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是中華文明一個巨大無比的寶庫。在這里,蘊藏著華夏文化的博大精深,中國古人的無窮智慧,也流淌著我們母語的脈脈溫情……如果能提著“尊重”這盞明燈——尊重漢字的構字理據(jù),尊重孩子們的學習規(guī)律,引領著孩子們走進漢字這座寶庫,孩子們的情感得以熏陶,能力得以發(fā)展,也一定會被它無窮的樂趣深深吸引。
世界上,唯有漢字有字理。在教學中,如果能充分運用漢字的字理進行教學,分析漢字音形義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不僅能有效地幫助學生識字,培養(yǎng)學生識字的能力,更能增添漢字教學的許多趣味。
漢字的構成一般來說是先有象形,爾后派生出指事、會意、形聲乃至假借和轉注。據(jù)此可知,獨體的象形字具有極強的組構功能,教好象形字對稍后學習的指事字特別是合體的會意和形聲字是十分重要的,將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較好地形成小學生識字的能力。
如,“束”字,學生容易將第一橫漏掉。教師通過圖示法,用圖畫將“束”字的本義表示出來,束使學生悟出“口”字是根繩子,“束”是用繩子把樹枝捆扎起來的意思。這樣的識字教學析形索義,因義記形,因而形象、具體,使學生將漢字的形與義緊密聯(lián)系起來,不但加深了對“束”字本義的理解,加強了對“束”字字形的記憶,其探究過程也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思維的品質(zhì)。
漢字六書中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是四種造字的方法,象形、指事造出了基本字,這些基本字一般是獨體字。而運用會意法和形聲法造出了合體字,合體字又都是由基本字組成的,基本字大多充任合體字的偏旁。教學會意或形聲這些合體字時,可以讓學生通過先分解其組合的部件(基本字),了解其各自的基本含義和功能作用,而后再“合二而一”或者“合三而一”地弄清其組合后的整體含義或意義功能,這樣就能透徹地了解其字義,以意義識記其字形。
如“名”分解為夕、口,它的組合意思是:晚上(夕)漆黑,見有來者不知是誰,須張口問其名,因此,夕與口會意為“名”。“初”字,學生常常會將“衤”寫成“礻”。古時,裁剪衣服時的第一刀就是“初”。
這種漢字析解方法既教學生識字,又授以識字之法,并能引起濃厚的學習興趣,避免機械識記?!胺纸狻M合”當是我們進行合體字教學的一種最主要的方法,也是中國傳統(tǒng)的漢字蒙學方法,我們應傳承并發(fā)揚光大之。
漢字的學習是小學階段的重要任務,了解一些常用偏旁、部首的來歷與含義,對學習漢字有很大的幫助。如“衤”部的字與衣服有關,而“礻”部的字一般與神占卜、祭祀(包括對神崇拜活動和心理)等有關。“氵”的古文字為“”,本義就是水,因此,以其為部首的字多和水(或液體)有關;“冫”古文字為“”,它的意思是“凝固的水”,以其為部首的字多與“冰”有關,“灬”是“火”變形,火古文字為“”,很多以其為部首的字都和火有關,如“煮、蒸、煎、熬”等。
在教學時,我們可以適當對應其古漢字,利用其字理,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字形,也能夠很好地進行分辨識字,以免混淆,減少學生的錯字、別字現(xiàn)象。
有些漢字字理十分復雜,不要說學生,就是教師也不一定清楚。如果為了將漢字的字理,將一些相關的資料硬生生地照搬給學生,學生只會聽得一頭霧水,甚至,將原本很簡單、很明了的漢字變得愈發(fā)的復雜與索然無味,徒然地增加學生學習的負擔。
比如:在教學“然”字時,學生雖然還不完全了解“然”字的意思,但是經(jīng)過一年的積累,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四點底“灬”表示火,此時,可以讓學生想想,怎么才能記住這個字?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這樣識記:一堆火上掛著一塊肉,一些狗肉。事實上“然”的本義:燃燒,就是加火以烤狗肉。當學生了解自己對“然”的意思理解已經(jīng)八九不離十了,一個個樂得哈哈大笑,對識字又充滿了興趣。
漢字學習的目標是兒童的發(fā)展,并不是培養(yǎng)漢字研究的專家,因此,在教學時,應尊重兒童的學習需要,而不是逢字必講字理。
漢字文化博大精深,蘊藏著極為豐富的文化資源。很多的漢字,內(nèi)含的文化資源一下子很難發(fā)現(xiàn),具有一定的難度和深度。因此,在進行漢字教學時,需要教師引領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之中,避免教師單一枯燥的講解,要多采用兒童喜歡的方式,讓漢字教學既簡單又高效。
學生很難將“從”和“叢”區(qū)分清楚,可以讓幾個學生配合表演,其他學生猜一猜是什么字。在這樣的游戲中,學生不僅牢牢地記住了這兩個字,也很好地掌握了這兩個字的區(qū)別。
學生老是將“休”和“體”寫錯,可以出示謎語,讓學生猜一猜。1.人之本,是什么?從頭到腳摸一摸,想想它從哪里來,父母恩情記心窩。(體)2.一個人,感覺累,找大樹,歇一歇。(休)
薛法根老師教學“奴、仆”這兩個生字的案例堪稱經(jīng)典。薛老師先在黑板上畫了“女”的象形文字,然后側身站著,低頭、俯身,雙手前伸,交叉在胸前作“女”字狀,問學生:這是什么人?這是女人,古代的女人見了男人就是這樣,一副低眉順眼的樣子。薛老師接著畫“奴”的象形文字,講解:盡管女人已經(jīng)很聽話,很溫順了,可男人還是一把抓住女人,想打就打,想罵就罵,這樣的女人就是“奴”!這個字就是“奴仆”的“奴”。接著,薛老師在黑板上畫“仆”的象形文字,邊畫邊解說:這是一個側身站立的男人,有人在他頭上戴了一個“羊”的標志,表示這是一個戰(zhàn)俘或罪犯。薛老師還告訴學生,奴仆在古代是不被當人看的,他們沒有安全保障,受盡了各種各樣的磨難,稍有反抗,稍有不順從,就要被殺頭。學生不僅記住了“奴仆”的字形,深刻地理解了“奴仆”的內(nèi)涵,也體驗到了作為一個“奴仆”所承受的恥辱、屈辱、侮辱,感受到了封建社會男尊女卑及殘酷不平等的等級制度。這樣的漢字教學,對學生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
在“尊重”的觀照下進行漢字教學,漢字的營養(yǎng)一定能讓更多的學生充分吸收,成為成長的能量。我們的漢字教學,一定能讓學生感覺其樂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