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斌,彭一皓,陳華康
(重慶課堂內(nèi)外雜志社,重慶401121)
角色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米德首創(chuàng),后經(jīng)眾多心理學家豐富、發(fā)展和應用,逐漸成形。米德認為,“角色”是指處于一定地位并按其相應的行為規(guī)范行為的人,而非行為規(guī)范或行為模式,更不是指行為本身。一個人獲得某種社會地位,他就扮演著某種角色[1]。每一種身份都有其社會規(guī)范,所以“角色”也可視為身份和其相關的行為規(guī)則。例如討論教師角色,通常都包括教師的身份及其相關的行為規(guī)則。在角色理論中,有一系列概念,如角色期望、角色獲得、角色扮演、角色沖突等,分析這些概念可以解釋角色地位是怎樣在日常生活中對人們的態(tài)度與行為產(chǎn)生影響的[2]。
角色沖突,是指角色扮演者在角色扮演情境中在心理上、行為上出現(xiàn)的不適應、不協(xié)調(diào)狀態(tài),即因角色期望不一致而產(chǎn)生的個人心理或情感上的矛盾和沖突。角色沖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即角色間沖突和角色內(nèi)沖突。角色間沖突,是指同一角色叢內(nèi)兩個或兩個以上角色之間的矛盾所導致的角色沖突。角色內(nèi)沖突,是由于人們對同一角色有不同的期待,或角色本身對角色期望模糊不清而引起的角色沖突[3]。
與角色沖突相對應的另一個概念是角色互補。在社會生活體系中, 任何社會角色都不能脫離與其他社會角色的聯(lián)系。例如,如果沒有“學生”,“教師”的角色就無法存在。在互補角色關系中,規(guī)定了角色的兩大行為:權利(個人在群體內(nèi)應享受的)和義務(群體對個人角色的期望) , 權利和義務是角色身份的互補同[1]。
家校矛盾是個“大”問題。問題之所以大,在于其復雜性——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老師、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矛盾、不同的訴求。不過,再難的問題,也能從產(chǎn)生矛盾的雙方來追本溯源。當前家校矛盾主要表現(xiàn)為二元格局:
從家長角度看,其認為教師應當對學生的教育起決定性作用,學生的教育出現(xiàn)問題都與教師有關,因此會將問題全部歸咎于教師。一是教師太強勢,以教育專家自居,不聽取家長的意見及建議。很多家長都有對教師或?qū)W校的某個做法不認可的時候,但大多數(shù)家長都會選擇沉默;二是學校和教師把太多專業(yè)的事情推給家長,比如數(shù)學、英語的輔導。家長不僅要幫孩子批改作業(yè),還要做一些需要互動的“額外作業(yè)”;三是部分教師師德師風有問題,因為家長的“不懂事兒”,讓孩子在班上被“另眼相待”和“穿小鞋”。
從教師角度看,學生家長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也存在諸多問題。一是教師認為家長走極端,不聞不問不配合,不看過程,只要結果,導致孩子“鉆空子”,課后不完成作業(yè),課堂上干擾教學;二是家長過度敏感, 事先不溝通,動輒找上門來理論,甚至向上級部門投訴維權,導致教師在教育孩子時瞻前顧后,難以起到引導和糾偏的作用。
綜合來看,學生的教育問題并不是單個角色的義務問題。每個人在社會中都扮演著多重的角色,都是其他的角色的互補。家校矛盾的表現(xiàn)是教師和家長的互相不理解,互相指責對方在對孩子教育義務上的失責。然而從教育角度來看,二者皆為學生的互補角色,同樣承擔著教育的義務。家長認為教師角色義務履行不足,導致家長角色義務超重;同樣地,教師也會認為家長角色義務履行不足,導致教師角色義務超重。因此,為有效解決家校矛盾,家長與教師需要首先意識到二者角色對于學生的教育義務,并且在此基礎上達成共識,探索協(xié)同教育的渠道。
鄭也夫先生在《吾國教育病理》中講過一個故事:在一次醫(yī)療講座上,一位聽眾問醫(yī)生:我們有病了,要不要、能不能過問和研究這個疾?。磕俏会t(yī)生脫口而出:絕對必要,并且是可行的,大夫要懂得許多疾病以及同一疾病的許多類別。您很難具備那么多知識,但是您只要搞清楚自己身上的這種疾病,所以這是可能的、可行的。鄭先生總結:最壞的方式是,沒病的時候不考慮保健,有病的時候以為把自己交給醫(yī)院就萬事大吉了。
學生的教育也正如此。對我國家長來說,焦慮的源頭是孩子。大部分家長對孩子成長的期待及焦慮,會轉(zhuǎn)移到對老師的高標準、嚴要求上。然而,面對我國數(shù)量龐大的適齡學童,學校教育不可能做到完全“因材施教”,只能盡可能滿足通識教育。要想孩子脫穎而出、與眾不同,家長的啟蒙與培養(yǎng)是必不可少的。因為家長是所有人中最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匠心獨運的那一個。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每個家庭只有靠父母才能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成長方式。
家長應平和心態(tài),承擔起家庭教育的角色,對教師角色的期望適當降低,以此讓家校合作更進一步。家長沒有必要和老師一爭高下、分出對錯。教師和家長同時承擔著對學生的教育義務,但二者在實際教育過程中,不存在角色沖突的對立關系。
首先,從目的角度看,兩種角色都是為了學生的教育,對學生都有著相同的期望;其次,在教育內(nèi)容上,教師的教學內(nèi)容更側重于通識教育,傾向于對外在知識的傳授。家庭教育內(nèi)容則是以孩子的性格、其他能力為主,更側重內(nèi)在品質(zhì);最后,二者教育方式也不同,學校教育主要是教師在課堂對課本知識的灌輸。家庭教育則更傾向于生活情境中對孩子的啟迪,以及家長行為和品性對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
在此基礎上,家長應明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分工,明晰兩種教育的邊界。同時,要履行好自身作為家長這一角色的教育義務。關于學校教育,家長應該信任教師的教學能力,不應對學校教育提出過分的要求。家長只要運用同理心,換位思考,就能相互理解。
除此之外,家長和學校還須多溝通。具體而言,家長對孩子在學校的教育,要設置一個底線,比如涉及孩子心理安全、生理安全的事件,家長決不能讓步,但在底線以外的事件,需要多包容、理解。同時,一學期內(nèi),家長至少要主動跟各科老師有一到兩次的面對面交流,不應等到孩子出現(xiàn)問題才交流,要防患于未然。
從教師角色角度看,解決家校矛盾應積極提高與家長的溝通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優(yōu)化管理手段。
首先,教師作為家校關系中最為重要的一個角色,既是導火線,又是潤滑劑。面對眾多脾氣各異的未成年孩子和各種背景的家長,教師要把握好一種動態(tài)平衡,需要提高個人溝通能力。為此,教育主管機構和學校在加強老師專業(yè)知識培訓時,還應同步強化其在管理、溝通、心理學知識方面的專業(yè)培訓,以增強教師處理與學生及其家長之間關系的能力。
其次,為了適應時代發(fā)展下學生需求的提高,教師應提升教學能力和優(yōu)化管理手段,進行自我改革?!肮I(yè)1.0”時代的主題是“標準化生產(chǎn)”。如今,“工業(yè)4.0”的人工智能時代,強調(diào)的是“私人訂制”?!安灰?guī)則人才”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才是社會的驅(qū)動力。因此,最重要的是教師的育人觀念需要隨著“新時代”發(fā)展,做出改變。運用個體適用原則,才能從“根”上解決家校矛盾。
對教育工作者來說,在保持大眾教育的底線基礎上,應創(chuàng)新性地采取“個體適用原則”,才能更科學地開展對學生的啟蒙。畢竟所謂的“差生”,可能只是“差異”。用差異化的教育方式去對待差異化的學生,才是教育的正解。保持這種心態(tài),老師在看待學生時,會多一份欣賞,欣賞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存在的差異;在和家長溝通時,會少一份“尖銳”,不再橫加批判孩子的“缺點”與指責家長的失責。畢竟,當引導方法得當時,缺點也能轉(zhuǎn)化成優(yōu)點。
家校矛盾的源頭在學生。如今,不少孩子被家長過分保護,缺乏處理小矛盾、承受小委屈的能力,以至于在學校遇到“芝麻大”的事情,回家便向家長哭訴。于是,敏感型家長動輒上門理論、甚至向上級部門投訴維權。如此一來,家校關系自然會變得緊張。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可能永遠是一片坦途,總會遭遇挫折和失意。家長和學校應當注重對孩子抗逆能力的培育,增強他們對逆境的承受能力和處理能力,溺愛和過度保護難以讓他們成長。對家長來說,一定要教會孩子辨別老師的合理要求與區(qū)別對待,這樣可以避免許多不必要的家校矛盾;作為教師,也要保證在情感上對學生的一視同仁,引導學生正確面對各種難題。
學生的教育培養(yǎng)問題不是學校或家長單方面的問題,二者應該明確各自角色的教育義務。在此基礎上,應構建相互信任、協(xié)同育人的機制,以此促進對學生的全方位教育。在這個過程中,雙方都應做到換位思考和相互理解,及時溝通和反饋,便能避免很多家校矛盾的產(chǎn)生和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