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冬青
作文命題,是從小學到大學都必有的事情。 古代科舉考試,命題的重要性更無以復加。 現(xiàn)在,中考、高考中,作文以占據(jù)考試分數(shù)之多的地位,尤其是以對其命題評價門檻頗低的錯覺,也成為最為引人注目的議論話題。
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所有學過文學理論、了解一點文學常識、懂得一點文學創(chuàng)作的,都會知道,命題作文在一定程度上是違反作文寫作規(guī)律的。主題先行,很大程度上扼殺了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造力。高考中,一個題目由幾十萬、幾百萬人共同來寫,是一件非??植赖氖虑椤N覀兛梢詠矸治鲆幌履承┦澜缥膶W名著的題目。有的文學作品,當我們一看到題目就覺得十分精彩,比如《百年孤獨》,令人瞬間就覺得是一個名著的題目,回味則深感意蘊無窮;但是有的文學作品,就未必在題目上體現(xiàn)它的文學性,比如《安娜·卡列尼娜》《艾菲·布里斯特》《大衛(wèi)·科波菲爾》等等,它們都只是一個個人名而已,假如托爾斯泰把《安娜·卡列尼娜》這個書名換成《艾菲·布里斯特》,小說的質量也不會受到任何影響。就是說,有些文學作品并不是靠題名,而是憑借內容來贏得讀者的。這些作品中有的是先有文章、再來命題,有的甚至干脆無題。李商隱有很多首無題詩,很精彩。所以,題目對文學創(chuàng)作來講并非那么重要,文章的內容、篇章結構、文采以及內蘊體現(xiàn)出來的才華、靈感等才最重要。 偉大的文學作品通常都是先有內容后有命名的,所以命題作文本身,理論上看相當程度違背了寫作規(guī)律。
另一方面,題目的命制又相當重要?!都t樓夢》開頭,曾經(jīng)一本正經(jīng)地探討其書命名,似乎既可以叫《石頭記》,也可叫《金陵十二釵》,還可叫《風月寶鑒》《情僧錄》,好像選擇任何一個題目都不影響《紅樓夢》成為一部偉大的小說。 但《紅樓夢》的命名卻從反面證明,題意與題面,對凝結作品意蘊在很大程度上,卻是不可忽視的。 愚意以為,“改《石頭記》為《情僧錄》的空空道人,以自身體會而重新命名為《情僧錄》,就有跛足道人命名《好了歌》的風范:‘因空見色,由色生情,傳情入色,自色悟空’,呈現(xiàn)了一種精神現(xiàn)象學的旨趣。幾個精神轉折后,這位空空道人‘遂改名情僧’,由道入佛,但又留下個‘情’字尾巴,逗人遐思,卻與其他命名有著思想差異。 例如,代表儒家思想的《風月寶鑒》,與書中寶玉思想的差別;何況,‘風月寶鑒’與‘資治通鑒’之間的互文,還引發(fā)某種指向政治的意蘊。 《金陵十二釵》與《情僧錄》雖有關系,取向與旨趣皆迥異。 《石頭記》或者《紅樓夢》,一種指向哲學、指向永恒,一種指向詩意、指向時間,能涵蓋全書嗎? ”①駱冬青:《論〈紅樓夢〉“通靈闡釋學”》,《江蘇社會科學》2018 年第6 期?!裕豢梢哉J為,一個偉大的作品無論叫什么名字都可以。 可是,當一個題目名稱比文章內容還重要時,似乎就顯得有些“異化”了。 當然,一些古典詩歌和某些文章書籍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它們的名字起得特別好,讓我們覺得光看這個題目就已經(jīng)足夠了,甚至不需要再看文章本身,就已經(jīng)懂得它要說的究竟是什么。 例如日本有一本書叫做《鈍感力》,很妙的名字。 我們通常想要敏感力,他卻強調鈍感力,這個名字就出彩得足以蓋過整本書了。 錢鍾書曰:“鐘、譚《古、唐詩歸》每有‘題佳而詩不稱’、‘題妙可以庇詩’之評,吾于《天問》竊同此感。 ”②錢鍾書:《管錐編》第2 卷,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1 年版,第349 頁。如此評價《天問》,竊未敢認同,不過,鐘、譚和槐聚大師指出的現(xiàn)象,卻令我們深思。
題目的命制,究竟是如何導向、制約,乃至規(guī)定文章寫作的呢? 考試固然需要像體育競賽一樣,預先制定規(guī)則,籃球規(guī)則必與乒乓球不同。在題目中,似乎一切規(guī)則都包含其中,立意、構思,乃至文章體裁等,均隱含其中。 故我在本文題目中稱:命題乃高度凝縮的寫作。 這是為什么呢? 限于篇幅,簡略言之。 敘事學有所謂“深層結構”的說法,其實,敘事學的起點乃是尋找敘事的句法結構,追求“故事下面的故事”。如:“武松打虎”,這一句子,乃凝縮的故事,故事的其他內容,不過是擴展了這一句。 同樣,對于說理、議論類文章,則全文要論證的命題是一個判斷句。 從概念、論證,到推理、結論,都凝縮在命題中。 抒情類文章,其實乃綜合敘事與判斷(情感判斷)而為之。 如此看來,命題之重要,不言而喻。 何況,其中還凝縮著某些特定的思想,引向人的精神深層的東西。
所以,擬制一個作文題讓大家來寫作,一定程度上,違反寫作規(guī)律。 可是,正如歌德所言,“限制中方能顯示身手,只有規(guī)律能給我自由”,限制和規(guī)律、規(guī)則,正是作文命題之要義。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就是命題作文。 中國封建社會運轉了幾千年,科舉制度在某種意義上是功不可沒的。 唐代甚至將詩歌寫作當做考試內容,要求考生寫一首律詩。然則寫詩能力是否與為官能力有關系呢?有人說,如果一個人能在一種強有力的規(guī)則(對偶、平仄等)的基礎之上發(fā)揮靈敏的想象力,完成一首美妙的詩歌,說明這個人的選擇、協(xié)調、平衡,以及想象、智慧等能力的出色。 讓所有人寫作相同的題目,從中擇選出寫得最好的那一個,可以說是一種相當合理的考察能力的方式。 也就是說,我們在很多情況下都需要讓所有人思考同一個問題, 甚至所有問題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問題。 我是研究文藝理論的,在這個領域所有人都會提出同一個問題:美是什么?有人想把這個問題消解掉,但其實只是換另一種方式提問而已。比如,美是從哪來的?美能做什么?我們僅僅是換了一個提法,而無法回避掉那個最根本的問題。所以,這種所有人都思考同樣問題的情況,是我們人類無法回避的。作文可以分各種各樣不同的方式來考,但是無論是高考作文還是平時的作文訓練,只要意圖把大家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就必須用一個相同的問題,來考察大家思考同一個問題的深度和難度,因此命題無法回避。
既然命題無法回避,那么對此我們該怎么辦? 我們不妨來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 古人八股考試的方式是,將作文題圈定在“四書”上,考官從《論語》《孟子》《大學》《中庸》這四本書中任意抽取一句來作為題目,對所有人來說都一樣。過去每個私塾的老師都在猜題目,但是往往很難猜中。而且考得越多,命題就越會陷入一種怪圈,因為??嫉木筒荒芸剂?,正如我們現(xiàn)在語文命題中的漢語拼音題一樣——往往學生會的不能考,要考學生不會的。 所以古人在命題時花樣百出,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搭截題,有取經(jīng)文中某段末句和下一段的首句;或上句的后半句或末一字和下句的上半句或第一字,連接起來作試題的,稱“搭截題”,亦省作“搭題”“搭截”。 真是費盡心機。 但是這樣做的明顯好處在于,題目一定在這“四書”中,不會在別的地方,也就不必大海撈針一般胡亂猜測了。 既然如此,所有人也就干脆死心塌地將這四本書讀好。 這種方式,一方面在命題上遵循了一個很壞的思路,因為它束縛了思想,考生必須將所有的思想都歸到這四本書上,以這四本書的意旨來思維作文才行,從而保證了思想的禁錮和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統(tǒng)一;另一方面,它也樹立了一種很好的范例,省去了大家徒勞的猜題。但是,把政治道德口號作為作文題,極大地禁錮了思維的空間,這是一種通過先定好的思想強迫我們進一步論證它的合理性的方式,屬于思維上的恐怖主義。 它要求我們不能越雷池一步,我們只能一步一步地論證它的正確性,而沒有懷疑的權利。
這是我國古代科舉考試的命題方式。 除此之外,我們也常常會關注西方國家的高考命題。 比如法國有過這樣一個作文題:“為什么一個人要受另一個人的統(tǒng)治? ”大家看了都很驚訝,希望中國也能這樣考。其實,這是法國的哲學考試題。如果我們也用這樣的命題,那么學生就需要能寫作一篇論述文,而這樣的論述文需要很深厚的思想積淀。 哲學素養(yǎng)是思想火焰的最重要燃料。 法國的中學生都讀過笛卡爾的《方法談》、盧梭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而我們許多大學生可能都沒有讀過這些作品,即使這些都只是國外中學生的課本。我曾經(jīng)讓我們南師大文科基地班的學生讀西班牙中學生的哲學課本,是西班牙哲學家費爾南多·薩瓦特爾撰寫的《哲學的邀請》。 這本書頗為深入地思索了許多重要的哲學問題,也就是說,西班牙中學畢業(yè)生的思維水平已經(jīng)非常之高了,而我們中國高中生的思維能力、思維品質相對比較薄弱。所以,為什么大家的議論文都很難寫好,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高中生缺少思想。如果一個高中畢業(yè)生進入大學后學的是理工科,而他又沒有哲學、歷史、藝術等方面的興趣,那么這個人的人文素養(yǎng)也就會停留在高中階段。當然這跟我們的大學課程設置有關,很多理工科專業(yè)不開設文科的課程。 國外的大學對此有不同的做法,例如著名的麻省理工學院,將寫作課從大學一年級一直開到臨近本科畢業(yè)。這是非常令人吃驚的——我們好多大學的中文系都不開設寫作課!試想一個學生如果不懂創(chuàng)作、不會寫文章,怎么配稱為中文系、稱為文學院的學生呢? 在美術學院就應該會畫畫,在音樂學院就應該會作曲、會彈琴、會歌唱,而不應該只會做研究。 即使是專門研究文學、語言,那也得具有內化的創(chuàng)作體驗,才能更好地感悟其奧妙。 我們很多大學中文系的教學思路相當糟糕,現(xiàn)在甚至還有加重的趨勢。 寫作在國外非常受重視,很多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的大作家都在一些大學里教授寫作課。 寫作的素養(yǎng)在大學、 中學都是極其重要的,國外的這種命題方式說明國外的中學生具有很高的廣義的人文素養(yǎng),而不僅僅是文學的。 法國這樣的高考作文題拿給我們很多老師來寫都很難寫好,它提出來的好多問題都是很根本、很重要和深層次的,所以國外的作文題我們也是無法直接借鑒。
所以,無論是向“外”看還是往“前”看,我們的高考作文命題都很難找到一個現(xiàn)成的可以借鑒的模板,我們的作文命題面臨著一些時代文化背景所帶來的困難。
我們所有的語文老師都需要好好揣摩一下作文題, 因為學生的作文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老師的命題水平。 或以為,只要是有才華的學生,無論面對什么題目,都會寫出好文章。 這種情況是有可能的,那是學生的構思遠遠超越了命題,自由地進入到自己靈感飛翔的世界。但是,命題的質量與水準,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至少是制約了學生的寫作水平。 一個好的題目可以激發(fā)和誘導學生的思維、想象、情感、經(jīng)驗、體會,但是這樣的命題往往是很難的,它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首先取決于語文老師的讀書情況。老師是怎么讀課文的,是怎么讀文學作品的,是怎么分析各種各樣的文章的,其知識含量有多少,這些都會決定所出作文題的質量。一個作文題目就可以暴露出題者文學素養(yǎng)水平的高低。
因此,命題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對此談幾點個人的看法,希望對作文命題思路有所助益。
第一,命題要有科學性,這是最為重要的。眾所周知,物理、數(shù)學的命題都必須有科學性,否則題目本身就是錯誤的,也就無從得出正確的答案;而作文的題目似乎沒有什么對錯,任意拿出一個題目都可以作為大家寫作的對象,甚至某些很差的作文題卻被大家贊不絕口,因為很少有人能夠從科學性的角度來思考作文的題目。那么,什么是作文命題的科學性?科學性牽涉的面非常廣。首先,它與題面的概念有關。假如概念不科學,就會使人根本無法下筆。其次,它與寫作的要求有關。寫作是一項具有一定科學性的活動。 人們往往認為一旦靈感來臨,我們就會文思如泉涌,平時很難達到的思維程度在這時容易就會達到,所以我們以往總是強調天才、強調靈感、強調想象、強調激情,等等。但事實上,寫作也是一種科學,要想把一篇文章寫好,必須受內在寫作規(guī)律的制約。 那些大作家、大詩人對此深有體會。為什么唐代要考格律詩?格律的要求是十分嚴格的,所有字的平仄、押韻要求都有極為嚴謹?shù)囊?guī)范。 但即便如此,格律詩的寫作仍舊比自由體詩更為容易。 因為當有一定的規(guī)則可循的時候,就不會是最難的寫作狀態(tài)。 而那些看起來非常自由的自由體,同樣有它內在的節(jié)奏和內在的規(guī)律,不可能是毫無意義的,只是相對來說更難把握一些。哪怕是我們稱之為“神曲”的《忐忑》,聽起來似乎只用無意義的聲音構成,似乎荒謬,可是卻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只要沉浸到這首歌的旋律、節(jié)奏和音調之中,我們感到的是精神的另一種表達,純粹音樂性的表達。無意義卻有情致,無詞卻訴說著心情的聲音,這就符合某種音樂的規(guī)律,甚至是接近于純粹的音樂。所以,老師出的作文題要讓學生能夠展開一個結構,這個結構要有回旋的余地,要能夠回到作文題目上來。 假如作文題只是一個出發(fā)點,出去了就回不來了,那么這個作文題就失敗了。
所以說,作文題應該具有科學性,要符合寫作規(guī)律。我國古人十分聰慧,創(chuàng)制了極有規(guī)律的八股文:破題、起講、一比、二比、三比……這樣一股一股下去,最后回到開頭的結論。 英文寫作的要求也是如此,20 世紀早期哈佛大學一位教授有名著曰《風格的要素》,被譽為“英文寫作的圣經(jīng)”。 該書先教授一個詞怎么用,一句話怎么寫,再指導如何寫好一段話,如何寫好幾段話,如何寫好一篇話……就這樣一步一步教下來,寫作成了有步驟可循、有標準可衡量的事情。我們的高考作文僅僅八百字,很多學生高考作文分數(shù)不高,就是因為許多老師讓學生寫議論文,第一段摳一下題意,第二段寫個論點,然后舉個例子,第三段同樣寫個論點舉個例子,第四段再寫個論點舉個例子,三個例子一舉便占去了五六百字,再加上開頭與結尾,便差不多完成了整個篇幅。 然而論述文首先應該闡述自己的觀點,以及下面所立的三個觀點與總觀點之間有什么樣的關聯(lián),如果我們舉那么多例子,還能有足夠的時間與篇幅來進行論證嗎?所以這樣寫出來的議論文就很糟糕了。這跟題目也有關系。假如一個題目沒有能讓學生展開的余地,無法進行敘述,無法進行議論,這樣的題目同樣是失敗的。
那么,什么樣的題目難以展開呢? 舉一個例子:比如有個作文題叫“好奇心”,就很難展開。 “好奇”,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為何在“好奇”之后還要加一“心”字呢?推究起來,“好奇心”之“心”,乃“心態(tài)”“心性”之意也。所以,寫“好奇心”,嚴格說來,側重于一種心態(tài)、一種心理特征。“好奇”不等于“好奇心”。 所謂“奇”,常與陌生、新穎、怪異、未知、神秘等相連,是認知主體有感于事物呈現(xiàn)出來的感性特征。 “好奇”是對事物感性特征的興趣,是專注、關切、探索、認識、研究的開始階段,是形成復雜、深入、系統(tǒng)精神活動的“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因而,是一切探索的由頭,是最初的、最淺層、最表面的感性的引發(fā)。 停留在這種淺表層面的心態(tài)叫做“好奇心”。 “好奇心”缺乏深度,因此人們常常加上“淺薄的”來形容。 只有過了“好奇”階段,進入專注,進入分析、綜合、推理等較為深入的精神活動,才能夠進入認識過程的初級、中級和高級階段。 “奇”字,正說明對象尚處于陌生、無法或難以了解的階段,因而只是一種認識可能性的觸發(fā)——最常見的是好“奇”之后見到的是平“?!??!捌妗辈弧捌妗保捌妗痹诤翁?,“奇”之為“奇”,“奇”之為“?!钡鹊龋瑒t均須在一種誘惑性、驚訝性、吸引性所生的“好”之后才能產(chǎn)生的。 “好奇”所“好”的“奇”,指的是對象顯現(xiàn)出來的特征。 “好奇”總是有對象的。“好奇心”的對象則不大同, 可以說,以“好奇心”對待事物,所以,“好奇心”這個題目就存在著“不及物”的問題。 “好奇”有對象,在對“對象”好奇之后,就進入了“探索”,這時就不再是“好奇”的淺表層次了。認知活動需進入邏輯思維,審美活動需進入“移情”“共鳴”“理解”等。道德修養(yǎng)則基本上與“好奇”無關,只能說對道德之“做”表現(xiàn)“好奇”而不能對道德之“是”表現(xiàn)“好奇”。 總之,寫“好奇”必然要寫到其對象,一旦寫到對象,寫對象之“奇”,就已不是寫主體之“好”、 之“好奇心”,而是寫客體了。寫對“客體”的“好奇”之后,進入對客體的認知探索,就必然超出“好奇”層次進入復雜層次,或者是“好奇”的主體進入復雜的精神活動,或者是對對象本身的刻畫與認知進入到“奇”之后的層面。海德格爾分析“好奇”,揭示了其特征,乃是等閑的看,它忙于東看看西看看,卻不是為了理解它看見的事物,而只是為了看看而看。它貪新騖奇,只是為了從這一新奇跳到另一新奇上去。這說明了“好奇”的特點,一是“無所逗留”。意識對象不斷轉移,不停留于一個對象,因為好“奇”本身就要求著感覺的轉移;二是時間、過程短暫。只是感覺印象而已,沒有更深一層的意識活動。這種評說,相當深刻地顯示了“好奇” 的心理特征。 因而,在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對好奇心的評價是相當負面的。 魯迅筆下的“看客”也是這樣的“好奇”者。止于“好奇”,止于“好奇心”,恰是中國文化中意象思維的初始階段,是直感思維而非直覺思維。 西方思維則努力克服感性局限,追求理性的無窮探索。 中國古代文明缺乏科學,或者正與這種直感而印象的思維方式相關。 但中國古代已有博大精深的文化成果,均是遠遠超越“好奇心”的產(chǎn)物。 追求“道”“理”的“常”“永恒”“普遍”……才是一切文化最為重要、核心的智慧。 “好奇心”這個作文題不好做。 《揚子晚報》那一年把這個題目分別給小學生、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寫,最后發(fā)現(xiàn)小學生寫得最好,因為小學生的水平只知道“好奇”,而中學生、大學生、研究生已經(jīng)過了這個的階段,進入深層的精神過程。 故此題目在寫作中就難以展開。 因此命題的科學性極為重要,尤其需要考究概念的意蘊。
第二,命題要有激發(fā)性,要有一點環(huán)扣,有一點難度。所謂環(huán)扣,是構置的“結”與“節(jié)”,需要解扣和打開,思路才能伸展,“言路”才能勢如破竹。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情節(jié)和論證結構,來自題面中呈現(xiàn)的環(huán)扣的設置。 一個低幼化的題目會把所有人都變得低級而幼稚,而一個有難度的題目,即使交給一個極其不善寫作的人,他也會想辦法做一點思考。 所以這么多年來,最令我贊賞的作文題是高考全國卷的《假如記憶可以移植》,看起來極難,許多人在看到這個題目后都覺得無法下手。而事實證明,此題卻極大激發(fā)了考生的思考,令他們進入積極的構思,故而產(chǎn)生的精彩文章也極多。 “記憶”到現(xiàn)在也還不能“移植”,但此題在某種程度上,超越了科學實踐乃至科學理論,成為一種融匯了科學與人文的構想。“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這就是一個幻想,是一種假設,它正好符合高考作文命題所需要的環(huán)扣。 我們都知道,所有的探討都是從一個假設開始的。 幾何學中,我們可以在假設的條件下進行推導,文學作品也是如此。 “假設”,用文學語言來表述就是“虛構”,文學作品的虛構就是一種假設,在假設的基礎上,展開積極想象,進行“構虛”。假設有一塊石頭突然間崩裂開,跳出一只猴子,會如何,這就是《西游記》;假如有一塊石頭本來應該補到天上,卻被扔掉了,一塊“天才”被扔到了人間,會如何,這就是《紅樓夢》;假如有一塊石頭,鎮(zhèn)壓住了洞穴中的妖魔鬼怪,把這塊石頭搬開,會如何,這就是《水滸傳》。這些不都是假設嗎?假如記憶可以移植,那么會怎樣?有個產(chǎn)品的廣告是:假如沒有聯(lián)想,世界將會變得怎樣?我想,假如沒有“假如”,人類就不復存在——人類最根本的一個能力不就是提出“假如”的能力嗎? 所以這個題目非常精彩,它提出了一種不可能的情況,讓我們論證假如這種“不可能”成為“可能”之后會怎樣。這樣作文就有推導,就能夠由此構造情節(jié),由此進行推理,就可以讓考生充分發(fā)揮,自由思考,自由表達。
第三,命題要有審美性。這常常是所有命題者考慮最多的問題,也就是題面呈現(xiàn)的美感。有些命題人覺得題目看起來美就行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qū)。 例如江蘇第一次獨立命題時的題目為“山的沉穩(wěn)與水的靈動”,題面很精彩,但很多考生都覺得難。 這就是過分追求題面的優(yōu)美,容易使考生無從下筆。 還有一個問題在于,它是“A 與B”的這種形式,我們現(xiàn)在很多作文題也喜歡使用這種形式,例如“仰望天空與腳踏實地”等。 這種形式很難寫,很容易滑入庸俗辯證法的泥淖,寫成“既……又……”這種庸俗辯證法的形式:既要“仰望天空”,又要“腳踏實地”;既要有“山的沉穩(wěn)”,又要有“水的靈動”……
因此,命題中應當隱含著的是“因果聯(lián)系”,而不是一種矛盾關系或所謂“辯證關系”,防止學生陷入庸俗辯證法的泥淖。 命題時,應當對“因果關系”設想多種可能的思路,顯示出命題相當充分的開放度,從而也具有了頗為豐富復雜的蘊涵,具有信度和區(qū)分度。
另外,很多用文學手法命名的題目也都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因為文學語言都是蘊藉的,有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韻外之味,表面意思與內在意思具有一定差別。 例如“山的沉穩(wěn)與水的靈動”這個題目,前面有一個提示語,說山雖然沉穩(wěn),看起來不變,但四季五顏六色,這就把學生搞暈了,感覺到無法下筆。有些作文題目的題面很糟糕,比如“鳳頭、豬肚、豹尾”,這就成了一個怪物了。因此題目的美感很難追求。 一個好的作文題,最重要的就是有科學性,其次是激發(fā)性,最后才是題面美不美。 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判斷作文題的時候,首先就是看它美不美,而很多看起來很美的作文題其實很糟糕。 我們中國人的這種經(jīng)驗思維沒有做概念分析的習慣,命出的作文題經(jīng)不起概念的推敲,當它用比喻或者其他一些文學手法的時候,由于文學手法帶來的喻體與本體之間的巨大差別,往往使學生在審題的時候陷入困境。 假如學生能夠處理好喻體與本體之間的張力,則會得到很好的發(fā)揮;假如處理不好,很可能會形成一種災難性的后果。一些命題常以“寓言”故事為材料,易致“低幼化”的思路;或取譬喻性思維路徑,易致浮泛的抒情和牽強的類比,缺乏深入的思考。 因為譬喻的指向易致“橫向”擴展、平面鋪陳;看似詩意的寫作,缺少了生活實感與人間真情的凝結與提升,就流于無病呻吟和空洞無物。
作文命題的思路是無限的,現(xiàn)在有材料作文、話題作文、命題作文,還有半命題作文,等等。其實作文題并不只有這些形式,而應是自由多彩的。我們可以考慮把閱讀和作文的命題以某種形式結合起來。 我曾經(jīng)出過一個題目:李白有一首詩:“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有人說這首詩的邏輯不對,應該寫成“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銀河落九天。飛流直下三千尺,原是瀑布掛前川”,這樣才符合順序,也符合我們現(xiàn)代人的審美心態(tài)。其他詩也是如此,比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否改為“床前地上霜,原是明月光”? 我考大家的是,如果我把這首詩這樣改一下,你覺得如何? 為什么李白那樣寫,而我這樣寫? 請分析一下哪個好,寫明理由。 這就有點像閱讀題了,但它也是作文題。 我還出過一個作文題“疼”,“疼”既是生理現(xiàn)象,也是情感現(xiàn)象,又有某種道德含義。以此“疼”字,希冀喚醒人最原始、最本真的感覺。十指連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任何的一點疼痛,都是全身心的直感。作文最需要的,就是激活感覺,恢復對自己、對世界、對萬事萬物的直接感覺。有人說,說謊從第一次作文開始。這應當讓語文老師感到“疼痛”,更應當讓所有的寫作者感到痛楚。 文字,在說謊者的筆下疼痛。 以“疼”為題,并非忽略“痛”,而是強調了“疼”的情感特質——“疼愛”,是中國文化中對愛感最美好的表達,甚至,“疼”一個字就表達了最深刻的愛。從直感的“疼”抵達的“愛”,真摯無欺,精誠所至,金石為開!跟著感覺走,跟著內心真實的情性走,從血管中流出的是血,我們的作文,才會有“以血書之”的力量。那些寫“痛”的,或許更加煽情,但是卻沒有心靈之中最嬌嫩、柔軟的地方所生出的“疼”那種特殊的力量。這個題目的立意,就是要讓作文“真誠”,抒發(fā)“真情”,回到原初的“疼”。 如此,才可喚醒作者心靈中的惻隱,才可喚醒一種殘酷的詩意。
這樣一些作文題的形式,有的是命題,有的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命題,有的又像是閱讀題,所有這些形式其實都可以成為作文題的命題形式。 作文題的命制形式應當是無限的,讓學生能用多種多樣的方式來寫作文。 我們曾經(jīng)開過一門《視聽藝術與寫作》課程,意圖充分發(fā)揮命題的想象力和敏銳性,很多學生從未這樣上過作文課,感覺上這樣的寫作課很幸福,當他的能力發(fā)揮出來后,做出的文章大多十分精彩。 其中,寫作課上,有一個學生自我命題,寫了一篇《尋找小說》,從詩歌里面尋找小說,從戲劇里面尋找小說……并且寫成一篇小說的形式,寫得十分精彩。 所以,只要我們用適當?shù)姆绞絹砻},就能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啟迪他們進行積極的構思和表達。 而啟發(fā)學生自由命題和自由寫作、自由創(chuàng)造,則是最根本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