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城關小學 雷秀萍
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對小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影響。俗話說,“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是語文閱讀與寫作教學的開端,因此必須加強學生對漢字的積累,以便更好開展閱讀教學。事實上,受低年級學生年齡及認知方面的影響,在識字課中如果單純教學漢字,不僅難以激發(fā)學生興趣,更不利于彰顯出漢字的文化精髓。因此,如何處理好識字與閱讀的關系,成為語文識字課中需要重點探索的課題。
在低年級識字課中,漢字教學雖然是課程的核心內(nèi)容,但單純的漢字教學無疑是枯燥的,難以讓學生產(chǎn)生學習興趣。漢字在我國已經(jīng)有數(shù)千年歷史,早已不再是簡單的文字符號,而更像是一種文化的彰顯。閱讀正是漢字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xiàn),在不同的閱讀語境中,漢字表達著迥然不同的意境,這勢必為識字教學提供更和諧的環(huán)境。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而言,在利用童話故事、寓言故事等閱讀內(nèi)容,在真正滿足學生心理需求的同時,讓學生產(chǎn)生識字的興趣,加快學生對漢字的記憶與理解,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識字課中加強閱讀融合,將改變傳統(tǒng)的獨立教學模式,真正為低年級識字教學賦予新的生命。
1.明確教學目標,把握施教重點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diào):“識字與寫字的要求應有所不同,1—2 年級要多認少寫?!边@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理念中的認知,“多認少寫”就是要將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達到識字教學不抄、不默、不考的目標。因此,為提升學生的學習效果,需要對教學目標進行調(diào)整與明確,為低年級識字教學“松綁”和“減負”。讓學生立足興趣開展識字與閱讀,掌握識字教學的整體輪廓,落實學生認知與識字教學的同步。以一年級上的“春夏秋冬”教學為例,本單元是識字教學的開篇,圖文形式的教學內(nèi)容既能夠幫助學生快速融入情境,又能夠使學生從課文中認知和了解生字,并以最為直觀的角度掌握生字的特點和應用場景,如“霜、吹、落、降、飄、游、池、入”等8 個生字和“雨”字頭、“阝”旁。如此一來,通過“生本”教學在識字教學中的回歸,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促進教學目標的達成。
2.巧用隨文識字,激發(fā)識字興趣
本質(zhì)上看,低年級的識字與閱讀教學之間的融合,不能單純地進行組合,以免這種“生搬硬套”的方式難以達到理想中的融合目標。為此,在低年級的識字課過程中,不能完全按照識字的模式實施,識字教學既不讓識字教學“單打獨斗”,也不被閱讀教學“取而代之”,而是應該讓識字與閱讀相互作用,讓閱讀引導識字興趣,讓識字推動閱讀進程。實踐中要借助多樣化的閱讀方式,讓字詞從課文中跳出來、走進去,賦予識字與閱讀以生命,從而達到最佳的配合效果。一方面,要隨文識字。隨文識字是識字教學中的重要內(nèi)容,漢字融入豐富的閱讀語境中,建立字的音、形、義之間的牢固聯(lián)系,幫助學生更全面地對漢字進行了解,提升教學的實際質(zhì)量。另一方面,要趣味識字。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重點、關鍵和難以理解的字詞,要合理地選擇識字的方法,依托漢字的特點與規(guī)律,從源頭上探究漢字的內(nèi)涵,使閱讀內(nèi)容與漢字相輔相成,讓學生更容易接受,扎根于語言的沃土中。
3.借助圖文結合,提升識字技巧
低年級語文課本的圖文結合形式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想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學生可以從一個簡單的畫面想象出一個生動故事,從一個單調(diào)的生字創(chuàng)造出一個有趣的句子。所以,圖文結合比較符合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特點和發(fā)展需求。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恰好可以借助繪本激發(fā)想象和創(chuàng)造思維的優(yōu)勢,激勵學生進行字詞創(chuàng)作,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識字經(jīng)驗,不斷提升識字技巧。比如:在一年級《口耳目》這一課識字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前將所要學習的文字制作成卡片,卡片的左邊是生動形象的圖,右邊是文字。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直觀展現(xiàn)出文字的意義。配了圖的文字更具說服力,激發(fā)學生直觀認知思維,進而提升識字效率。如《小猴子下山》這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將生字進行分組,“扛、扔、摘、捧、抱”幾個生字的共同特點是都有提手旁,因此和手有關系?!瓣⒈?、追”三個字都是表示動作的字。經(jīng)過分組后,可以激勵學生自己按照對生字的理解進行配圖,展現(xiàn)學生的繪畫技術。學生通過自創(chuàng)識字卡的形式,既增添了識字的樂趣,也在自主創(chuàng)作中感悟到了文字的精妙構造和意義??梢?,這種將繪本閱讀和識字有機融合的方式能夠有效提升學生 的識字技巧。
1.閱讀拓展,助力識字
經(jīng)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除了在教材中獲得知識外,課外讀物也是一種重要的選擇。豐富的課外閱讀資源,可以讓學生拓展知識范圍,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知識,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并為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簡而言之,在學生的識字教學中,僅僅依靠課本教學是遠遠不夠的,也并非識字教學的初衷。因此,教學中在對照課本完成教學任務后,可以引導學生參與課外資源的閱讀,如拼音童話、兒歌及童話故事等,選擇適合低年級學生的課外作品,通過教師的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并在不斷的閱讀資源挖掘中,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嘗試放手讓學生自己讀,從而為學生自主閱讀能力培養(yǎng)助力。
2.走出文本,積累識字
生活處處是語文,單純的識字課堂沒有生動的情境,勢必會挫傷低年級小學生的識字學習樂趣。所以,教師可嘗試帶領學生走出文本,回歸生活,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自主實踐機會。通過課外自主閱讀積累識字學習資源,提煉語言運用思維能力。
比如:利用單元主題后的討論實踐題,組織學生模擬社會舞臺或者扮演小記者,體驗生活的同時,豐富語文知識。《春夏秋冬》一課學習后,文本之外引導學生閱讀《荷塘月色》這篇文章。細膩的寫作手法激發(fā)了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幫助學生積累了好詞好句,并且自主閱讀的過程也是對識字能力的鍛煉。閱讀的延伸為識字教學創(chuàng)造了機會,融合了課內(nèi)外識字和閱讀;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培養(yǎng)了熱愛生活的情操。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豐富了語言積累,提煉了識字和閱讀能力。
毋庸置疑,閱讀和識字是相輔相成的,沒有閱讀,識字也就變得沒有靈魂。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識字與閱讀歷來發(fā)揮著相互促進與融合的作用,就如同“魚”和“水”的關系,魚離開水無法存活,而水離開魚則注定沒有生機。因此,我們要在識讀教學相結合的基礎上,為學生語文知識的學習奠定基礎,幫助他們構建美麗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