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羅趙洋 張凱 王秀秀 陳圓 王和旭
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人有機會進入大學學習,提倡素質教育,每個學生都具有巨大的發(fā)展?jié)撃埽覀儜撓嘈琶總€學生都是有培養(yǎng)前途的,是可以獲得成功的,要加強對學生的幫助和引導。
在培華學院當中自卑學生占比較高,這對培華學院教育的發(fā)展無疑是個很大的障礙[1]。
本文隨機抽取西安培華學院500名本科新生,采用一對一交流的方式了解他們在進入大學以來的心理變化,并且利用心理學科學分析其行為和語言,掌握受調查者未表達的內心活動。
在與受調查的500名西安培華學院本科新生交談過程中,發(fā)現很多學生不愿意在親戚朋友面前說起自己的大學,他們覺得這樣會被人瞧不起,西安培華學院有一次舉辦社團活動讓學生們回高中母校宣傳自己的學校,但是所有人都保持了沉默。
因為民辦本科處于一個很尷尬的層次,論知識儲備方面,因為學生的基礎不如公辦本科學生,所以導致學生學習能力普遍不如公辦本科的學生;論實際操作方面,又不如高職,并且由于其相對高昂的學費,導致社會對民辦本科的認可度并不高,有些人甚至認為上民辦本科不如去上高職學一門技術。
我們曾經也做過這樣一個小測試:進入附近某公辦二本的新生群里,在驗證信息上填寫自己是另外一個公辦二本的學生去加100人,最后通過驗證并且可以聊得很好的有51人;如實填寫自己的信息去加100人,最后通過驗證的僅為11人,并且其中聊得很好的僅為4人。
我們可以看出,學校階層化歧視還是存在的,認為民辦本科的學生都是不愛學習的富二代,這是一個極其錯誤的觀點,任何事情都有著比例問題,可能民辦本科當中努力學習的學生只有20%,但是如果因為這樣就以偏概全地否定20%學生的努力,這是一種對他人的歧視,每個人的天資、學習環(huán)境和學習資源不同包括今后的目標都不同,難免在學習上存在差異,我們衡量一個人的標準應該全面,絕對不可以單一的從學習來看。
在受調查的500名新生中,有310人表示自己已經進入了這樣的學校,做再多努力也是白費,倒不如好好玩四年,最后混一個畢業(yè)證就好。
談及原因時,學生們更多表現出來的仍然是自卑與傷感,因為自己從小就是不被人瞧得起的角色,在學習上從來沒有突出的成績。有一位李同學表示,在高考成績出來的時候,父母更多地表現是嫌棄,因為周圍很多父母朋友的孩子考上的起碼都是公辦二本,父親在與朋友交談的過程中總是在說我孩子考的不好就上了個民辦,父親每說一句這樣的話,自己內心便痛一點。
在這310人中這樣的類似經歷不是李同學一個,他們大多數從小自卑的經歷主要都是由于學習造成的,父母對自己的不信任和老師對他們的輕視,使其內心受到傷害,成績越來越差,有些學生考試較以往有進步,父母的反應不是夸獎而是懷疑是否作弊,久而久之學生往往產生了一種努力不努力結果都是一樣的消極態(tài)度,在馬斯洛需求定理中榮譽是處于一個很高的地位,但是這些學生往往得不到這樣高層次的肯定。
通過對500名新生的訪談,我們發(fā)現,很多學生的家庭收入并不高,但在這些學生中不乏穿著AJ、背LV的學生。據了解,這些學生經常會拼命地節(jié)省自己的生活費,或者為了在朋友面前有面子,想得到別人羨慕的目光,而向父母謊報學費,為了得到別人的羨慕,從心理學上來說,這是一種變相的自卑感,這和許多學生在玩游戲時沒有得到滿足,在學習上和身份認同上無法得到滿足,就把目光轉向物質生活,當然,這種情況并不局限于培華學院,其他學校也有。
現在民辦高校中也有實力雄厚的,如西京學院、吉林外國語大學、北京城市學院、河北傳媒學院、黑龍江東方學院等,它們都已獲得碩士學位,師資力量不言而喻,通過媒體的正面宣傳,讓更多民眾了解民辦高校的高速發(fā)展,改變人們對民辦高校一知半解的局面[2]。由于民辦高校本科基本屬于應用型本科,因此,它的主要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與某些研究型大學的各科課程有很大的差異;如果能在民辦本科和獨立學院的同一專業(yè)進行全國聯(lián)考,作為期末考試,使用統(tǒng)一的教材,并以學生成績作為考核排名的一個因素,就能有效地提高民辦本科的教學質量,改善社會用人單位對民辦高校的評價[3]。
然而,目前中國民辦本科院校和獨立學院的現狀呈兩極分化態(tài)勢,個別教育質量較差的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一方面苦于沒有良好的生源,另一方面苦于缺乏嚴謹的管理,學生出現上課不去,作業(yè)不寫,考試的時候靠從個別老師手里買期末答案獲得較高成績的情況,但是畢業(yè)后在工作單位出現問啥啥不會,干活效率低的局面,導致企業(yè)以偏概全認為民辦高校和獨立學院學生都是如此,在人才招聘時表明例如只招收公辦二本及以上學生,民辦院校和獨立院校的學生就業(yè)形式變得更加嚴峻。倘若為民辦院校和獨立學院相同專業(yè)設立統(tǒng)一的培養(yǎng)標準以及全國統(tǒng)一考試,教學質量偏弱的學校會得到極大改善[4]。
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高不代表這就不是可塑之才,在當今新課改素質教育觀下,民辦高校應開設心理輔導課程,提倡有教無類,尊重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學習也不僅僅局限于書本知識。
只要在某一個領域實現自己的價值,就是優(yōu)秀的,比如人們只會看見領域內較優(yōu)秀的人才,但將軍不一定他的文采就好,科學家不一定他的體育就好,然而我們卻都記住了他們,因為他們雖然不是全能的,卻是某項技能最突出的,如果大家可以發(fā)現自己身上的閃光點,可以去做自己不擅長的事情,那么我們離成功就會更進一步。通過心理輔導發(fā)現每個學生的潛能,鼓勵學生在優(yōu)勢科目或者才藝等方面努力學習,提高學生對生活的熱情,學生在一些方面得到大家的認可,自信心便得到了有效增強,文化課在自信心提升的情況下也會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5]。
大學生中存在攀比的根本原因是希望得到他人認可,對于攀比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借力打力,不再以物質為攀比對象,通過利用馬太效應,在班級中樹立學習榜樣以及幫扶小組。輔導員應充分了解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及時與他們溝通交流,一個人只有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才能夠走到最終的目的地。然而,如果高校學生無法形成有益的思維,隨著時間的推移學生將會形成一種金錢至上的不良觀念。因此,在民辦高校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摒棄不良思想,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應是高校育人育才的基礎性課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充滿自信和業(yè)務素質精良的合格人才,不斷推動民辦高校的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