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影視劇《想見你》是中國臺灣一部都市奇幻懸疑愛情劇,具有典型魔幻現(xiàn)實主義色彩的影視劇作品。影片以“穿越”+“懸疑”的組合敘事模式。創(chuàng)造了“無限循環(huán)”式的“莫比烏斯環(huán)”時空壓縮體系。影片精良的制作水準和強大的戲劇沖突內(nèi)核,使其從自播出以來,便好評不斷,甚至被稱為臺劇的“新標桿”。而本文將以《想見你》的敘事策略為研究主體,研究影片背后的邏輯變遷、認同機制。
關(guān)鍵詞:想見你;敘事策略;莫比烏斯環(huán)
一、錯位與表征造就人物性格轉(zhuǎn)換
在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論中認為,凝望視點所引發(fā)的,欲望的投射。欲望的缺席/匱乏,來自于欲望對象的不在場,而觀察者主體力圖延申這份欲望的填充物。簡單點,便是欲望匱乏后,被欲望主體渴求延續(xù)欲望的填充物。在影視劇《想見你》中女主角的人物設定為黃雨萱是一個來自2019年的現(xiàn)代獨立女性,她有良好的學歷和工作環(huán)境。但是本來美好的一切卻在飛機失事這件事上打破這樣的平靜。此時女主對于男主的思念即欲望匱乏機制,卻在同事制作的一個軟件上,她迎來的一個轉(zhuǎn)機——世界上另一個自己。至此在欲望匱乏的機制下,迫使女主延續(xù)欲望的填充物,延續(xù)欲望填充機制,促使女主去調(diào)查照片中的人是誰。至此《想見你》中的邏輯動機便有了闡述,影片畫卷正式拉開。
《想見你》將影片的機制歸結(jié)于不僅止于談情說愛,其更加注重青少年邊緣化群體的語境與思辨。1996年里,拍下的照片里的三個少男少女分別為李子維、陳韻如和莫俊杰。陳韻如是一個孤僻,自卑患有抑郁癥的少女,屬于心理殘疾。莫俊杰,莫俊杰因為左耳失聰,被人排擠,屬于身體殘疾。李子維是缺少家庭關(guān)愛,叛逆的少年。其三位都是典型性的青少年被邊緣化的人物。而隨著影片不同人物之間靈魂穿越,對其三位都有了合理處理機制與喚醒機制。喚醒了其三位對于自身本位的身份認同。其也是《想見你》影片內(nèi)涵的升華,不僅限于對于浪漫主義式的愛情撰寫,而有了關(guān)注邊緣化群體青少年的語境機制,并成功喚起該認同機制。
二、“自我即他者”的迷失機制
劇中這個類似的人卻是截然不同的性格,而且還是一個來自過去的人,女主跟其本為同一人,而性格的迥異導致女主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機制產(chǎn)生懷疑。拉康的精神引論中,認為孩童在認知世界時,是通過觀察鏡中的“他者”與“自我”來喚醒主體意識。孩童最初認識到鏡像時,并不認為鏡中人是“自我”,而認為是“他者”即“自我即他者”,女主在此投射機制下,不斷的對于自己的身份認同產(chǎn)生糾錯,此時影片的錯位機制形成。女主黃雨萱通過錄音帶播放來到1996年的陳韻如身上,其代替了陳韻如的角色本體,根據(jù)自己的行為習慣,改變了陳韻如在他人心中的形象。以“自我”的認同機制,來認識“他者”的形象?!白晕壹此摺钡恼J同機制再次被喚醒,構(gòu)成了影片的錯位機制。原主存為于女主心中的一個位置,能夠通過女主的視覺明白到外界所發(fā)生的一切,原主對自我的認同機制產(chǎn)生懷疑,即在鏡像階段未能分辨出主體意識,被“他者”影像所替代。加深了原主對于本我意識的懷疑與糾錯機制,使原主自我意識被削弱,削弱了原主對于本體的意識認同與身份認同感,最終導致原主迷失,自盡身亡。而正是因為原主的死亡,故事的邏輯主線重構(gòu),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導致時空錯位不斷的產(chǎn)生,形成一條“莫比烏斯環(huán)”式的閉合時空景觀。
男主李子維是穿越到未來的那個人,他來到王詮勝的身體里,王詮勝是一個不被世人所接受的角色——同性戀,其是在私有制的影響下,物質(zhì)與精神層受到了雙重的壓抑與異化。誕生了其人物性格——同性戀的異化機制。而異化機制在《想見你》的文本范疇中,不被劇中人所接受,故而引發(fā)了一系列的影片文本敘事。將其身份點歸結(jié)“異化”機制。在“異化”下對于自身的價值區(qū)間與身份認同產(chǎn)生錯位。這也是角色錯位和時空錯位,編劇的邏輯清晰,有理有據(jù)能夠很好的展示出他想要表達的故事情節(jié),劇情不斷環(huán)環(huán)相扣,受眾在觀看《想見你》時沉浸感十足,且以足夠燒腦的懸疑機制,一環(huán)扣住一環(huán),通過不斷的反轉(zhuǎn)將電視劇的戲劇沖突很好的表現(xiàn)出來。
三、結(jié)語
臺劇《想見你》,其打破了傳統(tǒng)的偶像劇作品的談情說愛,制作精良,人物性格鮮明、飽滿、立體。將影片的敘事邏輯與大量的懸疑類作品風格基調(diào)重構(gòu),構(gòu)建了一部“無限循環(huán)”式——“莫比烏斯環(huán)”的愛情力作,重申了關(guān)于“愛”區(qū)間,理念愛的新命題。形成了一部特色鮮明,風格迥異的類型化作品。且導演獨有的視角,將影片的敘事范疇不止于單純的談情說愛,其映射了大量的邊緣化青少年主體的社會語境與現(xiàn)實物象,引導著受眾去主動關(guān)注并且試圖去改變現(xiàn)有的青少年劣勢群體的生活狀態(tài)與社會背景,夾雜著導演風格化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 阿甘.《想見你》:好的故事會發(fā)光[N].北京日報,2020-03-06(013).
[2] 劉影.《想見你》:困境中的自我迷失和認同[J].電影文學,2020(14).
[3] 張帆.新世紀以來中國臺灣偶像劇發(fā)展初探[J].當代電視,2018(12).
[4] 林婷婷,劉穎琪.淺析穿越劇的創(chuàng)作特點——以臺劇《想見你》為例[J].散文百家(理論),2020(07).
作者簡介:盧藝豪(1998—),男,新疆伊犁人, 2017級本科在讀,研究方向:廣播電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