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雪梅
(湖北省荊門市高新區(qū)掇刀區(qū)名泉小學名泉小學 湖北 荊門 448000)
“雅”是根植于人內(nèi)心的一種修養(yǎng),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朗讀習慣,用正確地朗讀方式進行朗讀,從中獲得快樂的體驗,就是一種“雅”。朱熹要求學生從小養(yǎng)成正確的朗讀習慣,還要求讀書必須逐字逐句透徹理解,進而深入體會,反復揣摩。因此在讀書的時候,朗讀者必須尊重作者的原味。以優(yōu)美的節(jié)奏,高、低、輕、重、強、弱、快、慢的音調(diào),把原作品詞句的意態(tài)、語氣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進而產(chǎn)生賞心共識的感受,才能真正做到“雅讀”。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基本要求,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項長期而穩(wěn)定的重要作用。但令人遺憾的是,學生在朗讀時存在各種弊病。如:(1)朗讀時“多字、漏字”。(2)朗讀時“唱讀”。(3)一字一頓,速度過慢。(4)速度過快,無品味。
為了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朗讀習慣,筆者除了教給學生一些朗讀技巧外,還從以下幾個方面做了一些嘗試。
2.1 以“聽”激“情”——春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好奇心強,模仿性強,生性好動,有意注意持續(xù)較短。所以教師應抓住學生的心理特征,針對低年級語文教材或韻文,或詩歌,或童話,或故事,大多短小精美,充滿童趣的特點。(1)利用早讀,讓學生聽朗讀。每天早讀的“一日一聽”時,教師可找故事性比較強的文章,利用視頻讓學生聽讀。在聽讀中,學生興趣盎然,首先是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吸引著他們,再者視頻里的朗讀者那抑揚頓挫的語調(diào)感染著他們。(2)課堂上,教師還可通過范讀來指導他們朗讀。教師的范讀要具立體感,除了聲音的傳遞外,教師的眼神、表情、手勢等體態(tài)會作為一種信息,直接傳遞給學生,更易感染學生,幫助學生讀好課文。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課文的情境之中,聲情并茂地朗讀,潛移默化中不僅聲入學生之耳,而且情入學生之心。學生朗讀的語感就在這“明朗清涼,和諧動聽”的讀書聲中水到渠成。
2.2 以“讀”促“情”——如見其景,如聞其聲。朗讀是閱讀的起點,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手段。它不僅有利于學生發(fā)展智力,獲得思想熏陶,還有助于情感的傳遞。我校的黃老師創(chuàng)建的“小娟讀書法”,讓學生讀在其中,悟在其中,樂在其中。如:在教學《雷鋒,你在哪里》時,黃老師先讓學生“自由讀,標讀音,讀通句子,劃詞語”,解決了學生“一字一頓”的問題。然后教師進行范讀,她優(yōu)美而流暢的音韻把雷鋒精神,及人們對他的懷戀和敬仰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同時解決了學生“唱讀和朗讀無品味”的問題。接著,學生進行個性化朗讀:(1)同桌讀,識字義,知詞義,讀流利。(2)小組有感情地交流讀,同進步。(3)個人展示讀。在讀中學生激情飛揚,信心十足。學生以優(yōu)美的節(jié)奏,高、低、輕、重、強、弱、快、慢的音調(diào),讓聽者又一次看到了雷鋒仍然抱著迷路的孩子,冒著蒙蒙細雨行走在那泥濘的道路上,讓聽者再一次感受到了雷鋒精神對下一代的影響。
2.3 以“講”生“情”——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教師要想把良好的朗讀習慣植根于學生的內(nèi)心,必須要在“讀”中升華。在課后的拓展中,教師可開展“一日一讀”,“一星期一講”的活動進行朗讀能力的提升。如:筆者在一年級的拼音教學結束后,每天學生回家都會有一個親子閱讀的內(nèi)容——寶寶給父母讀故事。通過長期的訓練,學生在讀中積累了豐富的語言,克服了朗讀時“多字、漏字、唱讀、一字一頓”的弊病。當學生已經(jīng)掌握了一定的朗讀能力后,筆者又為學生量身定做了“一星期一講”的內(nèi)容。每星期五,筆者就會安排一個學生回去準備一個故事,然后在下個星期五的早讀講給其他學生聽。每個星期筆者都有不同的驚喜和感受,學生在故事中的一笑一顰,一揚一挫,讓人入情入境;他們對故事內(nèi)容的理解,對故事情感的把握,著實令人感動。短短半年的時間,學生的朗讀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這就是“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真正內(nèi)涵吧。
總之,要想調(diào)動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培養(yǎng)良好的朗讀習慣,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實際水平,運用多種手段激發(fā)學生朗讀的欲望,讓無聲的文字變?yōu)橐痪渚鋭勇牭脑捳Z、一幅幅多彩的畫卷,讓學生感受朗讀的無窮魅力,這樣才能把“雅”根植于學生的內(nèi)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