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xiāng)土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地理歷史等知識,它貼近實際,容易被學生理解接受。在初中歷史與社會課堂中注意聯(lián)系鄉(xiāng)土資源進行項目化學習,有利于學生理解基礎知識,會使社會課更具有鄉(xiāng)土性、實用性、趣味性和信服力,進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那么,研究什么?研究的策略和路徑如何尋求就值得我們來探討。
我們學校社會教研組在2017 學年開始在七年級中開設了拓展性課程“好美諸暨”,展現(xiàn)的氛圍確實異常冷清,大家不團結協(xié)作,自顧自地忙著自己的事情,拓展性課程并不如意。
同時,七年級社會教師在利用鄉(xiāng)土資源進行項目化教學的現(xiàn)狀又如何呢?我們學校的調查結果顯示,教師對于鄉(xiāng)土資源利用的意識淡薄,從而制約了教學方式的改革??梢?,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不注重這方面資料的積累,課程資源意識不強。
課堂傳統(tǒng)教學模式依然是教師主講,學生附和,這樣根本不能體現(xiàn)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幾乎不開展項目化學習,長此下去是不利于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教材修改后充實了地理內容,強化了史地綜合,突出了對區(qū)域案例的教學,通過參觀調查,既有助于師生增加了本地鄉(xiāng)土地理知識的了解,又學會了社會調查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團隊精神,培養(yǎng)了學生溝通協(xié)調組織能力。
項目化學習可以結合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程知識,根據(jù)學生掌握的知識和研究的興趣等方面確定。我們學校社會教研組根據(jù)調研學生的需求,加以教師的建議,最終,以“專題——主題——小課題”的項目化實施方式被確定下來。
“專題”就是基于學生的成長需求,分年級設立不同的研究領域。
“主題”就是根據(jù)學生的知識發(fā)展水平,在不同的學年包括寒假暑假圍繞專題設立不同的研究項目主題。
“小課題”就是學生基于個人的興趣,圍繞主題選定或確定適合自己的小課題。經過學校教師備課組評審后,組織實施。因為考慮安全等問題,小組外出活動考察更多放在周末和寒暑假進行,還要依托家委會組織,在活動中,學生會活動大量第一手資料,有拍照,有采集,有記錄,有查閱資料,有撰寫報告等。
初中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中利用項目化學習資源可以采取結合、滲透的方法,把鄉(xiāng)土、鄉(xiāng)情、鄉(xiāng)風、鄉(xiāng)俗等一系列的鄉(xiāng)土資源用這種直接或者間接的方式方法融入到教學教材的相關內容中去,一是可以豐富教材內容,二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增強學生愛國、愛家的情感。
在學習項目化學習課程過程中,一部分內容可以通過項目化學習獲得,讓學生感受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來學習地理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同時又豐富了教材內容。可以開展生活化地理教學,例如讓學生進行地理考察實踐活動,親身體驗大地萬物,讓學生自己拍攝有關地理的照片,并進行參賽展覽等等提高學生的興趣。
在項目化課程設計中,我們可以把學生的課題研究與學科知識的學習、拓展與運用以及家校之間的社區(qū)服務、社會考察、社會實踐等巧妙融合在一起。
我們學校隨每一屆家委會的成立后,家長參與學校項目化實踐課程成為一項重點工作,由校級家委會,年級家委會,班級家委會和和指導教師構成的隊伍,在大家共同努力下項目化學習由此有了組織保障。
每學期的項目化學習小組活動結束后,從項目開始到結束,需要有過程性的收獲就像我們的自主課堂一樣,學生進行分組,交流與展示,然后教師對其進行評價總結。
總之,項目化學習成為社會學科教學的重要部分,在提高初中社會教學的有效性方面切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我在此拋磚引玉,希望能引起廣大地理教師的注意共同對項目化學習進行研究,為更好開展項目化學習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