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小澤,林正豪,劉雪燕*
(1.暨南大學第二臨床醫(yī)學院∥深圳市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東深圳 518000;2.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科,廣東深圳 518000)
2019年底,一種新型冠狀病毒(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冠狀病毒2型,SARS-CoV-2)引起了肺炎病例聚集.該病傳播迅速,在全球各地引起流行.2020年2月,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將該病命名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近期研究顯示,COVID-19除侵犯呼吸系統(tǒng)外,還可能侵犯心臟、腎臟等多個器官,尤其是在出現(xiàn)膿毒癥的情況下[2].《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3]新增了心臟的病理改變:心肌細胞可見變性、壞死,間質(zhì)內(nèi)可見少數(shù)單核細胞、淋巴細胞和(或)中性粒細胞浸潤.不少研究表明COVID-19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臟損傷[4-9],重癥者心臟損傷風險高達22.2%~31%,死亡患者發(fā)生心臟損傷風險更是高達28%~88.9%,提示COVID-19合并心臟損傷是不容忽視的.本研究旨在探討危重型COVID-19患者血清肌鈣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isoenzyme MB,CK-MB)、N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質(zhì)量濃度與心功能指標的相關關系,明確血清心肌損傷標志物的改變是否提示心臟功能或結構的變化.
以深圳市第三人民醫(yī)院ICU收治的5例COVID-19患者為研究對象.參照《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3]臨床分型標準,符合以下情況之一者為危重型:①出現(xiàn)呼吸衰竭,且需要機械通氣;②出現(xiàn)休克;③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監(jiān)護治療.納入研究的5例患者均為危重型COVID-19患者.
患者A徐某,男,69歲,主因發(fā)熱4 d、干咳2 d,于2020年2月3日入院.患者B高某,男,67歲,主因腹瀉5 d、發(fā)熱1 d,于2020年1月22日入院.患者C龔某,女,59歲,主因發(fā)熱2 d于2020年1月26日入院.患者D陳某,男,73歲,主因發(fā)熱2 d,于2020年1月22日入院.患者E譚某,男,65歲,主因咽痛3 d、發(fā)熱1 d,于2020年1月26日入院.5例患者臨床癥狀均有發(fā)熱等臨床癥狀,入院后行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檢查均報陽性,CT檢查均呈病毒性肺炎改變.5例患者均有湖北省武漢市或湖北省其他市區(qū)的旅居史.
患者診斷為危重型COVID-19,入住ICU后即刻進行連續(xù)動態(tài)監(jiān)測血清cTnI、CK-MB和NTproBNP質(zhì)量濃度、心臟超聲等相關指標.彩超醫(yī)生僅知道該5例患者患有COVID-19,而對于患者是否伴有其他疾病或相關并發(fā)癥均不清楚.同時,彩超室醫(yī)師也不知道該5例患者的具體診斷及本研究的計劃路線.
1.2.1 標本采集
抽取上述5例患者空腹靜脈血6 mL分別置于3個離心管內(nèi),每管1 mL(留取3 mL凍存?zhèn)溆茫覝仂o置30 min待其自然凝固,常規(guī)離心3 500 r/min,離心15~20 min,收集血清,分裝后-80℃保存.
1.2.2 血清cTnI、CK-MB和NT-proBNP質(zhì)量濃度檢測
血清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采用化學發(fā)光法進行檢測,實驗步驟均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正常參考標準:ρ(cTnI):0~0.034 μg/L,ρ(CK-MB):0~2.37 ng/mL,ρ(NT-proBNP):0~125 ng/L(<75歲).
1.2.3 心功能相關指標檢測
應用心臟超聲儀(深圳邁瑞公司)測量患者不同日期的心功能指標,包括左心室內(nèi)徑(left ventricular internal diameter,LV)、左心室射血分數(shù)(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肺動脈收縮壓(pulmonary arterial systolic pressure,PASP)正常參考標準為LV:<55 mm,LVEF:>50%,PASP:15~30 mmHg.
采用SPSS 26.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Pearson檢驗分析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與LV、LVEF、PASP的相關性.采用雙側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tǒng)計學差異.
5例研究對象患者均為老年患者(年齡分別為69、67、59、73、65歲),平均年齡為(66.60±5.18)歲,均小于75歲.本研究包括4例男性和1例女性.
住院期間患者A、B、D、E實驗室檢查均呈現(xiàn)cTnI、CK-MB和NT-proBNP指標的單項或多項升高,心臟彩超均提示LV、LVEF和PASP指標的單項或多項異常改變,患者C上述6項指標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表1).
表1 5例患者心臟損傷標志物及心臟彩超結果Table 1 Results of cardiac injury markers and cardiac color ultrasound in 5 patients
(續(xù)表1)
Pearson檢驗分析顯示,危重型COVID-19患者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均與LVEF呈負相關(r=-0.574,-0.758,-0.590,P<0.05);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均與PASP呈正相關(r=0.513,0.469,P<0.05);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均與LV 呈正相關(r=0.651,0.380,P<0.05).而cTnI質(zhì)量濃度與LV、PASP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表2).
表2 血清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與LV、LVEF、PASP的相關性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of serum cTnI,CK-MB,NT-proBNP and LV,LVEF,PASP
COVID-19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傳播途徑主要有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不排除氣溶膠傳播及糞—口傳播的可能性.潛伏期1~14 d,多為3~7 d,中位潛伏期為4 d[5],最長潛伏可達到28 d(個例).根據(jù)《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COVID-19按照嚴重程度分為普通型、輕型、重型和危重型,以發(fā)熱、乏力、干咳為主要表現(xiàn).少數(shù)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瀉等癥狀.重癥患者多在發(fā)病1周后出現(xiàn)呼吸困難和/或低氧血癥,嚴重者快速進展為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膿毒癥休克、難以糾正的代謝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礙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3].盡管此次COVID-19所致的絕對死亡人數(shù)較多(截至2020年4月3日歐洲中部時間上午10點,全球已累計報告確診病例972 303例,死亡人數(shù)共50 321例),但其死亡率低于2003年暴發(fā)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SARS(確診8 098例,死亡774例,病死率約10%)和2012年至2019年間的中東呼吸系統(tǒng)綜合征MERS(確診2 497例,死亡858例,病死率約34%)[5].雖然報告的許多病例并不嚴重,但大約20%的確診患者為重癥病例,包括呼吸衰竭、膿毒性休克或需要重癥監(jiān)護的其他器官衰竭[4,6-7,10-12].回顧大量臨床重癥病例報告,合并心臟損傷的COVID-19患者不僅占最大比例(其中,高血壓占多數(shù)),而且更容易導致死亡[4,6];同時,本身患有心臟基礎疾病的患者對SARS-CoV-2的耐受性較合并其他基礎疾病者差,更容易發(fā)展為重型甚至危重型COVID-19[6-7].本研究納入的5例患者情況與其有相似之處,患者A和患者B本身罹患高血壓多年,其相關心臟損傷指標也較其他3例升高更加明顯,心臟彩超提示心功能情況亦較差,是最早發(fā)展為危重型COVID-19的患者.可見,早期有效地識別診斷合并心臟功能或結構損傷對于COVID-19的病情評估具有重要意義,早期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可防止病情惡化,降低死亡率.而心臟功能或結構的變化需要借助心臟彩超、超聲心動圖、心電圖、胸片等影像學協(xié)助判斷[13],具有一定的主觀性,且影像學檢查中兒童可能無法配合,容易出現(xiàn)誤診漏診.因此,找尋一些與心臟功能或結構密切相關的實驗指標對于COVID-19合并心臟損傷病人的早期診斷和治療具有重要意義.
經(jīng)典的心臟蛋白標志物包括肌紅蛋白(myoglobin,MYO)、肌鈣蛋白(cardiac troponin I,cTn)、腦利鈉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雖然COVID-19診治方案中建議測定MYO反映心肌的損傷,也有不少研究提示COVID-19患者伴有MYO的升高[7,14],但由于MYO的組織特異性較差,廣泛分布于骨骼肌和心肌組織中,腎衰竭、甲狀腺功能減退等患者中也可見有MYO的升高,故本研究認為MYO用來反映心肌的損傷意義不大.CTn主要包括cTnI、cTnC、cTnT[15],正常生理狀態(tài)下,cTnI只有極小部分以游離狀態(tài)分布在細胞質(zhì)中,大部分通過結構蛋白形式附著于肌原纖維.SARS-CoV-2直接攻擊心肌細胞,SARS-CoV-2感染下調(diào)ACE2的表達引起RAS系統(tǒng)失衡,SARS-CoV-2促進GCSF、IP-10、MCP-1、MIP-1α、TNF-α等促炎因子釋放及形成細胞因子風暴,SARS-CoV-2快速復制引起急性大面積肺炎進而使機體缺氧及代謝障礙誘發(fā)原有心血管病加重或惡化等[16]均可引起COVID-19患者的心臟受損,包括心肌細胞膜通透性提高或損傷,導致cTnI大量釋放至血液循環(huán),形成血漿cTnI含量的顯著上升.故可推測cTnI的升高對于COVID-19合并心臟損傷的診斷也具有一定的敏感性和特異性,這在普通肺炎導致的心衰研究中也是得到一定的證實的.CK-MB屬于肌酸激酶特異性同工酶,主要分布于心肌細胞中,當心肌細胞壞死后,CK-MB被大量釋放進入血液,所以血清中CK-MB質(zhì)量濃度的升高對判斷心肌損傷具有較高特異性[17].侯濤[18]在對84例COVID-19確診患者的分析中表示,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早期出現(xiàn)心肌酶升高,特別是CK-MB的升高,預警心肌損傷.同樣,Wang等[6]、Chen等[7]分別對138例、99例住院病例分析提到心肌酶譜的異常,特別是ICU患者的cTnl、CK-MB明顯比非ICU患者高,提示重癥患者可能更容易并發(fā)急性心臟損傷.cTnl、CKMB是反映心肌損傷的標志物,而利鈉肽則是反映心臟的功能指標.BNP是一類神經(jīng)肽類物質(zhì),主要由心室肌細胞合成及分泌,具有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tǒng)調(diào)節(jié)功能等作用,可反映心室壓力與血容量負荷的變化.B型腦鈉肽前體進入循環(huán)后按照1∶1比例裂解為BNP、NT-proBNP.NTproBNP被證實具有半衰期長、穩(wěn)定性強、敏感度高的特點,通常在心衰癥狀體征變化前上升,被認為是判斷心衰的早期標志物之一[19];黃曉雯等[20]認為血清NT-proBNP對肺炎合并心力衰竭診斷具有重要意義.在本研究危重型COVID-19患者中,臨床診斷心功能不全者早期NT-proBNP升高明顯.納入本研究的5例研究對象均為老年患者(年齡分別為69、67、59、73、65歲),平均年齡為(66.60±5.18)歲,且均小于75歲.美國FDA和Roche公司建議健康人群NT-proBNP質(zhì)量濃度的參考值:75歲以下者,<125 ng/L;75歲或以上者,<450 ng/L.本研究采取的發(fā)光法測NTproBNP質(zhì)量濃度參考范圍與上述一致.《中國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13]中關于NTproBNP用于心衰診斷截點分層提示:50歲以上75歲以下NT-proBNP質(zhì)量濃度>900 ng/L,腎功能不全(腎小球濾過率小于60 mL/min)時質(zhì)量濃度>1 200 ng/L;根據(jù)以上兩個截點,把本研究所有NT-proBNP質(zhì)量濃度≥125 ng/L的值分別與900 ng/L、1 200 ng/L做單樣本t檢驗分析,結果顯示:排除年齡及腎功能不全因素,NT-proBNP仍具有明顯指示心臟受損意義(t=2.513,P=0.017;t=2.117,P=0.041).
本研究結果顯示,危重型COVID-19患者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均與LVEF呈負相關(r=-0.574,-0.758,-0.590,P<0.05),并且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還與LV(r=0.651,0.380,P <0.05)、PASP(r=0.513,0.469,P<0.05)呈正相關,而cTnI質(zhì)量濃度與LV、PASP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可以看出,cTnI、CK-MB、NT-proBNP對COVID-19患者不僅具有心臟功能或結構受損的預警作用,更是與心臟受損程度的大小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上述多對心臟蛋白標志物與心臟彩超結果的相關性比較中,CK-MB與LVEF的相關系數(shù)最大,r值的絕對值高達0.758,提示在COVID-19并發(fā)心臟損傷患者中,CK-MB與心功能的動態(tài)變化具有更強的相關性;同時,本研究還可發(fā)現(xiàn)心臟蛋白標志物與LV、PASP的相關性大小比較中,仍是CK-MB對應的相關性最高,這可能與CK-MB本身的生物特性有關:在心肌損傷時,與cTnI相比,CK-MB達到高峰后恢復正常時間更短(2~3 d<5~10 d);因此猜想,由于 SARS-CoV-2 的特殊性,在COVID-19患者合并心臟損傷時,經(jīng)過有效的抗病毒等治療后,若心臟沒有繼續(xù)受到SARS-CoV-2直接攻擊的進一步損害,心臟功能或結構可較快恢復,其所對應的心臟彩超指標數(shù)值亦恢復正常,與CK-MB的短時間內(nèi)降至正常具有更高的一致性,這有待進一步研究證實.然而,本研究分析的結果表示僅僅cTnI與LV、PASP均無顯著相關,而CK-MB、NT-proBNP均與LV、PASP有統(tǒng)計學正相關,這是否與SARS-CoV-2的特殊性有關尚待進一步研究.另外,本研究對象均是老年人,預示老年人心臟更加容易受到SARS-CoV-2的攻擊,提示在今后收治老年COVID-19患者更應注意及時檢查及監(jiān)測cTnI、CK-MB、NT-proBNP的質(zhì)量濃度變化.當然,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不足性,納入研究對象較少,僅有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同時還有2例本身患有高血壓基礎疾病,對研究結果有一定的干擾性.另外,本研究隨機納入的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有4例合并心肌損傷(既往無心肌損傷史),相對比例較高,可能也與納入研究對象較少相關,但也提醒應該更加關注危重型COVID-19患者心臟功能的保護,不排除危重型COVID-19患者本身并發(fā)心臟損傷的高發(fā)性.
綜上所述,危重型COVID-19患者可發(fā)生心臟損傷,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與心功能指標密切相關,其中CK-MB相關程度最高;cTnI、CK-MB、NT-proBNP質(zhì)量濃度的異常升高可提示危重型COVID-19患者心臟功能或結構的惡化.加之cTnI、CK-MB、NT-proBNP檢測具有簡便、快速、無創(chuàng)的特點,本研究推薦將其作為COVID-19患者常規(guī)檢測指標.據(jù)此可針對性的實施早期檢測及評估,指導制定早期治療干預策略,有助于改善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預后,甚至降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