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艷杰
(河北省遷安市第六實驗小學 河北 遷安 064400)
高效的課堂教學設計是當前語文教研活動的熱議話題,各學科教學為了實現(xiàn)高效所采取的措施都離不開對課程的深入研究及課堂處理技巧的科學運用。其實語文高效教學無非抓住教材的本、控制好對教材處理的度,就能做到教好書、把教活書,學生就能學透每個知識點,學透知識點才能把它恰當?shù)倪\用到需要的地方去,這就是語文高效課程設計中最核心的內(nèi)容。把每一個知識點點撥到位,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能真的很透、很準,這樣在考核或訓練中才不會出差錯。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必須要立足實際學情,善于創(chuàng)新和改變,挖掘多元化的教學資源,給小學生提供自我進步的空間,使每一節(jié)語文課都充滿了知識體驗感和獲取的愉悅感。筆者將從古詩詞教學重視背景介紹,導讀課教學抓住文章細節(jié),作文課教學積累典型句段等層面具體介紹語文高效教學之策略。
我們深深知道,中國的古詩詞文化既豐富又精深,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確實能很好的陶冶文化情操,助其形成高尚的品格和科學人文素養(yǎng)。但是通過真是的教學情況反饋可知,很多學生都感覺學好古詩詞太難了,不能全面客觀的理解古詩詞的含義和作者的思想本意,久而久之,對古詩詞認知有了避難意識。所以,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對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的介紹和作者當時身份的全面了解,為小學生準確理解全詩做好鋪墊。比如講部編版小學語文《題西林壁》,這首古詩是北宋詩人蘇軾在觀賞廬山后創(chuàng)作的,客觀表達了作者內(nèi)心的思想情感。為了讓小學生能夠更準確的感悟古詩詞,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先給學生介紹寫作背景:時值神宗元豐七年,蘇軾奉詔去汝州接任團練副使一職時,在去汝州的途中過九江之地,和故友參寥共游覽美景廬山,親眼目睹了廬山的秀美景色,由此觸發(fā)了蘇軾的創(chuàng)造思維,寫下此詩。講完背景以后,小學生都這首詩充滿了好奇和期待,想知道蘇軾寫的這首詩都講了什么,提高了對古詩詞的融合度。語文教師要帶領小學生詳細的探究古詩詞內(nèi)涵,深化小學生的古詩詞素養(yǎng)。如為什么蘇軾在廬山中卻看不清廬山的真面目呢?在我們的周邊會有同樣的事情發(fā)生嗎?
在導讀課的教學時,小學語文教師要善于抓住文章的寫作結(jié)構(gòu)、修辭或者描寫手法等純語文性知識細節(jié),該讓學生摘抄的就必須摘抄,該模仿訓練的一定不要忽略這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建立知識積累本,對這些進行量的積累,經(jīng)常回憶復述,最終能熟練說出每各層面的知識,積淀豐富的語文常識性知識,這都是高效語文課程建設的細節(jié)之處。比如講部編版小學語文《爬山虎的腳》當中,語文教師把握住純語文性知識細節(jié),首先給學生分析課文的寫作結(jié)構(gòu),作者分別從爬山虎生長環(huán)境、植物的葉型、莖葉顏色等方面去描寫爬山虎,并運用了“觸” ——“巴”——“拉”——“貼”等詞語描述爬山虎的生長特質(zhì),這樣便于小學生深入分析課文。然后,語文教師給小學生講述課文選用的寫作方法,并讓小學生進行仿寫。“莖上長葉柄的地方……”這句話運用了比喻這一寫作手法,不僅生動且很形象,充滿生活氣息。小學生都躍躍欲試,紛紛用比喻的方法造句,課堂語言氛圍十分融洽。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建立句段積累本,將學到的好詞好句記錄在本子上,這樣不僅增加了知識儲備,還為語文寫作打牢基礎。
在作文教學時,語文教師要指導好學生主動去積累課本中的典型句段,如描寫秋天的片段或者是描寫人物的句子等。要教給學生學會從生活中主動觀察人或事物,多與人多向溝通,發(fā)現(xiàn)周邊的人或者事物的獨特之處,及時整理交流,最終能達到觸景生情、隨意而發(fā)的目的,高效的語文教學難題不攻自破。比如在日常學習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建立一個積累典型句段的思維導圖,如風景篇、紀實篇、情感篇、歷史篇等等,小學生積累的句段五花八門,有的是抒情句子,有的是古典詩詞,還有的是日常俗語,可見小學生們的確對語文有了足夠的重視。小學生將自己的積累本與同學交換,互相分享,共同進步。比如要寫一篇關于情感之友情的作文時,小學生就可以用到積累本中的素材,用上了“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等詩句。當小學生對作文產(chǎn)生了喜好以后,就會自覺積淀寫作元素,再也不會發(fā)生“無話可說”的情況,同樣也會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益處。
綜上,小學語文構(gòu)建高效課堂符合大教育、新教育觀的要求,對應用語文在實戰(zhàn)中的運用大有幫助。語文教師定當恪守語文課程實施規(guī)律,挖掘教材深度和學生潛力,利用已有的信息手段輔助語文課堂環(huán)節(jié)設計與教學任務實施,促進小學生綜合發(fā)展。另外,我們還要精心設計每一個知識點出現(xiàn)的形式,構(gòu)建張弛有度的課堂氛圍,拓展學生文學視野,使小學生跟上新的教學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