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抗疫史說明,中國是一個勇于并善于抗擊疫病的國度,有著戰(zhàn)勝各種傳染病的傳統(tǒng)。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只要我們發(fā)揮出智慧和潛能,災難面前臨危不懼,弘揚中華民族在抗擊疫病中形成的頑強民族精神,我們一定會戰(zhàn)勝各種各樣的疫病。
中國古代對傳染病肆虐給人類帶來危害的認識,有著一個艱辛的過程。其實有文字記錄的三千五百多年來,疫病的流傳成百上千,疫病的種類各式各樣,人類的發(fā)展歷史,可以說是一部與疫病作斗爭的歷史。
我國有文字明確記載的疫病從商朝開始,甲骨文中有“疾年”的說法,大概就是指疫病流行。春秋戰(zhàn)國時期,疾病流行已很多見,趙國和秦國等地多次發(fā)生大疫。人們已經認識到“四時皆有癘疫”,疫病是“氣不和之疾”,已能辨別出傷寒、瘧疾、蠱、癢疥疾、麻風等傳染病。疫病流行,“鄉(xiāng)立巫醫(yī),具百藥,以備疾災”,(《逸周書·大聚篇》)抗擊傳染病的措施也已出現(xiàn)。
一般來說,疫病往往是動亂和戰(zhàn)爭的產物,越是社會混亂時期,疾疫發(fā)病率就高,為害時間較長。相反,政治清明,社會安定,雖然疫病仍會發(fā)生,但只要有正確得當?shù)木葹目挂叽胧卟×餍械念l率就低,規(guī)模有限。東漢末年,大疫一場接一場。桓、靈、獻三帝共70年,比較大的疫病流行有16次之多,其中好幾次是全國性的大流行。曹植《說疫氣》談到建安二十二年(217)的大疫時說:“癘氣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蜿H門而殪,或覆族而喪?!?/p>
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大小戰(zhàn)爭不斷,社會動蕩不穩(wěn),形成了我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疫病高發(fā)期。三國兩晉時期,疫病流行的次數(shù)約為35次,每5.8年就有1次。南朝共出現(xiàn)疫病13次,北朝11次。這時的疫病常與戰(zhàn)爭動亂相伴隨,政府組織抗擊疫病的次數(shù)不多,疫病的流行肆無忌憚,人民在無助痛苦中生活。
隋唐五代共有疫病流行30多次。唐太宗時期,共有6次流行,但由于社會安定,政府救災防疫措施得當,疫病對社會的影響控制在最小范圍之內,一般都是在一二州之中流行。唐朝后期至五代,藩鎮(zhèn)割據(jù),戰(zhàn)爭頻起,無有效救治措施,常出現(xiàn)百姓“流亡遷徙,十室九空”的局面。
兩宋有疫病流行共51次,南宋流行的次數(shù)超過北宋。在人口最為密集、流動人口較多的首都地區(qū),疫病流行明顯增多,南宋有20多次疫病發(fā)生在臨安府為中心的浙西地區(qū)。人口密度過高,有利于孳生疫病,方便疾病的流行。因此在人口密集的地方,衛(wèi)生預防的意義特別重要。元朝大疫有30多次,已出現(xiàn)一場大疫死90萬人的高記錄。
明清疫病的流傳達到高峰。明朝發(fā)生疫病約180多次,分布在118年之間。明朝共277年,平均每2.34年中有一年疫病流行,每年發(fā)生1.54次疫病。清朝共267年,據(jù)《清史稿》記載,出現(xiàn)疫病的年份有134年,而實際清朝流行疫病的年份肯定不止這些。明清時期的大疫病常常跨州跨省流行,對人類生命危害嚴重。大疫過后,常常出現(xiàn)“死人無算”“疫死者幾半”的情況。
一般來說,一種新疫病剛流行時,由于人們認識不足,往往為害深重。明清時期的鼠疫和霍亂,就是其中最為劇烈的兩種。明朝開始暴發(fā)的鼠疫,只要人一看見死老鼠,馬上就會“人死如圻堵”,最后“人見死鼠如見虎”。(師道南《死鼠行》)鼠疫嚴重的地區(qū),一戶戶人家全部死絕,有的地方一條街巷或一個縣城死掉一大半,“巷染戶絕”,沒死的也早就嚇跑了。如山西興縣,崇禎間流行“天行瘟疫”,早晨發(fā)病晚上就會死人,甚至在一夜之內,全家盡死孑遺,“百姓驚逃,城為之空”。人與人之間互相戒懼,“病者不敢問,死者不敢吊”。有專家估計,單萬歷七年至十六年(1579—1588)的鼠疫就引起山西、河北500萬人的死亡。清朝真性霍亂剛流行時,從陸路、海路兩個方向由南至北席卷中國,自云南、廣東一直傳進京師,“民多驟死,鄉(xiāng)村尤甚。其癥吐瀉轉筋,即時斃命,針刺醫(yī)藥百中僅活數(shù)人。問疾送驗,傳染無已,甚有全家俱斃者?!保ā独バ聝煽h續(xù)修合志》卷51)隨著對霍亂認識的加深,人們防備意識的完備,疫病為害就漸漸失去最初狂野的本性。
面對疫病,我們的祖先沒有被嚇倒,而是眾志成城,樹立起必勝的信心,開展了前赴后繼的抗疫救災活動。歷代政府常常會采取一些積極有效的救災措施,率領人民抗擊疫病,如減輕經濟負擔是政府采取的最常見措施。百姓染上疫病,需要醫(yī)藥救治,再按正常年景向國家交納賦稅,實在是力所不及。因此免稅之類減輕農民負擔的措施在一定意義上是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唐宣宗大中年間,江淮大疫,宣宗令受疫肆虐的淮南、武寧軍等方鎮(zhèn)轄內,以前拖欠政府的缺額錢物攤派先放免3年,3年以后再行交納。所有放免的租賦貢物,州縣必須在鄉(xiāng)村要路一一榜示,使閭閻百姓能全部透徹地了解。
政府編纂頒行簡便易用方書,并錄于木版石條上,在村坊要路曉示,對疫病防治的作用更為直接有效。宋朝政府大量印行編輯醫(yī)書,向各州縣加以推廣,向老百姓傳播預防疫病的知識。疫病流行時期,中央政府和地方官員經常采用醫(yī)藥治療來對抗疫病,政府曾派出醫(yī)生帶了藥品到鄉(xiāng)村巡視。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春天,長江以南大部分地區(qū)流傳疫疾,文宗頒詔說:“其疫未定處,并委長吏差官巡撫,量給醫(yī)藥,詢問救療之術,各加拯濟,事畢條疏奏來?!保ā秲愿敗肪?44《帝王部·弭災三》)責成地方官員親自下鄉(xiāng)送藥,具體實施情況必須向中央?yún)R報。
切斷傳染源,對病人進行隔離是最切實有效的一種措施。夏商周時期,隔斷傳染源以防止疫病繼續(xù)擴大的思想已經產生。秦漢時期,對感染疫病的病人,有一套檢查和隔離措施。云夢秦簡《封診式》中,講述了里典“甲”向上級報告,發(fā)現(xiàn)本里人“丙”好像是患癘(即麻風?。?,于是展開了調查,詢問患者本人。接著派醫(yī)生前去檢查,醫(yī)生根據(jù)丙的各種特征進行觀察,最后診斷他確是犯了麻風病,于是將患癘病的丙送到癘遷所隔離,再進行醫(yī)治。說明早在秦代時期,對麻風病的診斷有著一套報告、鑒定、隔離的完整制度,并建立起了傳染病的隔離醫(yī)院。
歷代隔離的場所有兩種,一為疫病到來后臨時性建立的場所。宋神宗熙寧八年(1076),杭州饑疫并作,染病百姓不計其數(shù)。蘇軾在杭州建立了很多病坊,“以處疾病之人”,實際是簡陋的隔離醫(yī)院。他招募僧人到各坊進行管理治療,每天早晚,僧人們按時準備病人的藥物和飲食,“無令失時”。另一種是常設的隔離場所。武則天時期,以前由政府出面主辦,有專門官員負責的癘人坊,被改稱為悲田養(yǎng)病坊。宋徽宗崇寧初年,設立了專門收養(yǎng)病人的安濟坊。坊中醫(yī)者每人都要建立個人的技術檔案(手歷),醫(yī)治病人的技術長短處都要記錄下來,作為年終考評的主要依據(jù)。
(摘自新華出版社《中國抗疫簡史》 ? ?作者:張劍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