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洪君,陳立強
(青州市畜牧發(fā)展服務中心山東濰坊 262500)
李氏桿菌的感染范圍極廣。自然發(fā)病多見于綿羊、豬、家兔,牛、山羊次之。許多野獸、野禽、嚙齒動物特別是鼠類都易感染,且常為本菌的貯存宿主。人類則可因食用被污染的動物性食物而發(fā)病。
豬感染李氏桿菌很普遍,在扁桃體與糞便中??蓹z測到該菌,但臨床上很少發(fā)病。各年齡段的豬都可感染發(fā)病,妊娠母豬和哺乳仔豬較易感,2~3 周齡仔豬最易感,成年豬一般可耐受該病,但可帶菌成為傳染源。發(fā)病母豬表現(xiàn)為流產,哺乳仔豬可表現(xiàn)為突然死亡,出現(xiàn)神經癥狀,或敗血癥癥狀,或兩者的混合癥狀并迅速死亡?;疾∝i和帶菌豬是該病的傳染源?;疾∝i可通過糞、尿、乳汁、精液以及眼、鼻、生殖道的分泌液等途徑傳播細菌。目前該病的傳染途徑還不夠明確。自然感染可能是通過消化道、呼吸道、眼結膜及損傷皮膚,飼料和水可能是主要的傳染媒介,鼠糞污染豬飼料也可引起該病在豬群中的傳播。冬季缺乏青飼料,天氣劇變,寄生蟲或沙門氏菌病感染均可成為該病的誘因。
豬李氏桿菌病自然感染的潛伏期一般為2~3 周。臨床癥狀主要有敗血癥型、腦膜炎型和混合型3 種。
1)敗血癥型。哺乳仔豬的感染以該型為主。體溫達41~42℃,后期體溫下降。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呼吸困難,耳部及腹部皮膚發(fā)紺,有的口渴、咳嗽、腹瀉、流涎、皮膚藍紫色、皮疹等。病豬經1~3d 后死亡。慢性病例大豬體溫略低于正常,貧血、消瘦、減食,身體虛弱,行走搖擺,有的病豬可見肌肉顫栗,氣喘。妊娠母豬則常發(fā)生流產;
2)腦膜腦炎型。多數病豬出現(xiàn)臨床癥狀后1h 內死亡,稍慢的經2~4d 死亡。病程一般為1~3d,長的可達4~9d;仔豬病死率較高,母畜則表現(xiàn)為流產;
3)混合型。癥狀多見于哺乳仔豬,常突然發(fā)病,初期體溫升高達41~42℃,吮乳減少或不吃,糞干尿少,中后期體溫降至常溫或常溫以下。懷孕母豬流產前無任何前兆且無規(guī)律性,各妊娠期母豬均可發(fā)生,流出的胎盤出血水腫,胎兒全身潮紅。病豬多有腦膜腦炎癥狀。
腦膜充血、水腫和增厚,有大量單核細胞和少量中性粒細胞增生浸潤,可見單核細胞性血管套。腦實質亦充血、水腫,腦脊液增多、混濁,呈淡粉紅色,血管周圍出現(xiàn)大量單核細胞和少量中性粒細胞增生浸潤。腦干變軟,有小化膿灶。肝臟腫大且顏色變淺,有灰白色壞死灶,間質增生,切面為淡黃色的膿樣物。血管和血竇中有大量中性粒細胞、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增生。肺水腫,有大量蛋白滲出,間質增生,散在壞死灶,大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生;或充血、水腫,氣管黏膜充血、出血。腎血管中有大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血管旁大量單核細胞、淋巴細胞灶狀增生。脾腫大,大面積出血性壞死,大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生、浸潤。心臟內、外膜出血。全身多數淋巴結不同程度腫大、出血、壞死,切面多汁,結締組織增生,大量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增生浸潤。
憑臨床癥狀進行豬李氏桿菌病的診斷較為困難,易與豬偽狂犬病和豬傳染性腦脊髓炎混淆。對病死豬剖檢和病理組織學檢查可得到初步診斷結果,但要最終確診需做病原分離和動物試驗等相關試驗。從血液、肝、脾和心肌分離到該菌可以確診。
1)細菌的分離培養(yǎng)。將菌落接種于牛津瓊脂平皿上,培養(yǎng)24h可見大小為1mm 的黑色菌落,周圍有黑色環(huán),培養(yǎng)48h 后菌落仍呈黑色,但在菌落中心深層形成小黑點。對病原的最終確定還需生化試驗和動物試驗;
2)分子生物學診斷。分子生物學方法鑒定豬李氏桿菌病病原具有快速簡便的特性,但需要特殊儀器設備。在分子生物學方法中,PCR 方法應用最為廣泛。利用單增李斯特菌毒力基因和特殊序列建立的PCR 方法,具有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因此對豬李氏桿菌病的確診具有較好的應用價值,但本檢測方法需要相應的儀器和專業(yè)的操作入員;
3)動物接種試驗。取0.2mL 可疑菌落肉湯培養(yǎng)物腹腔注射小鼠,并設對照組,小鼠在3~4d 死亡,剖檢發(fā)現(xiàn)肝、脾有小壞死灶,細菌涂片檢查、分離培養(yǎng)和生化試驗結果與可疑菌落試驗結果一致,即可確定該菌為單增李斯特菌。
該病尚無有效疫苗,故預防本病需著重加強飼養(yǎng)管理和檢疫。主要措施包括:不從疫區(qū)引進種豬和仔豬;對引進的種豬和仔豬進行隔離觀察,一旦發(fā)病應立即淘汰并做好消毒措施;長途運輸時,應避免擁擠和通風不良等各種應激反應的發(fā)生。病豬尸體一律深埋或焚燒;注意加強飼養(yǎng)管理,做好滅鼠和消滅寄生蟲的工作,以消滅傳染源。場舍、用具要定期消毒。同時還可用廣譜抗菌藥進行預防,常用藥物如鹽酸環(huán)丙沙星拌料,可增強動物機體的抵抗力,從而預防本病的發(fā)生。
一旦發(fā)現(xiàn)豬群發(fā)生本病,應立即采取措施,病豬尸體一律深埋或焚燒;圈舍、用具等物品徹底消毒;被鼠尿或鼠糞污染的飼料進行淘汰或消毒處理后再飼用;同時對豬場進行徹底的滅鼠工作;未發(fā)病豬群則進行隔離觀察。也可對發(fā)病豬群進行藥物治療,早期大劑量應用磺胺類藥物,或與青霉素、四環(huán)素、氟苯尼考等并用,以及用氨芐西林鈉和慶大霉素混合使用,可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