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卡瓦格博峰山難》是一部以藏族第一神山:卡瓦格博為題的影像人類學紀錄片,該片在意向建構上沿襲了1992年孫曾田所導演的《最后的山神》一片,借山魂之意勾勒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自然崇拜和文化風貌。不過,在表現(xiàn)手法上《卡瓦格博峰山難》并沒有像《最后的山神》或一般紀錄片一樣將鏡頭固化于對特定少數(shù)民族個體進行深描,而是以1991年的卡瓦格博山難為由頭,通過對影片聽覺元素進行疏密相間、張弛得法的安排,最終達到了利用敘事話語的力量重塑了卡瓦格博峰山難事件的空間模型和空間情感,從而使這個“卡瓦格博世界”獲得難以言表的感染力。
關鍵詞:人類學;紀錄片;山難;空間敘事
DOI:10.12249/j.issn.1005-4669.2020.26.352
《卡瓦格博峰山難》是一部以藏族第一神山:卡瓦格博為題的影像人類學紀錄片,該片在意向建構上沿襲了1992年孫曾田所導演的《最后的山神》一片,借山魂之意勾勒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自然崇拜和文化風貌。不過,在表現(xiàn)手法上《卡瓦格博峰山難》并沒有像《最后的山神》或一般紀錄片一樣將鏡頭固化于對特定少數(shù)民族個體進行深描,而是以1991年的卡瓦格博山難為由頭,串聯(lián)多主體在不同空間的所知所感,從而凝結成一個多維的空間敘事。
加布里爾·佐倫曾對敘事文本的抽象空間進行了模型建構,他在1984年發(fā)表的《走向敘事空間理論》中,揭示了抽象敘事空間結構的一般模式,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具有使用價值和理論高度的空間敘事理論模型。①在佐倫的研究中,空間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結構,一個是地質構造層次(The topographical level),在這一層次中,敘述空間是靜態(tài)的實體。第二層是時空運動層次(The chronotopic level),這一層次強調事件、運動對空間的建構。第三層是語義建構層次(The textual level),這一層次強調話語技巧對空間的建構②。
1 地質構造層次——橫縱向網(wǎng)狀敘事結構
在佐倫看來,地質構造的空間層次是敘事文本所能達到最接近真實的空間,這一層次的空間敘事強調空間的物質存在③。在影片《卡瓦格博峰山難》話語文本中,共有三段主線情節(jié)——初次登山、營救過程、二次登山,隨著情節(jié)的流變,影片不斷轉換敘事地點,從而營造了一個橫向與縱向空間共同延伸的網(wǎng)狀敘事節(jié)奏。
具體而言,《卡瓦格博峰山難》三段主線情節(jié)共計轉換了21次敘事地點,在頻繁換場的過程中,影片聽覺元素縮減了大量冗長的登山過程詳述,空出約五分之四的影片時長,超脫于事件發(fā)生的卡瓦格博峰,在橫向時間線上擴展了登山隊進山前的空間以及遇難后的后續(xù)空間。其中,山難后的后續(xù)空間包括在營救過程、二次登山環(huán)節(jié)中涉及的山腳下、飛來寺、大本營等等。這些空間平衡了對1991年山難事件的孤立描寫,并在側面壓縮了單一事件的空間敘事時長,加快了影片整體敘事的節(jié)奏,緊抓觀者眼球。
“現(xiàn)代美學認為,節(jié)奏是運動過程中有秩序的連續(xù),是有組織的序列,是顯示時空生命力的象征。”④在《卡瓦格博峰山難》中敘事節(jié)奏的加快就體現(xiàn)著敘事的強大生命力,當然,這種節(jié)奏感并非以舍棄重要情節(jié)為代價,相反,導演通過精簡單一空間的敘事,為縱向的空間線上增加了許多非遇難地點的細節(jié)描寫,最終營造了一個生動的多維地質構造空間,強化故事的節(jié)奏感。
2 時空運動層次——多視角動感敘事節(jié)奏
時空運動層次作為時空結構(chronotopos)作用于空間結構和空間組織后的產(chǎn)物,是敘事運動所形成的空間。⑤在佐倫的界定中,時空(chronotopos)并非狹義上時間與空間的復合體,而是更加廣義上的運動和變化的東西,即在重構世界的整體時空關系中,事件或行動的空間結構。將此概念運用在解讀《卡瓦格博峰山難》的聽覺元素上,其敘事的運動感是通過拼接多主體所在空間的方式得以實現(xiàn)的,這種方式相較于一般紀錄片的主體聚焦法,在敘事節(jié)奏上更靈活,時空層次的運動感也更富有層次。并且,解說在視角切換之處還巧妙地運用設問或者解答設問的方式來勾連新舊空間,使觀者不會因為視角切換而感到雜亂無序,反而可以順著敘事運動的節(jié)奏一步步剖析諸多謎底。
具體而言,在初次登山的情節(jié)中(圖1),影片敘事并沒有直接描寫隊員進山后的攀爬過程,而是以山腳下的藏族村莊為起點,借當?shù)厝说囊暯且脒@支“馱著大包小包的神秘隊伍”。這支隊伍從進村到住進村民家中,身份謎題逐漸破解,原來來訪者是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他們此行的目的是攀登藏民族心目中的神山,也就是卡瓦格博峰。
按照時間順序,登山隊在上山前先去了飛來寺祈禱,就是在此空間中,解說以中立視角引入了下一個謎題,一句:“這一次出發(fā)就像他們登山生涯中若干次出發(fā)一樣,沒誰覺得它有不尋常之處?!弊屓瞬挥X產(chǎn)生了一個疑問:山難是如何發(fā)生的?故事順勢進入到了下一空間:卡瓦格博峰。
在這部分的敘事中,登山隊員順利建設一、二、四號營地的運動過程被解說一句帶過,敘事直奔隊員遇難的三號營地。這一空間的細節(jié)內容由中方負責人張俊的發(fā)言來描繪,期間加入了隊員家屬在家中的不安感受,為后續(xù)張俊揭曉山難結論鋪墊了懸念。據(jù)他所言,事發(fā)當天,他如往常一樣呼叫山上的隊員,但卻一直無人應答,正是這一細節(jié)側面印證了隊員失聯(lián)遇難的事實。
到了營救環(huán)節(jié)(圖2),故事以大本營左側地點發(fā)生的雪崩引入,該細節(jié)推進了大本營迅速聯(lián)系西藏登山隊集結山腳,火速上山搜救。影片聽覺元素對進山營救過程的處理并非全按時間線描述,而是借救援隊運動軌跡點明了幾個特殊地點的含義。正如登山隊在一號營地挖到了遇難者的呼叫機、手表等遺物,而在二號營地則遇到了暴風雪,被大本營勒令返回。兩個空間濃縮了搜救的節(jié)點性信息,也預示了搜救失敗的結果。營救環(huán)節(jié)結尾處,導演增加了山腳下冷杉林雪崩后的細節(jié),隱喻著山神之怒仍未停歇,給接下的劇情留下了懸念。
時間流轉到1996年,影片了進入第三個主線情節(jié)(圖3)。中日聯(lián)合登山隊借攀登權限最后一年的契機再次來到德欽縣,跨越了村民的阻攔,悼念了飛來寺的十七勇士紀念碑,登到1991年建立的四號營地同樣高度,前述三個空間點的敘事在剪輯快速切換中完成。然后,解說直奔核心情節(jié):登山再次遇險。據(jù)當時東京的消息稱,南太平洋積水云團逼近,登山隊在大本營要求下無奈緊急撤回,但也正是因為這個選擇,他們失去了最后登頂?shù)臋C會,卡瓦格博空間也在隊員的撤離中落下了帷幕。按照隊員撤退后的軌跡,解說描繪了登山隊再次來到飛來寺十七勇士碑前的悲聲痛哭。如前兩環(huán)節(jié)一樣,導演在結尾又增加了一個看似無關卻意蘊深長的采訪:一位村民表示在山腰處發(fā)現(xiàn)尸體,該片段讓影片續(xù)了1991年山難事件。
總的來說,《卡瓦格博峰山難》三段主線情節(jié)都是以特定人群的運動軌跡展開。期間,剪輯通過頻繁切換采訪對象,拼貼核心細節(jié)解說,串聯(lián)起了多個相關空間,由此營造了一個既客觀又高潮跌出的空間敘事。不僅如此,影片在時空運動層次上敘事節(jié)奏是逐漸加快的,尤其在營救環(huán)節(jié)和二次登山環(huán)節(jié)中,解說對于重復空間的描述越來越簡略,留出的時長全部用于突出空間中的新意義。導演這種簡明扼要的空間處理辦法讓觀者可以感受到源源不斷的新高潮點。
3 語義建構層次——擬人化空間敘事技巧
語義建構層次作為一種基于言語文本形成的空間結構,并非簡單意義上的“將文本本身作為一種語言媒介的結構,也不是它作為語言材料的結構,而是一種建構的世界組織?!雹捱@種結構雖然適用于重構的世界,卻不是從重構的世界中派生出來的,而是基于文本語言屬性的層面重新建構的世界。在佐倫看來,這種語義建構層次與敘事技巧有著密切關聯(lián),即通過選擇語言不同表達,語言是能夠窮盡給定對象的所有方面。在《卡瓦格博峰山難》影片中,凸顯為敘事通過擬人技巧描繪卡瓦格博峰,以此隱喻空間的活態(tài)性與神圣感。
具體而言,在初次登山情節(jié)中,影片加入了一段村民采訪,以此將卡瓦格博峰塑造成了一個神圣的傾聽者。采訪的原話是這樣說的,“他們就跟卡瓦格博說,你看這就是到你該耍威風的時候了,把你的威力施展出來,把那些登山隊給他攆下來?!边@句話借第二人稱“你”字表達了村民將神山當作可以對話的神圣地域,并且村民所說的讓卡瓦格博峰“耍威風”、“把人攆下來”也在側面塑造著空間的生命感、神圣性。
隨著情節(jié)的推進,采訪延展到了村民以卡瓦格博峰的獨立行動,進一步塑造著此空間的生動存在感,正如扎西尼瑪(藏族詩人)所言“那時候是卡瓦格博到印度開世界神山大會……然后回來的時候騎在馬背上看見身上爬了幾個黑點,他抖了一下,就把幾個人抖了下去?!边@句話將卡瓦格博空間描繪成了一個移動的個體,而1991年山難的發(fā)生在藏族人的理解中,就只是這個個體無意間抖落了身上的“塵?!倍选?/p>
最后,在影片收尾之處,遇難者家屬來到卡瓦格博祭拜親人,陰霾的天空本來讓人們的心情壞到極點。但是就在此時,峰頂逐漸像是拉開幕布一般,霞光普照。影片的解說詞這樣描繪的:“在遇難者家屬的悲切呼喚聲中,卡瓦格博感動了?!边@句話將人類特有的情感附著在卡瓦格博山體之上,以帶有主觀感情色彩的話語記述著霞光普照山頂?shù)脑?,仿佛冥冥之中,卡瓦格博峰在指引著世間可憐的人們,讓人不禁為之感慨。
總的來說,《卡瓦格博峰山難》的聽覺元素在語義建構層次上,將卡瓦格博峰建構成了具有生命的活態(tài)生物,這種建構的方式層層遞進,首先是確認卡瓦格博峰生命的存在,然后描述其運動狀態(tài),最后賦予其人類特有的情感,從而完成了卡瓦格博空間的立體化、擬人化建構。
4 總結
影像人類學紀錄片《卡瓦格博峰山難》的聽覺元素在空間敘事上呈現(xiàn)出了一個多維度、立體化的“卡瓦格博世界”。首先從地質構造層次上看,該片的敘事話語通過頻繁轉換所述的物理空間,不斷強化故事的節(jié)奏感。其次,在時空運動層次上,該片的聽覺元素借助三支隊伍的運動軌跡串聯(lián)了三部分情節(jié),并在每部分情節(jié)中拼貼多個敘事主體的所知所感,以此增加運動軌跡中相關聯(lián)的典型空間,放大空間中的特殊細節(jié),由此推動著故事在運動中高潮迭起,引人入勝。最后在語義建構層次上,影片通過村民采訪與解說的擬人化建構,重塑了卡瓦格博峰的空間形象,將觀者帶入與空間的深入交流之中,使之跨越觀看者的身份理解卡瓦格博的靈魂,感慨于冥冥之中山神的威力,惋惜于生命的消逝。
注釋
①程錫麟.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空間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11月,28頁.
②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5頁.
③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6頁.
④蔡之國.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jié)奏[J].當代傳播,2006年9期,79頁.
⑤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 [J]. 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18頁.
⑥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第320頁.
參考文獻
[1]John D.Lyons.Unseen Space and Theatrical Narrative:The “Récit de Cinna”[J].Yale French Studies,No.80,Baroque Topographies: Literature/History/ Philosophy,1991年.
[2]龐玉厚.空間與敘事:《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的空間詩學[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2014年5月.
[3]陳巖.當代電影空間敘事學的研究現(xiàn)狀[J],藝術探索,2015年12月.
[4]Lawrence M. OToole. Dimensions of Semiotic Space in Narrative[J]. Poetics Today, Vol. 1, No. 4, Narratology II: The Fictional Text and the Reader.
[5]董曉燁.文學空間與空間敘事理論[J],外國文學,2012年3月.
[6]程錫麟.論《了不起的蓋茨比》的空間敘事[J],江西社會科學,2009年11月.
[7]Gabriel Zoran.Towards a Theory of Space in Narrative[J].Poetics Today,Vol.5,No.2,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in Fiction(1984).
[8]蔡之國.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節(jié)奏[J].當代傳播,2006年9期.
[9]付春苗李超.淺析電視紀錄片敘事藝術的“故事化”理念[J].新聞界,2010年1期.
[10]鄭德梅.淺析紀錄片創(chuàng)作中“情景再現(xiàn)”的使用[J].電影評論,2010年6月.
[11]冷冶夫.紀錄片的故事化[J].研究與交流,2002年8月.
[12]霍孟鋼.媒介融合背景下社會紀實類紀錄片的微觀敘事[J].采寫編,2020年3期.
[13]蔡之國.論電視紀錄片的敘事結構[J].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08年第6期.
[14]劉瑞.人物紀錄片故事化敘事探析[D].河南大學,2014年5月.
作者簡介
邱緣(1996-),女,漢族,天津人,碩士,中央民族大學新聞學專業(yè)2019級在讀碩士,研究方向:新聞敘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