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世碩
(連云港圣安醫(yī)院,江蘇 連云港 222100)
食管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其典型表現(xiàn)為患者進食中呈進行性加重的吞咽困難癥狀[1],具有較高的死亡率,且往往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對人們的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威脅。由于食管癌發(fā)病隱匿,早期無明顯癥狀,多數(shù)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fā)展至晚期,從而失去手術治療最佳時機。放化療作為治療惡性腫瘤晚期常用方式,可殺滅腫瘤細胞,并抑制其生長繁殖,繼而達到延長患者生存質量的積極作用[2]。同步放化療是治療腫瘤的常見組合方式,可發(fā)揮化療與放療聯(lián)合作用,促進腫瘤細胞更徹底消滅[3]?;诖?,在本次研究中,選擇50 例食管癌患者為觀察對象展開同步放化療治療后的效果展開討論,并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
選擇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 月本院收治的50例食管癌患者為觀察對象,經(jīng)由病理學證實;患者治療前未接受其他相關腫瘤治療方案;KPS 評分≥60分;均有可測量病灶,且無遠處轉移;肝腎功能正常;可耐受同步放化療。其中男性35 例,女性15 例,年齡45~71 歲,平均(58.0±13.0)歲,TNM 分期:Ⅱ期18 例、Ⅲ期22 例、Ⅳ期10 例,腫瘤部位:上段10 例、中段28 例、下段12 例,所有患者均行同步放化療治療。本次研究入選患者及家屬皆知情同意,經(jīng)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所有患者均實施同步放化療治療:①放療方案:先行三維適形或調(diào)強放療,指導患者呈仰臥位狀,以熱塑體膜固定,用CT 機模擬定位,掃描頸1 椎體到腰2 椎體部位,靶區(qū)勾畫GTV 與CTV,前者包括食管原發(fā)腫瘤、陽性淋巴結;后者包括食管原發(fā)腫瘤、陽性淋巴結與淋巴引流區(qū),隨后在GTV 與CTV 前后左右外放0.6~0.8 cm,再根據(jù)解剖屏障對CTV 進行調(diào)整,并在GTV 與CTV 上下外放3~5 cm。設計PTV,使其在CTV 之上進行三維外放0.5 cm,確保95%等劑量曲線可將90%PTV 完全覆蓋;并脊髓外放5 mm,以形成脊髓PRV。處方劑量: 設 定95%PTV 為60~64 Gy,1.8~2.0 Gy/ 次,每周5 次;正常組織受照劑量,脊髓≤45 Gy,全肺V20 ≤27%、V30 ≤20%。②化療方案:化療前用藥地塞米松(生產(chǎn)企業(yè):廣東華南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44024469)20 mg,隨后選擇替吉奧聯(lián)合順鉑方案:給予患者替吉奧(生產(chǎn)企業(yè):北京斯利安藥業(yè)有限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11020223)40 mg/m2,于第1~14 天口服用藥,2 次/d,21 d 為1 個治療周期;再用藥順鉑(生產(chǎn)企業(yè):錦州九泰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1020751)20 mg/m2于第1~3 天用藥。多西他賽聯(lián)合順鉑方案:給予患者多西他賽(生產(chǎn)企業(yè):桂林輝昂生化藥業(yè)有限責任公司,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3598)135 mg/m2于第1 天靜滴用藥,順鉑25 mg/m2于第1~3 天用藥。以21 d 為1 個治療周期,患者在放療過程中給予化療用藥2 個周期,第1 周期于放療第1 天同步進行,第2 周期于放療照射40 Gy 時展開;完成放療后再次持續(xù)治療2 個化療周期。
觀察所有患者經(jīng)治療后效果與隨訪1 年患者生存情況,若治療后腫瘤消失,無腫瘤征象持續(xù)1 個月以上,為完全緩解;若治療后腫瘤體積縮小≥50%,持續(xù)1 個月以上,為部分緩解;若治療后腫瘤縮?。?0%,增大<25%,持續(xù)1 個月以上為穩(wěn)定;若治療后腫瘤體積增大25%及以上,或出現(xiàn)新病灶,為進展;總有效率=完全緩解率+部分緩解率[4]。
統(tǒng)計所有患者臨床基礎資料,包括性別、年齡、臨床分期、腫瘤部位、腫瘤長度、放療方式、化療方案等,分析影響預后的因素。
運用SPSS 21.0 軟件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χ2檢驗,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 回歸分析,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所有患者治療后完全緩解23(46.00%)例、部分緩解17(34.00%)例、穩(wěn)定8(16.00%)例、進展2(4.00%)例,總有效率為80.00%。隨訪一年,存活患者33 例,存活率為66.00%。
根據(jù)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患者1 年生存率與性別、年齡、放療方式、腫瘤部位、化療方案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臨床分期、腫瘤長度差異明顯,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影響食管癌患者預后的單因素分析[n(%)]
經(jīng)Logistic 回歸分析,臨床分期、腫瘤長度是影響食管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可見表2。
表2 影響食管癌患者預后的Logistic 回歸分析
食管癌作為一種惡性腫瘤,對于中晚期患者,放化療是控制病情發(fā)展、延長生存期的有效方式,但單純使用放療或化療方式治療效果欠理想,患者5 年內(nèi)生存率較低[5];因此放化療聯(lián)合方案被普及應用。本次研究中,所采用的同步放化療聯(lián)合方案可保證患者在行放療治療中配合化療進行,其中放療具備補充效果,可對射野外癌細胞直接殺滅,且化療藥物的應用能夠減少癌細胞營養(yǎng)與氧供給,從而促使腫瘤體縮[6];同時因放療未將癌細胞完全殺滅,往往存在損傷性或亞致死性癌細胞,而化療聯(lián)合用藥可將其有效抑制;且對于放療存在一定增敏作用,而對于癌細胞耐藥基因表達甚至具備一定預防效果;因此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治療后總有效率達到80.00%,隨訪1 年存活率為66.00%,經(jīng)因素分析得知,臨床分期、腫瘤部位、腫瘤長度是影響食管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王曉燕[7]研究中認為,食管癌分期較早患者往往其腫瘤長度與直徑較短,尚未發(fā)生遠處轉移,因此治療中可選擇更理想且化療耐受性更好的方案,以提高治療效果;分期較晚患者則多數(shù)已存在惡病質或遠處轉移,治療難度大,預后效果欠佳。食管癌作為縱向浸潤性生長,若腫瘤長度越長,則可表明患者發(fā)病時間越久,分期越晚,而浸潤程度越輕,腫瘤長度短,則發(fā)病時間越短,治療作用更顯著[8-10]。因此對于臨床分期晚、腫瘤長度長的患者采用同步放化療治療預后效果較理想,可幫助患者獲得更好生存效益。
綜上所述,對食管癌患者給予同步放化療治療,治療效果理想;在制定治療方案中可將臨床分期、腫瘤部位、腫瘤長度影響預后因素作為參考指標,以提高放化療治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