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晶
[摘? ?要]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內(nèi)容豐富,信息含量大。若想充分利用語文教材資源,整合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文章主要對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資源的微整合進行研究,并探討在微整合中設計什么樣的問題是有效的,是能夠幫助學生發(fā)展思維的。
[關鍵詞]語文教材;微整合;問題;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3?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058(2020)33-0003-02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課程目標”模塊中的“積累·整合”提出:“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揚長補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jù)需要,采用適當?shù)姆椒ń鉀Q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會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p>
高中語文課程改革要求教師要善于整合教學資源,建構有個性的語文教學,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拔⒄稀本褪窃谶@樣的背景和要求下產(chǎn)生的。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研究與探討。
一、什么是微整合
微整合與整合有什么本質(zhì)的區(qū)別?微整合是不是簡單比較?筆者針對這些疑問進行辨析說明。
(一)整合與微整合的區(qū)別
整合就是通過某種方式把一些零散的東西銜接起來,從而實現(xiàn)信息系統(tǒng)的資源共享和協(xié)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將零散的要素組合在一起,并最終形成一個有價值有效率的整體。
微整合,則突出“微”字,微有“小”的意思,還有“深奧”的意思。如司馬遷在《屈原列傳》中有這樣的評價“其文約,其辭微”, 《漢書·藝文志》中有“昔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后人評價《春秋》“微言大義”,這其中的“微”都有精當且含義深遠的意思。微整合不僅要體現(xiàn)出切入口小的特點,而且要體現(xiàn)出能夠提升學生思維能力的特點。微整合不是簡單的形式上的拆分與重組,而是深層意義上的知識再建構。
(二)微整合與比較的區(qū)別
微整合與比較有一定的關聯(lián),但是不完全相同。很多微整合的案例雖說是整合,但是形式上多偏向于比較,沒有最終形成一個有價值有效率的整體。這樣的微整合是淺顯的,沒有實際的價值。
比如教師常常將《赤壁賦》和《后赤壁賦》進行比較分析。這兩篇文章在寫景方面、思想情感方面有哪些不同?這是比較。若想進行整合,還要進行更深層次的探究,如在比較的基礎上,分析蘇軾思想的復雜性,以及產(chǎn)生這種復雜思想的根源等。通過整合這兩篇文章,學生能夠深入解讀蘇軾的思想,進而讀懂蘇軾,讀懂古代被貶謫的文人。
二、微整合中問題設計的真與趣
(一)真指真實有效
微整合要以真問題為依托,沒有真問題的整合是無效的整合。
什么才是真問題呢?要想評判問題是否是真問題,就要看這個問題能不能帶領學生深入文本,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能力。直白點說就是看學生能不能夠通過問題與文本、同學、教師進行思想交鋒,并有所收獲,從而由問題的被動接受者,變成問題的提出者、解決者,甚至是評價者。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個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苯處煈撏ㄟ^巧妙的問題設計幫助學生發(fā)展這種天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與真相對的就是假,這里的假問題指的是對拓展學生的思維深度沒有幫助的問題,甚至是低幼化的問題。
在微整合過程中,教師要避免設計假問題,應設計精當且含義深遠的問題。比如在《我與地壇》和《想念地壇》的微整合中,如果教師設計的問題僅僅能夠引導學生歸納這兩篇課文中關于死和生的認識,那便會使教學停留在篩選信息的階段。教師應把問題設置得更復雜一些,如史鐵生寫作這兩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這個問題對于學生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以及人生的追求和態(tài)度有指導意義。
真問題能夠引導學生走向思維深處,讓學生在原有知識經(jīng)驗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趣指趣味,能夠活躍學生的思維
教師要以趣味性為問題設計的依據(jù),以使設計的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從而有效引導學生進行整合。
比較深奧的問題往往都戴著嚴肅的面具,這樣的問題不是微整合需要的問題。如在研讀《祝?!窌r,教師可以另辟蹊徑,設計問題將學生的關注點轉移到文中只有幾句話的魯四老爺身上,如“作者刻畫這只有幾句話的魯四老爺?shù)哪康氖鞘裁茨??”然后將他和《吶喊》中提及的老爺們的形象進行整合,以探究魯四老爺這一類地主階級知識分子思想的局限性,分析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從而得出造成祥林嫂這一類貧苦勞動者悲劇命運的社會根源。
夸美紐斯說:“興趣是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育環(huán)境的主要途徑之一?!?這樣的問題符合 “陌生化”的文學理論要求。學生對整合問題感到陌生,從而能夠產(chǎn)生情感的震動。
教師在設計問題時不能為了陌生化而忽視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師應著眼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引導學生探究具有一定趣味性的內(nèi)容,以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發(fā)揮學生的潛能,使學生獲得全面的發(fā)展。
三、微整合的案例分析
下面展示三個微整合案例中的問題設計,并從真與趣兩個方面對問題進行分析與評價。
(一)閱讀文本的微整合
《我與地壇》與《想念地壇》的微整合設計。
1.問題設計
(1)作者寫作這兩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我與地壇》:抒發(fā)對于命運和生死的感悟。
《想念地壇》:緬懷舊時光,分享對“為什么要活以及怎樣活”的思考。
(2)這兩篇文章有什么相似性?
它們都討論了怎么活的問題。
(3)怎么活呢?
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積極尋找出路,當厄運來臨的時候坦然面對;面對喧囂的社會環(huán)境,要學會安靜。
2.問題分析與評價
學生對《想念地壇》很感興趣?!断肽畹貕分袑τ谏奶接懕容^深奧難懂,這恰恰激發(fā)了學生的探究興趣。教師這時候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問題,從而讓學生從根本上提升對生命、人生的認識。
從問題的設計上看,第一個問題的切入口比較小,也比較簡單,學生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第二個問題主要考查學生是否對這兩篇文章有正確的認識。第三個問題主要引導學生綜合這兩篇文章中作者對于生命和人生的思考,總結出共同點,并據(jù)此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這三個問題層層深入,不斷深化學生的認識,從而有效推動微整合目的的實現(xiàn)。
(二)閱讀與寫作的微整合
在研讀新詩時,教師可以將幾首歌頌祖國的詩歌進行微整合,從而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發(fā)現(xiàn)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些方法。
1.問題設計
(1)閱讀《憶菊》《原野》《我與長城合影》,并思考從中你獲得了關于詩歌創(chuàng)作的什么啟示?
①真情——詩歌作品的生命。
②意象——情感寄托的載體。
③想象——詩意飛翔的翅膀。
④語言——詩情流淌的河床。
(2)觀察生活中的樹,你是否能結合啟示寫一首新詩?(在學生完成寫作之后,教師帶領他們進行作品評價)
2.問題分析與評價
閱讀與寫作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教師設計問題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法。教師設計的問題能引導學生先進行感性認知,然后進行理性分析歸納,最后將理性經(jīng)驗運用到感性的詩歌創(chuàng)作中。這樣學生不但對詩歌創(chuàng)作有了理性認識,而且會把這種理性認識運用到詩歌創(chuàng)作中,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能力。
(三)聽與說的微整合
《白發(fā)的期盼(節(jié)選)》是蘇教版語文教材必修4“走進語言現(xiàn)場”專題中的文章,節(jié)選自一則廣播實錄。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表達傾聽收獲,從而實現(xiàn)口語訓練的目的。
1.問題設計
(1)你是否能準確傳達出你所聽到的客觀信息?
(2)你是否能在認真傾聽的基礎上完成對信息的分析與判斷?
(3)你是否能用心靈感受聲音,用情感體驗情感?
2.問題分析與評價
對于學生來說,聽說訓練很新鮮,他們比較樂于嘗試。教師設計的問題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有助于鍛煉學生聽和說的能力。
以上三個案例都能圍繞學生的興趣點設置問題,并能引領學生深入分析問題。當然,除了以上三種方法之外,教師還可以開發(fā)出更多的切實可行的微整合方式,如文本與視頻的微整合、文本與圖片的微整合、文本與信息技術的微整合等。
實踐證明,微整合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微整合深入研讀教材,從而實現(xiàn)知識的重構。教師在進行微整合時,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問題,力求達到最好的效果。學生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行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微整合,以提高思維能力。
(責任編輯? ? 農(nóng)越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