借為諸侯義。
9.示
該書對“示”字的解釋為:給看。引申為指示,顯示,使人明白某種道理。[1](P218)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對“示”的本義予以說明。我們首先看“示”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0所示:
從圖10可以看出,雖有簡化或者添加小點(diǎn)作為飾筆,但“示”的形體大致保持不變。它是一個象形字,象神主之形,其本義是祭祀的神主,后來泛指一切神祇。這在《說文》中也有所體現(xiàn)。《說文解字·示部》:“示,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凡示之屬皆從示。:古文示?!盵2](P1)許慎認(rèn)為,“示”字是上天垂下天文圖象,以體現(xiàn)人事的吉兇,這些天象是顯示給人們看的。因而“示”是“神事”。由此而引申出“給看”“指示”義。
10.正
該書對“正”字的解釋為:(一)不偏,跟“偏”相對;不斜,跟“斜”“邪”相對。引申為正當(dāng),合適。又為作風(fēng)正派。用如動詞時,表示使正。(二)主管人,長。(三)副詞,恰好。(四)表示“正月”。引申為指歷法。[1](P227)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正”的本義。我們首先看“正”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1所示:
從圖11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正”從止,從囗(圍),或從(?。勾砟_,囗、皆為城之象形,整個構(gòu)形是腳的方向正對著城邑。因此,它是一個會意字,會向城邑前行意。吳其昌在《殷虛書契解詁》中指出:“正之原始本義,為征、為行,但象止向囗預(yù)懸鵠的之方域進(jìn)行,故征之義其初本未嘗固定軍旅討伐,或巡省邦國,或縱狩郊畿,因皆可通稱為征也?!盵9](P242-243)吳其昌認(rèn)為,“正”的本義是“征”“行”。我們認(rèn)為,“正”的本義是“行”,“征伐”義應(yīng)為其引申義,而“不偏、不斜”應(yīng)是指“正直”的“正”,此義應(yīng)為假借義。
11.帥
該書對“帥”字的解釋為:率領(lǐng)。引申為率領(lǐng)軍隊的人,大將。[1](P233)
按:此義并非“帥”字的本義。《說文解字·巾部》:“帥,佩巾也。從斤、?!盵2](P155)這一解釋是正確的,“帥(帥)”表示佩帶的巾帛。再來看“帥(帥)”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2所示:
從圖12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帥(帥)”的字形主要有兩種,它們的區(qū)別在于是否加“巾”。最初的甲骨文形體是從二爪或二又持丨(巾的象形)。金文又加義符“巾”,強(qiáng)化佩巾的意義,變?yōu)閺慕怼⒙暤男温曌?。無論是哪種形體,“帥”字的本義都是佩巾,“率領(lǐng)、大將”應(yīng)是后起義。
12.前
該書對“前”字的解釋為:(一)動詞,向前,前進(jìn)。(二)臉?biāo)虻囊幻?。跟“后”相對。引申為發(fā)生在前的,次序在前的。[1](P241)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前”的本義。“前”在《說文》中有“歬”和“”兩字。我們首先分析“歬”的本義?!墩f文解字·止部》:“歬,不行而進(jìn)謂之歬。從止在舟上?!盵2](P32)許慎認(rèn)為,不行而進(jìn)叫做歬,它是由“止”在“舟”之上會意而得。再來看“歬”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3所示:
從圖13可以看出,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歬”字的字形體大致都由兩部分構(gòu)成,上部分象腳趾形,代表“止”。下部分的形狀則變化較大,甲骨文中象一個容器,象桶形;金文和簡牘文字中的形體則比較象“舟”。李孝定認(rèn)為,歬字從止在槃中,即洗足之會意字[10](P54)。可見,“歬”字的本義為洗腳。
接著分析“”字的本義。《說文解字·刀部》:“,齊斷也。從刀,歬聲?!盵2](P85)再來看“”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4所示:
從圖14可以看出,“”字大約產(chǎn)生于戰(zhàn)國后期,本義是整齊地剪斷,即“剪”的本字。后世假借為歬后的“前”字,于是又加刀旁作“剪”。由此可見,《古代漢語》在對“前”的解釋時,是沒有涉及其本義的說明的。
13.愛
該書對“愛”字的解釋為:(一)愛。引申為憐惜。(二)舍不得,不愿意放棄,吝惜。[1](P324)
按:上述解釋與《說文》中對“愛”的釋義不同?!墩f文解字·夊部》:“愛,行貌。從夊,?聲?!盵2](P107)許慎將“愛”釋為行走的樣子。季旭升認(rèn)為,“?”可能與“愛(愛)”為同字,將“?”的小篆形體“”與“愛”的小篆形體“”相比較,只是少了一個“夊”。季旭升據(jù)此判斷兩字可能為一字,本義為惠?!墩f文》的解釋是沒有問題的,只不過后來借用“”來表示“?”原本所表示的“喜愛”之意[3](P792)。
14.孰
該書對“孰”字的解釋為:(一)熟,煮熟了的。引申為深透,深入。這個意義后來寫作“熟”。(二)五谷豐年。跟“饑”相對。又寫作“熟”。(三)誰,哪個。又可指事物。[1](P329)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孰”的本義?!墩f文解字·丮部》:“,食飪也。從丮,聲?!兑住吩唬骸腼儭!痹S慎認(rèn)為,“孰”是將食物煮熟。他的解釋也存在一定問題。再來看“孰”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5所示:
從圖15可以看出,在甲骨文中,“孰”字從亯(祭祀建筑,后世作“享”),從丮,會于亯前有所進(jìn)獻(xiàn)之意,后世加“火”旁作“熟”。一直到東漢時期,“孰”字都從亯,不從?!墩f文》中的小篆字形“”應(yīng)該是由隸楷逆向篆化所產(chǎn)生的字形。因此,“孰”的本義是祭享時進(jìn)獻(xiàn)孰物。
15.同
該書對“同”字的解釋為:同,一樣。跟“異”相對。又動詞,表示享受。又表示同屬。[1](P331)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同”的本義?!墩f文解字·部》:“同,合會也。從,從口?!盵2](P153)這一釋義是正確的,但從、從口的說法有誤。再來看“同”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6所示:
在甲骨文中,“同”和“凡”區(qū)分得很清楚,但后世往往將二者相混淆,圖16中的第三個字其實是“凡”,而不是“同”?!巴睉?yīng)是從凡,從口,“凡”為抬槃,一種肩輿類工具,往往要二人以上才能抬得動,加口以示同心協(xié)力之意。
16.異
該書對“異”字的解釋為:(一)不同。跟“同”相對。引申為“奇特”。(二)奇怪,覺得奇怪。[1](P332)
按:該書的解釋沒有涉及“異”的本義?!墩f文解字·異部》:“異,分也。從廾,從畀。畀,予也?!盵2](P53)許慎認(rèn)為“異”是會意字,意思是分開。再來看“異(異)”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7所示:
從圖17可以看出,“異(異)”字甲骨文作“”,金文作“”“”。楊樹達(dá)《積微居金文說》云:“甲文異字作人頭上戴物,兩手奉(捧)之之形,異蓋戴之初字。戴從聲,加聲旁耳?!盵11](P208)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認(rèn)為:“然‘分亦由‘戴義所引申。蓋首所戴者,乃身外之物。作則戴之于首,息則分置一旁,故引申得有分義?!盵10](P154)季旭升參考了羅振玉、王國維、余永梁等諸家觀點(diǎn),認(rèn)為“異”字甲骨文從(象人雙手上舉捧物之形)、從甾,會人頭上戴甾,雙手翼持之意。“甾”形或?qū)懗伞疤铩?,仍是甾字。其后字形變化雖多,然不外乎這兩形[3](P178)。
17.商
該書對“商”字的解釋為:(一)做生意的人。(二)五聲之一。(三)星宿名,即心宿。(四)朝代名。(五)估量,計算。[1](P339)
按:該書對“商”的釋義很多,卻沒有涉及它的本義。《說文解字·?部》:“商,從外知內(nèi)也。從?,章省聲。:古文商,:亦古文商,:籀文商?!痹S慎認(rèn)為,“商”是從外面估測里面的情況。再來看“商”字字形的演變過程,具體如圖18所示:
從圖18可以看出,“商”的甲骨文是從辛在丙上,直接隸定可作“”?!兑住敦浴罚骸吧虄段磳??!蓖蹂鲎ⅲ骸吧?,商量、裁制之謂也?!币虼?,“商”的本義可能為裁制,商量是引申義。《說文》的釋義“從外向內(nèi)”是“商量”的引申義,釋形為“從?,章省聲”則是錯誤的。朱芳圃則在《殷周文字釋叢·商》中指出,“商”的本義是“商星”[13](P37)。相比之下,我們認(rèn)為,將“商”的本義釋為“裁制”更為合理。
王力先生主編的《古代漢語》可謂是古代漢語知識的集大成者,選文精當(dāng),體系完善,對常用詞的解釋基本上是準(zhǔn)確的、全面的,但美中不足的是,由于諸種條件的限制,在對例字進(jìn)行釋義時,很少涉及到該字的本義。本文主要是以甲骨文、金文等出土文字為證,并結(jié)合字形的演變過程,對《古代漢語》第一冊中常用詞部分若干例字的字形字義進(jìn)行了簡略辨析,重點(diǎn)是追溯該字的原始語義,從而為古代漢語、古代漢字教學(xué)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xiàn):
[1]王力.古代漢語(校訂重排本)[M].北京:中華書局, 1999.
[2][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中華書局,2013.
[3]季旭升.說文新證[M].臺北:藝文印書館,2014.
[4]李守奎.據(jù)清華簡《系年》“克反邑商”釋讀小臣單觶中的“反”與包山簡中的“鈑”[A].武漢大學(xué)簡帛研究中心.簡帛(第九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5][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6]郭沫若.兩周金文辭大系圖錄考釋[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9.
[7]唐蘭.古文字學(xué)導(dǎo)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8][清]劉心源.奇觚室吉金文述[M].北京:朝華出版社, 2018.
[9]吳其昌.殷虛書契解詁[M].武漢:武漢大學(xué)出版社, 2008.
[10]李孝定.甲骨文字集釋[M]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65.
[11]楊樹達(dá).積微居金文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3.
[12]于省吾.甲骨文字詁林[M].北京:中華書局,1996.
[13]朱芳圃.殷周文字釋叢[M].北京:中華書局,1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