粱紅
[摘要]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合理穿插情感教學方式,采用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有效融合信息技術,引起學生情感共鳴,切實提高學生的思維認知。文章探討了如何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有效應用情感教學方法,并提出了具體的教學指導對策。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情感教學;學習興趣
一、引言
情感教學方法,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觀念,有效應用心理學教育理論,調動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師生之間和諧發(fā)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個人素養(yǎng)。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有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放在目標體系中的首要位置。同時,新課程改革中提出的目標,需要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情感需求入手,培養(yǎng)學生的理論知識理解能力與社會參與能力。采用情感教學方式能夠緊密結合社會實踐,提高學生的認知與實踐水平,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xiàn)。
二、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激發(fā)師生情感共鳴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用情感因素進行教育,教師必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促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初中階段學生處于成長發(fā)展的重要時期,雖然學生已經(jīng)接受一定的素質教育,但是學生的理論層面認知依然十分薄弱,思維情感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從多個角度有效滲透情感教育,從而激發(fā)師生之間的情感共鳴。
例如在學習“生命的思考”單元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先收集歌頌生命的事跡和詩歌,然后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以充沛的情感來誦讀詩歌并闡述對于詩歌中的生命感悟與敬畏之情,然后教師發(fā)表自身的想法,用自己的情感來感染學生。教師也可以對學生采取一些鼓勵性舉動,實現(xiàn)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情感溝通并不是非智力性要素,但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溝通極為重要。例如學生不積極踴躍發(fā)言時,教師就要加以鼓勵和表揚,一個肯定的眼光、一句鼓勵的話語都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自信心,打破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障礙。學生在得到教師的引導和鼓舞之后,便會投入較多的精力進行學科學習,并會積極地表現(xiàn)自我。
例如,在學習“積極奉獻社會”這節(jié)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設置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探索:“同學們,你們?yōu)樯鐣鲞^哪些貢獻,我們應當怎樣服務社會呢?”鼓勵學生發(fā)表想法和意見。有的學生說:“我們是社會的一分子,有責任為社會貢獻自己的力量。”也有的學生說:“我們的年齡較小,雖然能做得十分有限,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假期去敬老院做義工,幫助老人,也可以將自己不用的書本捐給其他小朋友。”通過你一言我一語的溝通交流,學生發(fā)表了很多正能量語言。然后教師鼓勵:“同學們,你們說得非常好,我相信你們一定是對社會發(fā)展有貢獻的人”教師的表揚和鼓勵能夠激勵學生自信心,并且強化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調動學生的學習情感,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在青春時期,具有一定的個性。教師在教育教學當中要善于抓住學生的個性,引導學生學會趣味性地探索和思考。教師在授課過程當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充分調動每一個學生在學習過程當中的思維靈活性,引導學生學會探究思想品德知識點,增強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動力。教師如果單純利用語言形式來進行教學,則很難有效拓展學生的個人學習思維,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所以教師在情感教學當中要拓展學生學習思路,如可以利用法制節(jié)目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探索。
例如在學習“走進法制天地”這一教學內(nèi)容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趣味性的案例來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程度。在視頻當中,一位同學在展銷會購買了一條褲子,當他拿回家時發(fā)現(xiàn)褲子的兩條褲腿長度不一樣,于是這位同學第二天去退貨,但商家已經(jīng)不在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先思考自身會怎樣解決,并結合所學習的知識,探究《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當中的內(nèi)容,了解法律知識,并且運用到日常生活當中。教師要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獲取能力,調動學生學習思維,使學生對于法律有一定的認知,從而認識到法律在日常生活當中的重要性,凸顯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更好地成長和發(fā)展。
四、利用信息技術,強化學生情感領悟能力
教師在教學當中利用信息技術開展思想品德教學是大勢所趨。教師在教學當中要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通過模擬現(xiàn)實生活當中的常見事件來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能力。教師可以借助視頻、圖片的形式構建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堂中的知識,提高學生的情景探究能力。教師也可以在實踐教學當中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來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
例如在學習“中華一家親”時,教師可以搜集民族習俗與民族文化的圖騰,為學生播放《愛我中華》等愛國歌曲,在情景當中讓學生感受到民族知識的魅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民族團結熱情,增強學生愛國積極性。教師可以借助拓展性的教學資料來抓住學生的學習思維,及時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教師在教學當中要花費一定的精力研究課本當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點,利用信息技術,結合熱點話題,向學生傳遞課堂知識內(nèi)容,充分發(fā)揮新媒體技術教學的優(yōu)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熱情。
五、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進行思想感悟
教師在道德與法治實踐教學當中,要結合生活實際補充教學內(nèi)容,拒絕空泛性的教學,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積極性。教師要靈活地探究道德與法治內(nèi)容與學生日常生活的聯(lián)系,帶領學生積極探究日常生活當中的道德與法治知識,使學生在交流和思考當中把握學習的精華,有效地提高對于知識的掌握效率。教師通過理論性的教學,在教學實踐活動當中運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情景化與生活化的模式當中進行科學的探索,有助于發(fā)散學生學習思維,與生活化的情景進行科學的融合。教師應當在生活化教學當中明確道德觀念,讓學生有意義地探索和學習。
例如在學習“社會生活離不開規(guī)則”時,教師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事物,引導學生在課堂中以辯論賽的形式來闡明各類觀點,學習各類知識。例如在校園當中,一輛汽車停靠在停車場的外面會干擾校園車輛的進出,門衛(wèi)叔叔通過張貼警告條來通知車主,但是并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個小組,就兩個主題進行辯論,第一個是“當天一些通知單讓車主認識到自身的錯誤”,另一個則是“與我不相干,換一條路走也可以”。學生在表達的過程當中,能夠闡述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高對社會生活中規(guī)則的重視程度,并在辯論中學會約束自己,強化自我約束能力和學習動力。
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的形式,能夠讓學生更好地了解道德與法治課程內(nèi)容的知識點,學會體會和思考。在設計教學情景時,要結合日常生活當中常見的情景來開展教學,并且結合素材內(nèi)容,制訂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案,讓學生在課堂上重視思想情感的引導,強化學生的學習思維。教師在設計方案的過程當中,要通過真實的情感導入與學生學習相互結合,從而讓學生觸景生情,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學習觀念。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初中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并不完善,教師要加大情感教育的力度,通過多元的情感教育引導,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的道德品質,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同時,教師要認真地觀察學生,了解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情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模式,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變得豐富多元,將學科內(nèi)容與學生的個人情感緊密結合起來。教師要通過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加強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感知,切實發(fā)揮出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價值與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