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國輝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huán)境”“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語文課堂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有利于自主學習的條件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鼓勵學生尋找適合自己的自主學習方式,引導學生會思、多思、善思、敢思,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愛上語文知識,進而愛上課外閱讀,最終把學習語文和課外閱讀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并在這個樂園里流連忘返,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語文;自主學習;興趣;合作;交流;信心
世界處在信息技術大爆發(fā)時期,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人類接收來自各方面知識成倍增長,為了讓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努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顯得尤為重要。語文教師必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自覺地、有目的地把自主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讓每一位學生自己打開學習的知識的大門,愛上語文,愛上閱讀,并讀通讀懂各級各類文章。
一、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是前提
興趣能推進學生的學習效果,學生只有對所學習的內(nèi)容感興趣,才會主動去記憶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活動的效果。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采用以下幾個方法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1.用疑激趣
在課堂上首先要引導學生一邊讀課文一邊想問題,用疑激起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如,教四年級《觀潮》這一課,筆者給學生設疑:這篇課文是按照什么順序?qū)懙??觀潮的時候先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接著又看到什么、又聽到什么?最后又看到什么、又聽到什么?這樣用疑激趣激發(fā)學生探尋問題、思考問題的興趣,進而更好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容。
2.設境感趣
課堂上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媒介帶領學生進入課文所講的情景之中,從而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如,教《蝙蝠和雷達》課文時,筆者利用PPT課件、畫圖,配以課文錄音,運用視聽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在頭腦中呈現(xiàn)書中所寫的情景,讓學生從抽象的超聲波到平面的理解、從無線電波到顯示屏的描述中感知課文。
3.多讀生趣
我們一直強調(diào),學習語文必須多讀,在讀中思、讀中悟。讓學生在反復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如,教《盤古開天地》一課,筆者就采用了多讀生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從而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
4.讀中感悟
學生只有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感受、品味文章深義,才能獲取語文語文知識和體驗。如,上《美麗的大興安嶺》這一篇課文的時候,筆者指導學生通過反復閱讀,找到關鍵詞句。對課文中那些準確、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大興安嶺的美和大興安嶺特點的語句在腦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然后讓他們通過一邊有感情地朗讀文段,一邊展開聯(lián)想,最后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自己所感受到的美景,使書中描繪的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活起來、動起來。
二、樹立自主學習的信心是關鍵
由于獨特的年齡特點,小學生的自主性和自覺性都不是很強,要想讓學生真正自主地進行學習,就必須想辦法走進學生的心靈,讓每個學生都愛上學習,自覺地、主動地進行閱讀并積極開動腦筋思考書中和老師提出的問題。對于在學習上獲得成功體驗的學生,老師要及時加以鼓勵肯定、表揚獎勵,使他們把收獲成功的喜悅變成自主學習的動力,幫助學生樹立起自主學習的信心。
1.讓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中進步
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學習是現(xiàn)在課堂必不可少的形式,這種形式可以使同學之間交換信息、互相總結歸納,加深對重點、難點的認識,增強主動學習的能力。如,教《將相和》一文時,在教學前筆者提出課文圍繞幾個故事來寫,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其中一個故事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學習,用自己的話把故事講給小組內(nèi)的同學聽。學生按自己的選擇去讀、去思、去悟,使閱讀過程成為個人體驗和小組合作的自主學習的過程。這樣使學生深刻地感受到了將相“和”的魅力,從而在小組學習合作的層面上有一個提高。
2.讓學生在表演中展現(xiàn)自我
表演是小學生特別感興趣的教學模式,課堂表演能讓學生展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價值。老師在課堂上開展分角色表演,可以調(diào)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熱情。如,在教《“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這篇人物性格對比明顯的課文中,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課文,筆者安排學生在學習小組里分角色演練巴迪、媽媽、爸爸的對話,學生根據(jù)課文中人物性格特點及自己的朗讀特點選擇角色,他們在學習小組合作中表演興致高漲,最后讓他們上臺表演的每一個小組都與眾不同,有所突破。學生們把巴迪的開心和膽怯,媽媽慈祥的愛,爸爸嚴厲的形象演得栩栩如生,恰到好處。在生生互演的感悟?qū)W習中,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得到了提高,很好地引導學生走向自主學習的領域。
3.給學生一個自主比賽的空間
傳統(tǒng)的教學中基本都是采用“填鴨式”滿堂灌的方式進行,這種讓學生坐著被動接受知識的方式,使可以通過多種途徑接收現(xiàn)代信息的學生對知識的獲取沒有新鮮感和欲望,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動力不大。對于這種情況,按照新課程標準要求,筆者盡量在課堂上,經(jīng)常選擇幾個知識點,開展練習題、詞語擂臺賽、即興發(fā)言賽、識字競賽等,調(diào)動學生參與的熱情,讓學生進行比賽,喚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學到知識并收獲成功的喜悅,進而使學生對語文和閱讀產(chǎn)生極大的興趣。
4.為自主學習設一個搜集材料的條件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利用課文所提的條件,發(fā)動學生積極參與搜集和課文相關的各種材料,讓學生在搜集材料的過程中去學習課外知識,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課文和閱讀的熱情,并養(yǎng)成積累知識的好習慣。例如,在學習《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這篇課文時,筆者讓學生在家中收集與周恩來相關的知識,并在課堂上匯報,這樣加深了學生對周總理的認識,拓展他們對周總理高大人物形象的理解。
5.定一小段時間,讓學生去安排
在語文教學中,對有些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可以定一小段游戲時間,讓學生通過游戲接受知識。教學中將課堂重難點融于游戲當中,如,成語接龍、古詩接句、背書會、識字接龍、寫作比賽等,使學生在快樂的互動游戲中學習語文知識,感受語文的魅力,并愛上語文和閱讀。
6.設計一個讓學生抓得住的機遇
語文課程教學任務重,內(nèi)容多,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不僅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競爭意識。讓學生互相輔導,同桌互改互答,讓他們在參與輔導和互改的過程中得到同學的認可,享受榮譽感,增強自信,使學生過渡到想學、要學,從而使學生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三、促成良好自主學習習慣是自學的保障
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說,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贝俪闪己玫恼Z文學習習慣是自主學習能力的保障。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主要有以下內(nèi)容:1.培養(yǎng)預習的習慣;2.獨立完成作業(yè)的習慣;3.培養(yǎng)使用字典的習慣;4.邊讀邊做記號的習慣;5.閱讀后記筆記的習慣;6.及時復習的習慣。
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的工程,使自主學習成為一件快樂的事更是一場持久戰(zhàn)。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堅持把學生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引導學生會思、多思、善思、敢思,讓學生愛上語文課堂,愛上語文知識,進而愛上課外閱讀,最終把學習語文和課外閱讀當成一件快樂的事,并在這個樂園里流連忘返,為學生終身學習和未來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教師要為此奮斗不止。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