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沃蘭
2016年10月一個異常溫暖的夜晚,北極附近挪威的一個小島上,一名維修工人最先發(fā)現(xiàn)了那些水——湍急的水流競相涌入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Svalbard Global Seed Vault)的入口隧道,這個存儲設施位于一座山側面下挖大約400英尺處(約合120米),內有超過5000種重要糧食作物的種子,包括數(shù)十萬個變種的小麥和水稻。它本是一個堅不可摧的存在,是為植物打造的當代“諾亞方舟”,是抵御氣候變化和災難的救生筏,但現(xiàn)在卻受到了威脅……
由于一場風暴帶來了傾盆大雨,被水泡過的電力系統(tǒng)發(fā)生短路,現(xiàn)場的電力抽水機成了無用之物。當?shù)氐南廊藛T只有通過人力把水從隧道抽出,直至溫度下降,水結成冰。隨后,山腳下的村民帶著鏟子和斧頭趕過來,鑿碎冰層。當時,這件事被幾家挪威廣播電臺和報紙報道過,但幾乎沒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直到2017年5月,人們得知美國總統(tǒng)可能會讓美國退出巴黎氣候協(xié)定時,突然間,來自斯瓦爾巴的消息隨處可見,標題則多是“氣候變化讓地球的‘末日種子庫受損”之類的。
所幸,那次的進水事件沒有影響到種子的安全,但當下更重要的是,全球氣溫連創(chuàng)新高,北極冰層覆蓋范圍連創(chuàng)新低,大片大片的永久凍土不斷融化??茖W家們不久前還宣布,約60%的靈長類物種有滅絕的危險。所有這些事實似乎都表明這個星球的未來越來越令人擔憂,而種子庫面臨的危機也在預示著我們:設法保存大自然賜予之物的努力,也有可能遭到失敗。
在一場日益擴大的全球性行動中,斯瓦爾巴全球種子庫或許是其中最出名的項目。過去十年間,科學界、各國政府乃至私人企業(yè)已變得非常善于從事這種幫自然做備份的工作——圣迭戈動物園(San Diego Zoo)的冷凍動物園,把大約1000個物種的活體細胞培養(yǎng)物、精子、卵子和胚胎低溫保存在液態(tài)氮中;科羅拉多州萊克伍德的國家冰芯實驗室(National Ice Core Laboratory)中,一個巨大的冰柜內盛放著總共將近6.2萬英尺的冰柱,來自南極洲、格陵蘭島和北美州那些正在融化的冰川和冰蓋;華盛頓的國家動物園(Smithsonians National Zoo),是世界上保有冷凍的野生動物乳汁最多的地方,這些乳汁多來自大型或小型哺乳動物,旨在幫助研究人員弄清如何培育這些物種的幼崽;還有一個名為“兩棲動物方舟”(Amphibian Ark)的項目致力于進行遷地保育,把動物當中最為瀕危的兩棲動物遷入室內,進行保護和采精……
人類建立眾多樣本庫是為了更好地理解正在消失的世界,同時也是為了拯救它??茖W家們現(xiàn)在不僅要研究這些樣本,還要把它們保存到未來,讓那時候掌握了比現(xiàn)在更先進技術的科學家們,繼續(xù)研究下去。但是,保護之路并不是一帆風順:斷電、備用發(fā)電機故障、火災、洪水、地震、污染、液體氮短缺、戰(zhàn)爭、盜竊,以及疏忽,都有可能影響到樣本庫。例如2017年4月初,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的冷藏設備出現(xiàn)故障,導致約590英尺的冰芯融化,冰凍了數(shù)萬年的地球氣候線索最終變成了一灘水。圣迭戈動物園全球保護研究所所長奧利弗·賴德(Oliver Ryder)聽說這件事后,無奈道:“糟糕的事情總是遲早會發(fā)生,這就是我們極其擔憂的?!?/p>
對此,國際生物和環(huán)境儲存庫協(xié)會的主席齊西斯·科茲拉基迪斯(Zisis Kozlakidis)在接受采訪時說:“目前正出現(xiàn)一股‘收藏熱潮,這宛如一場國際競賽,而其中發(fā)生的每一場事故都在為其它樣本庫敲響警鐘。我想大家已強烈感覺到,人類正在快速失去生物多樣性?!比缃?,科學家們也達成一個共識,那就是人類對地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影響:在區(qū)區(qū)數(shù)十年里,人類活動就扭曲了幾千年來相對穩(wěn)定的生物、化學和物理現(xiàn)實。而現(xiàn)在,人類在竭力守住和保護剩下的東西——遺傳學家可以通過克隆或體外受精來繁殖瀕危物種,保持基因多樣性;冰川學家通過研究凍結在冰層里的分子重構古代的氣候和大氣模式,并預測未來氣候;海洋生物學家在水下培育室里培育受到威脅的珊瑚……由此,人類要做的事還很多,要走的路也會因此變得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