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峰,趙穎智
(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3)
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已經(jīng)成為國家重大教育發(fā)展戰(zhàn)略。一流師資既是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設世界一流大學、一流學科的根本保障[1]。青年教師是高校教師隊伍中的生力軍,奮戰(zhàn)在教育和科研一線,是“雙一流”建設的響應者和執(zhí)行者。青年教師國際化水平更高、思維更活躍、積極性更高,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對高校提升科學研究水平、培養(yǎng)杰出人才、創(chuàng)新優(yōu)秀文化、提高教學效果等具有重要作用。培養(yǎng)和造就一支優(yōu)秀青年教師隊伍是“雙一流”建設的關鍵力量,也是學校未來的核心競爭力[2]。
然而“雙一流”建設中,高校對青年教師隊伍的關注和關心不夠,扶持力度偏弱,直接影響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行為意愿和成效。文獻對“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涵[3]、實踐路徑[4]、人才培養(yǎng)[5]、行動方案[7]、制度與體制改革[7]、政策供給[8]以及教師隊伍建設[9]等內(nèi)容做了大量探討,但是針對高校青年教師群體的研究并不多見,較少關注青年教師群體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意愿及響應行為,顯然不利于推進“雙一流”建設。本文以武漢市7所“雙一流”高校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diào)查的方法了解高校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意愿,分析青年教師群體參與“雙一流”建設的響應行為及存在問題,在此基礎上從宣傳機制、考評機制、經(jīng)費保障機制、行政機制等方面提升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高?!半p一流”建設政策設計提供科學依據(jù)。
以教育部公布的武漢市7所“雙一流” 建設高校為樣本高校,以青年教師為研究對象,通過問卷調(diào)研的形式獲得樣本數(shù)據(jù)。本文青年教師界定為從事教學與科研工作的年齡低于40周歲以下的專任教師。本次調(diào)研通過郵件等方式發(fā)送調(diào)查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2份(按問卷真實性、完整性以及年齡、工作性質(zhì)等進行篩選),回收率76%。調(diào)查對象的性別、年齡、單位、職稱、學歷等信息見表1。由表可知,本次樣本數(shù)據(jù)均來自“雙一流”建設高校青年專任教師,該群體學歷以博士和海歸博士為主,職稱主要為講師和副教授,能夠反映武漢市高校青年教師群體基本特征。
1.青年教師普遍了解和關注“雙一流”學科建設動態(tài)。調(diào)研數(shù)據(jù)顯示,有7.89%的青年教師對“雙一流”建設非常熟悉,69.08%的青年教師比較熟悉,僅23.03%的青年教師對高?!半p一流”建設信息了解一般。84.21%的青年教師表示自己比較關注高?!半p一流”建設動態(tài)和相關信息,其中7.89%的青年教師非常關注“雙一流”建設信息,但也有15.79%的青年教師表示偶爾會關注(表2)。青年教師獲取“雙一流”建設的信息渠道主要來自于學校文件、學院會議、新聞媒體、同事傳播、同行交流等。其中,新聞媒體、學院會議、學校文件是主要的信息獲取渠道。這表明,青年教師這一群體,善于利用網(wǎng)絡技術獲得外界信息,同時學校和學院在“雙一流”建設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宣傳工作。
表1 調(diào)查樣本信息表
2.青年教師支持“雙一流”建設的意愿強烈。受訪青年教師普遍支持“雙一流”建設,認為支持高校學科建設與發(fā)展是教師的基本職責和義務。超過80%的高校青年教師表示自己會支持“雙一流”建設,其中有6.58%的青年教師表態(tài)非常支持。但是也有16.45%的青年教師認為“雙一流”建設是一個階段目標和任務,可能會造成新的資源錯配和不公平問題。該部分受訪者并不反對“雙一流”建設,而是更加關心“雙一流”建設與行動方案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強調(diào)“雙一流”建設政策和方案應該繼續(xù)試驗與創(chuàng)新。
3.青年教師積極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意愿強烈。高校青年教師普遍愿意參與學?!半p一流”建設行動,為學校學科發(fā)展貢獻力量。近80%的青年教師愿意積極參與學?!半p一流”建設,13.16%的青年教師參與意愿十分強烈(表2)。也有8.55%的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性不高,自己不知道如何參與或認為“雙一流”建設與本人關系不大。進一步調(diào)研發(fā)現(xiàn),影響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意愿強度的因素,除對“雙一流”建設內(nèi)涵、政策、價值認知偏差外,高?!半p一流”建設方案和學科發(fā)展計劃不明確,也限制了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制定并公布“雙一流”建設與行動方案,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意愿。
表2 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意愿調(diào)查表
4.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動機不一致。首先,青年教師關注“雙一流”建設的原因不一致。部分青年教師關注“雙一流”建設的原因是“雙一流”建設關系到學科實力、招生影響、發(fā)展平臺,15.26%的青年教師表示關注“雙一流”建設是教師的職責所在,有7.24%的青年教師表示是在完成工作任務的過程中了解“雙一流”建設信息的,屬于被動關注。其次,在“雙一流”建設內(nèi)容中,青年教師關心的內(nèi)容也不盡相同?!半p一流”建設中,論文、職稱、課題是青年教師普遍關注的內(nèi)容,而項目、教學效果、人際關系、課時量等的關注度不足一半。另外,經(jīng)費報銷問題成為“雙一流”建設中大家關注的話題,約有一半的教師對此比較關注并提出建議。因此,精準掌握“雙一流”建設參與動機與意愿,有助于提升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行為意愿存在差異。高校青年教師支持與參與“雙一流”建設的途徑主要有提升科研實力、完成本職工作、提高教學水平、加大學校宣傳、加大社會服務、為學校出謀劃策等方式,但在具體參與方式選擇上表現(xiàn)出了明顯的差異。在參與實踐和響應行為上,提升個人科研實力成為青年教師的共識。由表2可知,近80%的青年教師認為完成本職工作,就是參與“雙一流”建設的重要方式。70%的青年教師認為可以通過提升自身教學水平,培養(yǎng)杰出人才,參與“雙一流”建設。8.55%的青年教師指出教師可以通過對外宣傳來提升學校和學科的影響力,也不失為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有效手段。可見,青年教師在選擇參與行為存在明顯差異,結合自身情況,合理做出適應“雙一流”建設目標和任務的行為抉擇,有效且必要。
一是青年教師對“雙一流”建設的要義認識不足?!半p一流”建設是以一流的人才匯聚為核心、以一流的科學研究為基礎、以一流的教育治理為支撐、以一流的社會服務為動力、以一流的經(jīng)費投入為保障、走國際化必由之路的統(tǒng)籌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的建設工程。但是受訪青年教師對“雙一流”建設內(nèi)涵、特征、意義及其建設要點等認識存在偏差。青年教師普遍認為所謂“雙一流”建設就是提高科研實力,相當部分群體忽視了一流學科建設中的社會服務、人才培養(yǎng)等核心內(nèi)容。部分青年教師關注“雙一流”建設的動機和原因是“雙一流”建設關系到個人發(fā)展方向和潛力,沒有認識到學校和學科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的統(tǒng)一性以及一流的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服務等建設內(nèi)涵,未能正確理解“雙一流”建設要義。
二是青年教師對“雙一流”建設的信心和積極性有待提升。大部分青年教師將“雙一流”建設視為“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替代方案或發(fā)展戰(zhàn)略,甚至少部分青年教師認為“雙一流”建設就是新的資源分配方案。對于“雙一流”建設是否能夠提高高校辦學質(zhì)量,有7.24%的青年教師認為不能,該部分群體全部為非“雙一流”建設高校教師,46.05%的青年教師表示不好判斷。針對如何看待“雙一流”建設這一戰(zhàn)略目標時,7.70%的受訪教師表示“雙一流”建設任重道遠,23.09%的教師認為“雙一流”建設應邊試點邊改革,不斷完善政策體系設計,另有30.79%的教師認為“雙一流”建設應關注非“雙一流”學科的發(fā)展和青年教師群體(表2)。可見,受訪群體普遍關注的問題是“雙一流”建設可能會加大學科和學校之間的差距,造成非“雙一流”學校和學科發(fā)展資源短缺、生源不足、人才流失的困境。尤其是非“雙一流”建設學科所在群體,明顯感覺到經(jīng)費較少和學科發(fā)展的弱勢,對所在學科發(fā)展和個人發(fā)展平臺空間表現(xiàn)出了較大憂慮,參與“雙一流”建設的信心和動力不足,“雙一流”建設的響應遲緩。
三是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行動框架有待完善。一方面,青年教師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響應行為存在差異,受個人因素影響較大。調(diào)查結果顯示,首先青年教師將提升科研實力作為參與“雙一流”建設的首選;其次是不做改變,繼續(xù)完成自己本職工作;再次是提升教學水平,社會服務被廣大教師忽略。青年教師工作中最關心的是評職稱、發(fā)表論文和申請課題等,在參與及響應“雙一流”建設過程中,往往將個人追求目標作為踐行“雙一流”建設的行動方案。青年教師對教育教學、人才培養(yǎng)、社會服務等不夠重視,忽視了學科建設和教學質(zhì)量,專注于發(fā)表論文、申請課題。另一方面,高?!半p一流”建設任務與措施也不夠明確,影響了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積極性。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有一半青年教師對本學校、本學科是否制定了“雙一流”建設方案和計劃表示不清楚。由此而來的,便是青年教師缺少明確的“雙一流”建設參與方案與路徑,不利于精準響應“雙一流”建設。
四是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經(jīng)費保障不到位。青年教師對“雙一流”建設中的經(jīng)費支持、使用、報銷等問題比較關注。根據(jù)調(diào)查,62.50%的受訪教師表示“雙一流”建設實施前后,經(jīng)費沒有發(fā)生變化,表明“雙一流”建設仍需加大力度、推進計劃落實,健全學科建設的經(jīng)費保障機制。在經(jīng)費分配上,15.13%的青年教師認為“雙一流”建設實施后,學科建設和運行經(jīng)費增加了,22.37%的青年教師則認為經(jīng)費明顯減少。前者所在學科多為“雙一流”建設學科,后者多為非“雙一流”建設學科??梢?,當前“雙一流”建設加大了對“雙一流”學科的經(jīng)費支持,非“雙一流”學科發(fā)展將面臨經(jīng)費困難。學科建設經(jīng)費是高校青年教師經(jīng)費的重要來源,經(jīng)費保障不到位不僅影響青年教師參與學科建設的積極性,也不利于青年教師科研創(chuàng)新與學術成長。
五是“雙一流”建設加重了高校青年教師工作負擔。隨著“雙一流”建設的推進,青年教師普遍感受到個人工作任務、工作時間、工作壓力、管理制度、考核任務等發(fā)生了顯著變化。其中,全部受訪教師認為工作任務、工作時間、工作壓力、考核標準明顯增加或加大,76.31%的青年教師感受到學校管理制度與體制改革力度在不斷加大。青年教師工作主動性強、積極性高,承擔了越來越重的教學和科研任務,又要為“雙一流”建設目標做出貢獻,工作、生活等壓力必然顯現(xiàn)。過重的工作負擔,不僅擠占了青年教師的生活空間,而且分散了青年教師精力,不利于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
根據(jù)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意愿以及存在的問題,本文從宣傳機制、評審機制、保障機制、行政機制等方面著手,針對性提出青年教師參與“雙一流”建設的對策建議。
首先,扎實部署“雙一流”建設宣傳工作,塑造青年教師學科建設發(fā)展觀念。針對高校青年教師普遍對“雙一流”建設要義認識不足的問題,主管部門和高校應加快研究部署“雙一流”建設的宣傳工作,詳解“雙一流”建設的內(nèi)涵、價值、特征、目標、任務等。一方面積極宣傳教育部和主管部門“雙一流”建設的理論思想與政策文件,同時大力宣傳在“雙一流”建設中的重大舉措、重大成果、先進典型、工作亮點;另一方面及時公布高?!半p一流”建設思路、建設方案以及具體措施,通過“雙一流”建設要義的理解與把握,制定高?!半p一流”建設方案和行動框架。通過明確“雙一流”建設方案與措施,逐步培育大學核心價值觀,塑造青年教師學科建設發(fā)展觀[10]。
其次,優(yōu)化職稱評審機制,為青年教師成長提供條件和空間。青年教師正處在教學、科研的上升期,是 “雙一流”建設極具潛力的人力資源[11]。青年教師普遍關心和關注晉升渠道、晉升條件和發(fā)展空間等問題,并將其作為工作的首要目標而不斷付出。而在現(xiàn)實中,青年教師往往承擔過多教學任務、被委以“重任”、疲于瑣事,分散了青年教師時間精力,消磨了教師學術活力。“雙一流”建設要以創(chuàng)新人才聚集與成長機制為目標,改革青年教師晉升制度,在團隊培養(yǎng)、課題申請、職稱評定、發(fā)展平臺等方面給予青年教師更多照顧,為青年教師成長成才提供平臺和空間。
再次,改善經(jīng)費保障機制,加大對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支持力度。“雙一流”建設中,一流學校、一流學科畢竟是少數(shù),大部分非一流學校和學科仍要發(fā)展、進步,需要相關經(jīng)費保障。在“雙一流”建設中,要針對性落實學科建設和運行經(jīng)費配套。在經(jīng)費保障上,可以加大對“雙一流”學科建設的經(jīng)費支持力度,同時也不能冷落非“雙一流”學科及學科點青年教師。為更好發(fā)揮青年教師在學科發(fā)展中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加大對“雙一流”學科的經(jīng)費支持,另一方面要保障青年教師的基準待遇及經(jīng)費使用。建議通過成果獎勵、平臺建設、課題申報、團隊合作等方面,保障青年教師具備充分的教學與科研經(jīng)費,激勵他們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提升學科發(fā)展質(zhì)量。
最后,加快高校行政機制改革,適當為青年教師減負。高校行政化管理傾向主要是學校內(nèi)部管理的行政化傾向。高校行政化傾向,不僅表現(xiàn)在對高校青年教師教學效果評價、科研項目評審以及職稱評定等領域的行政干預,還表現(xiàn)為增加青年教師從事形式主義的管理工作,擠占青年教師教學科研時間和空間。高校青年越來越多地承擔教學任務和主要科研工作,參與行政化管理工作,面臨生活工作的雙重壓力,從事教學科研的積極性很容易被慢慢磨滅。高?!半p一流”建設必須加快推進去行政化改革,建立行政、學術和民主權力的內(nèi)部平衡機制,保障青年教師廣泛參與、同心合力建設“雙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