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藝蕓,李金香,趙艷玲*
(1.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2.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湖南 長沙 410007)
帕金森病(PD)又稱“震顫麻痹”,是一種中樞神經系統(tǒng)變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包括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肌張力增高等運動癥狀和睡眠障礙、情志異常等非運動癥狀。在我國,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帕金森病患者人數將持續(xù)增長[1]。帕金森病作為高患病率、高病殘率、慢性病程及漸進性發(fā)展的一類疾病,不僅嚴重威脅老年人群健康,影響患者生活質量,也會給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經濟負擔。隨著PD病程的迅速發(fā)展,患者臨床癥狀逐漸加重,至疾病后期,患者常出現運動并發(fā)癥,如“開-關”現象、異動癥等[2]?,F代醫(yī)學在治療PD方面,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癥狀,延緩疾病的快速進展[3],其中藥物治療作為主要手段,但長期服用藥物可能出現不良反應,且隨著病程進展,治療效果可能逐步降低[4]。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證實[5-6],中醫(yī)針灸綜合治療能同時改善PD患者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延緩疾病進程,降低藥物引起的并發(fā)癥,且針灸擅長身心整體調理,在其治療過程中具有一定優(yōu)勢。
趙艷玲老師為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在針灸治病機理和臨床方面頗有建樹。趙艷玲老師針對PD患者運動癥狀及非運動癥狀采用傳統(tǒng)針刺、康復結合情志療法,效果顯著。現舉趙老師治療帕金森病驗案一則,總結其臨證經驗,報道如下。
患者韋某,女,70歲,退休工人,2018年5月21日初診于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針灸推拿康復科門診。主訴:四肢靜止性震顫運動遲緩4年余。病史:患者于2014年無明顯誘因出現四肢靜止性顫動,漸進性發(fā)展,逐漸出現肢體拘急,運動遲緩,以左側肢體為甚,于當地醫(yī)院完善相關檢查后,明確診斷為“帕金森病”,規(guī)律服用藥物“多巴絲肼片劑”,每次0.125 g,2次/d。病情未見明顯好轉,且近4年逐漸出現軀干前屈、不能伸直,雙上肢上抬困難,雙小腿后側肌肉及足背疼痛,特求診于本院針灸推拿康復科(住院號:00487726)??滔拢夯颊唠p側肢體不自主震顫,以左側為甚,靜止時明顯,緊張時加劇,入睡后消失,解紐扣、系鞋帶等動作緩慢,步態(tài)慌張并欠穩(wěn),嘴唇和下頜部顫動,左側肩臂上舉受限明顯(圖1),雙小腿后側及足背疼痛,語速緩慢,情緒焦慮抑郁,納可,寐欠安,二便調。舌淡胖,有裂紋,苔薄黃,脈細無力。查體可見:T:36.7 ℃,P:66次/min,R:19次/min,Bp:111/65 mmHg,神清,體瘦,面部表情呆板,嘴唇和下頜部顫動,語速緩慢,軀干前傾前屈體位,起步緩慢,步態(tài)慌張,左手呈“搓丸樣”動作,肘關節(jié)屈曲,四肢肌力正常,肌張力增高。中醫(yī)診斷:顫證;辨證:腎精虧損、肝風內動型。西醫(yī)診斷:帕金森病。
圖1 患者左側肩臂上舉受限
治則:滋腎養(yǎng)肝,熄風止顫,通絡調神。操作:①針刺:穴位處常規(guī)消毒,采用0.25 mm×40 mm規(guī)格一次性無菌針灸針。仰臥位取穴:百會、印堂、太陽(雙)、地倉(雙)、曲池(雙)、內關(雙)、合谷(雙)、氣海、關元、足三里(雙)、三陰交(雙)、太沖(雙);俯臥位取穴:百會、風池(雙)、大椎、肩井(雙)、曲池(雙)、合谷(雙)、膈俞(雙)、肝俞(雙)、腎俞(雙)、秩邊(雙)、委中(雙)、太溪(雙)。百會、印堂、太陽(雙)穴針尖與皮膚呈45°角斜刺0.5寸;風池(雙)穴針尖朝鼻尖方向針刺進針1寸,直刺進針1寸;秩邊穴垂直進針2寸,采用平補平瀉捻轉提插手法,直至針刺得氣后傳導至足底;余項穴位常規(guī)針刺操作,以局部酸、麻、脹為度,仰臥位針刺頭面、腹部及四肢部前側腧穴,俯臥位針刺后頭項部、背腰部及四肢后側腧穴,交替進行,四肢部穴位留針約10 min,頭面、腹背部穴位留針30 min。以上針刺操作,每周治療6次。②康復訓練:指導鍛煉核心肌群(腹直肌、腹橫肌、腹外斜肌、豎脊肌),調節(jié)身體穩(wěn)定性;平衡訓練控制踝關節(jié)運動,改善步態(tài)姿勢;關節(jié)松動訓練(膝關節(jié)、踝關節(jié)、跖趾關節(jié))松解關節(jié)粘連,緩解疼痛;肌肉牽拉(胸大肌、胸小肌、背闊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降低肌張力,緩解肌肉攣縮;指導患者進行“靠墻直立”“手爬墻”“晾衣服”等姿勢訓練,增大關節(jié)活動度。③情志療法:結合患者家庭、生活、教育,在治療過程中與患者及家屬進行細心、耐心的溝通交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心理疏導,使其對生活、疾病治療保持積極向上、健康的心態(tài),并應用恰當貼切的語言,結合患者的檢查結果,給患者講解其病情、疾病知識,講述針灸治療PD成功的案例,增加患者對治療疾病的信心及積極性?;颊咦≡?7天,于2018年6月28日癥狀好轉出院。
圖2 患者左側肩臂上 舉受限改善
圖3 患者肩臂上舉受 限進一步緩解
二診(2018年10月9日):患者精神較前好轉,自覺焦慮抑郁情緒較前緩解,嘴唇和下頜部顫動稍能控制,左側肩臂上舉角度較前稍增大(圖2),雙小腿后側及腳背疼痛稍緩解,但仍有肢體運動癥狀。繼續(xù)給予以上治療方案。住院43天,于2018年11月23日癥狀好轉出院。
三診(2019年5月22日):患者精神可,無焦慮抑郁情緒,嘴唇和下頜部稍顫動,雙側肢體不自主震顫癥狀較前明顯緩解,緩慢步行時,步態(tài)較穩(wěn),左側肩臂上舉角度較前明顯增大(圖3),雙小腿后側及腳背疼痛感緩解。繼續(xù)給予中醫(yī)綜合治療,囑患者保持積極、健康心態(tài),堅持肢體功能訓練?;颊咦≡?3天,于2019年7月5日癥狀好轉出院。
帕金森病屬中醫(yī)“顫證”范疇,最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峨s病證治準繩》有言:“顫,搖也;振,動也。筋脈約束不住而莫能任持,風之象也……此病壯年鮮有,中年以后乃有之,老年尤多。”本例患者為老年女性,平素體弱,肝血不能充盈經脈,病久憂思過度,致使肝腎兩虧、氣血兩虛,治以滋腎養(yǎng)肝、熄風止顫、通絡調神。趙艷玲老師采用中醫(yī)綜合康復方案治療此患者,措施包括針刺、康復訓練及情志療法。
針刺選穴以辨證論治為總則,百會、印堂為督脈之穴,督脈為陽脈之海,起于胞中,上行入腦,腦為元神之府,又為髓海,故取督脈之穴調理一身陽氣,使得氣血上榮以濡養(yǎng)腦髓;大椎屬督脈,刺之通督調神、健腦益髓,正如《難經·二十八難》所言:“督脈者,起于下極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奔缇幎嚓柦浗粫?,刺之調和氣血,維系陰陽;《太平圣惠方》曰:“太陽穴理風……”《普濟方》言:“曲池……主手不得舉,瘛瘲癲疾”,加之風池為治風要穴,合刺之以祛風止顫;心主神,內關為心包經絡穴,刺之可調理心氣,寧心安神;合谷為手陽明經合穴,太沖為足厥陰肝經原穴,兩穴合之“開四關”,可平衡陰陽、熄風止痙;地倉屬足陽明胃經,刺之促進面部氣血運行;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配合肝俞、腎俞可補益肝腎;氣海、關元、足三里、膈俞刺之以益氣養(yǎng)血通絡;秩邊、委中運針可達到“氣至病所”,可疏通下肢經絡;太溪為腎經之輸、原穴,刺之滋補肝腎?!鹅`樞·根結》言:“用針之要,在于只調陰與陽?!标庩柶胶馄茐目蓪е录膊〉陌l(fā)生,《素問》曰:“背為陽,腹為陰”,因此,在疾病治療上,應注重陰陽調節(jié),采取隔日腹背面交替治療。針刺治療結束后,針對帕金森病肌張力增高及病久肌肉僵硬引起的軀體姿態(tài)異常及肢體功能下降等,可配合康復訓練,增強患者自身平衡及協調能力,調節(jié)肌肉適應性,增強身體穩(wěn)定性,改善患者步態(tài)及軀體運動等功能,提高生活能力,控制病情的進一步發(fā)展。
情志療法,即以一種或幾種情志化解或者抑制其他情志,以治療情志障礙及其所致軀體疾病的方法,旨在調整不良情緒,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tài)。在情志療法理論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可延伸出情志疏導法、情志導引法、情志陶冶法等,在臨床上得到了更廣泛的運用。隨著現代“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發(fā)展,心理因素在疾病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在疾病治療過程中,不良情緒不僅會加重身體對疾病的痛苦體驗,且影響疾病的預后,因此,趙艷玲老師將中醫(yī)情志療法貫穿于整個疾病的治療過程中,在專業(yè)醫(yī)學的基礎上,利用情志療法,緩解患者因帕金森病所致的焦慮情緒,疏導患者心理,促進疾病向康復方向發(fā)展,最終提高針灸療效。
隨著現代社會的迅速發(fā)展,人們生活壓力不斷增大,致使帕金森病患病率與日俱增,西醫(yī)在此病治療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且目前暫無預防和阻止疾病發(fā)生、發(fā)展的有效方法。趙艷玲老師治療此病注重“神情并治”,將中醫(yī)與現代醫(yī)學相結合,采用針刺結合現代康復訓練控制運動癥狀,針刺與情志療法共用,以補益肝腎、調暢情志、優(yōu)勢互補,取得了良好的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