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康立 廣東省東莞市南城陽光第三小學
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與發(fā)展要求小學階段的學生提高自身素質,并且將原本的400m體能測試改為50米×8往返跑項目。傳統(tǒng)的400m跑主要鍛煉學生的耐力,50米×8往返跑不僅鍛煉學生的耐力,還提高學生的靈敏性。但是50米×8往返跑重復性高,學生在訓練時會產生厭煩的情緒,而且因為動作不規(guī)范受傷,都嚴重降低了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因此要對50米×8往返跑的基礎動作進行闡述,并且提出趣味性更強的訓練方式。
50米×8往返跑項目是小學階段耐力測試的重要內容,科學的訓練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心肺功能,強健體魄,在訓練的過程中學生學會正確的呼吸方式,在訓練中收獲快樂與自信,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50米×8往返跑訓練過程中需要學生擁有爆發(fā)力,靈活的轉向能力以及充足的耐力,有效的訓練方式可以提高學生身體的靈敏程度,循序漸進的提高學生耐力,學生在訓練中不斷突破自我,收獲更多自信。但是在訓練中學生無法有效的掌握動作要領,導致運動中受傷或者訓練沒有達到預期的標準,降低了學生訓練的積極性。
影響50米×8往返跑的重要因素主要有學生自身的身體素質,學生身體的靈活性以及跑步過程中學生的節(jié)奏感。所以在練習時要提高學生的耐力,在學生身體素質得到提高的前提下進行節(jié)奏感和靈敏度的訓練,在教學設計時結合學生的身體情況科學的制定練習計劃,引導學生完成50米×8往返跑的教學目標,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50米×8往返跑中爆發(fā)力的訓練尤為重要,在練習時要求學生從低速開始練習,并且逐漸加大速度,一直到自己的最高速度為止,逐漸提高學生的爆發(fā)力。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爆發(fā)力的發(fā)力技巧,可以進行原地縱跳、立定跳遠等訓練幫助學生了解發(fā)力技巧。
間歇訓練主要鍛煉學生控制休息的時間,幫助學生科學的提高自身體魄,增強學生的抗乳酸能力。通過休息時間的控制可以增強體能儲備,掌握身體節(jié)奏,對此可以使用跳繩訓練、卷腹訓練等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無氧耐力,學生在完成一組練習后,控制休息時間,每個動作間隔的時間,這種訓練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掌握運動節(jié)奏與規(guī)律。
50米×8往返跑的測試是一個倒U形的路線,方向、速度的變化是測試的重點,速度變化需要神經肌肉快速的做出反應,在折返點位置轉變移動的方向與移動速度,所以肌肉的反應程度對測試的最終結果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師訓練學生多方向移動能力時,利用T形跑、L形跑的方式幫助學生抓住方向變換時的肌肉變換規(guī)律,引導學生更好的鍛煉。
青少年的下肢關節(jié)主要有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以及髖關節(jié)。在日常運動中,通過組織學生強化下肢力量訓練,既可以幫助其循序漸進的提升運動成績,還可以幫助其增長上肢肌肉力量。在50米×8往返跑測試中,將下肢肌肉作為主動發(fā)力肌群來進行鍛煉,通過不斷提升下肢力量,能夠為其運動成績的提升提供有力支持。對于下肢的動作模式來講,主要有以髖關節(jié)主導的下肢拉動作。如左右跳躍,或者是弓步蹲等方面的聯(lián)系;以膝關節(jié)為主導的下肢腿動作。如臀肌橋等。通過強化這些方面的練習,可以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提升下肢肌肉力量,使其動作模式可以得到進一步完善,促進動力鏈傳遞效率的顯著提升,為學生之后的運動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
50米×8往返跑訓練時要增強訓練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50米×8往返跑的訓練興趣。小學階段的學生性格活潑,喜歡在游戲中學習更多知識,以游戲的方式訓練一定程度上學生能消除對訓練恐懼的情緒,并且積極的參與到游戲中,做游戲的過程中完成訓練任務。例如,教師根據(jù)學生的體能基礎、身體靈敏度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每個小組4人,盡量保持每個小組的能力平均,在操場內的4個方向隱藏兩個圖片,每個小組需要找齊8個圖片,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每個圖片之間的距離為50m-100m之間,第一個小組成員選擇一個方向尋找圖片,找到圖片后第二位小組成員出發(fā),學生在尋找圖片的過程中鍛煉了身體素質,而且消除了學生對50米×8往返跑訓練的恐懼感,而且學生更加了解操場,激發(fā)了學生的訓練興趣。
在50米×8往返跑的訓練中可以使用情景教學方式,教師創(chuàng)建一個情景,讓學生以情景為背景在情景內進行動態(tài)性的訓練,鍛煉學生的身體敏感度,學生對方向對平衡感的把握,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例如,教師可以設置野外生存的場景,利用木板、磚頭等材料搭建簡易的“橋梁”讓學生使用橋梁“過河”,學生在過河時會鍛煉自身的方向感和平衡感,教師使用棉線纏繞在柱子上,作為野外的藤蔓,學生要改變自身的狀態(tài)通過“藤蔓”。通過情景教學的方式鍛煉學生身體的靈敏度以及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學生更愿意主動的參與到體育活動中,積極參與訓練,從而提高50米×8往返跑測試的質量。
提高50米×8往返跑訓練的趣味性可以適當?shù)脑黾痈傎惙諊w育訓練要充分的利用學生的競技心,在競技的氛圍下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教師將學生分為不同小組,利用操場地形進行50米×8往返跑的測試,每個小組分為4人,每人跑100m,率先完成跑步的小組獲勝。在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提高時教師適當?shù)脑黾痈偧茧y度,每組兩位成員,每個成員完成50m×4的往返跑任務,用時最短的小組獲勝。教師也可以通過100m往返跑競賽的方式激發(fā)學生斗志取得成績的學生教師給予一定程度的物質獎勵。通過不斷競賽的方式教師也要制定科學的評價方式,了解一段時間訓練后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運動技巧是否提升,全面科學的評價學生,確保測試的科學性。
50米×8往返跑是水平三學生的體側內容,這一時期的學生大多都處于心肺功能還未完全發(fā)育成熟的狀態(tài),所以,不可以用極限強度的方法來訓練。同時,青少年的骨骼也相對柔軟,容易出現(xiàn)彎曲,硬度也較低,大重量的抗阻訓練也不建議開展。因此,為了保障訓練的科學和類型,在進行具體練習手段方法設計過程中,要盡可能利用自身重量來開展體育鍛煉。同時結合實際,對鍛煉、間歇時間作出合理控制。隨著訓練水平的不斷提升,可以慢慢的縮短間歇時間,以此來促進青少年無氧耐力水平的進一步提升,給其糖酵解功能系統(tǒng)的進一步發(fā)展帶來一定的促進作用。
通過有機融合不同學科,不僅有助于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fā),也能夠優(yōu)化授課內容與教學環(huán)節(jié),能夠為學生綜合素質發(fā)展帶來積極影響。比如:在50米×8往返跑訓練中,可以將訓練過程、音樂兩個學科融合在一起。這兩個學科看似毫無關聯(lián),但通過將“五線譜”巧妙融入“往返跑”當中,既有助于增強教學趣味性,吸引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也能夠獲得別樣的效果。因此,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50米×8往返跑教學,引導更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其中,體育教師應突破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諸多束縛,遵循教育規(guī)律,積極嘗試更新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除了要對本學科特點、學生身心發(fā)展需求作出充分考慮,還要堅持做到大膽創(chuàng)新、合理借鑒,做到與其他學科長處的巧妙融合,以此來構建出更新穎、適合的教學方式,為高效體育課堂的構建提供有力支持,為提升50米×8往返跑教學有效性奠定良好基礎。
作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動態(tài)課堂,體育課堂教學過程中極易出現(xiàn)矛盾,且因為存在的不可控因素較多,所以,不論課前再怎樣精心設計,也難以做到對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jié)作出準確預知,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意外。如學生“頂嘴”或是“插嘴”,被一些場外因素干擾,或者是教師在動作示范時出現(xiàn)失誤等等。作為體育課堂的主導者,體育教師若在實際授課中遇到一些意外情況,不能讓自己一直局限在課前設計的教學方案當中,要結合當下實際情況,以及課堂教學目標來作出快速且靈活的應對,找到適合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法。且很多時候,若可以對這些意外因素作出巧妙引用,也可能會取得意外的教學效果。
在50米×8往返跑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增強練習效果,教師可以結合具體情況,開展分層教學,基于對不同學生身體素質的綜合分析來將其合理劃分成幾個小組。一方面,可以從學生體能、技能水平入手來進行練習小組的劃分,以此來營造良好的競爭學習氛圍,促使更多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聯(lián)系當中。也可以對學生實施異質分組,開展小組讓距跑、追逐跑等練習,以此來從整體上增強練習效果。但一定要注意,這一練習層次的劃分是動態(tài)的,每位學生都具有一個基礎層次,可以上升或是下降,以此來確保每個學生都可以嘗試不同層次,獲得多個成功,并在體驗成功中輕松落實各階段教學目標。
綜上所述,50米×8往返跑是體育教學的重點項目,能夠提高學生身體的綜合素養(yǎng),但在教學中存在技術動作難以掌握,訓練重復枯燥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訓練質量,導致學生對體育運動失去興趣。所以教師在訓練時使用簡單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掌握50米×8往返跑的動作技術,在教學中引入游戲教學、情景教學以及競賽的方式調動學生的訓練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