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從明 劉宇
近年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多校區(qū)運作的過程中面臨著多重壓力和挑戰(zhàn)。筆者以所在學?!K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總結當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新建校區(qū)實施的壓力并提出了相關的改進建議,探索在“全員育人”理念下,借助“全員性”的參與推進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路徑,以期能探索出有效的工作策略,提升心理工作的實效性。
“全員育人”需體現(xiàn)高職院校內部層面上的“全員性”,對高職院校的教育而言,包含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文化育人、服務育人、思想育人等多個方面的工作。若想順利開展以上工作,不只是教師的任務,也包括學生、學校各管理部門及教職員工的共同責任。高校作為學生的直接培養(yǎng)者,是整個育人工作的實施者。盡管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已經成年,但仍然需要全員參與,進行監(jiān)督和正確引導,同時構建良好的服務育人體系。
相對于主校區(qū)來說,高校新建校區(qū)的選址一般都位于城市遠郊,周圍環(huán)境相對單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主選擇。學生接觸其他學校和社會機會較少,不能滿足其心理需求,短時間內學生會覺得孤獨,缺乏歸屬感。
筆者所在學校的新建校區(qū)臨近海濱,周圍缺乏配套的生活服務設施,客觀上使得學生大部分時間只能待在學校內[1]。雖然學校已經盡可能考慮到學生的現(xiàn)實需求,在校內的基礎設施投入上盡量保證多樣化的功能,比如圖書館、健身房、多功能演播廳、各類競技類體育設施等,但在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仍然能聽到學生的反饋,比如:我想在大學期間通過兼職緩解家庭的經濟壓力,但是新校區(qū)很難找到兼職崗位;周末想散散心也沒地方可去,只能待在宿舍打游戲。由此可以看出,現(xiàn)實的限制增加了學生產生心理問題的可能性。
而工作者因為多個校區(qū)之間的往來,力量被削弱,難以全面兼顧,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受到影響。最令教育者焦慮的是,在遇到需要危機干預的事件時,因為空間距離和師資的缺乏,其準確性和時效性均受到限制。
部分高職學生存在自制力薄弱、目標不清晰、學習動力不足等現(xiàn)象,表現(xiàn)出缺乏自我保健的主動性和主動自我覺察的意識。有些同學思維單一,看待問題相對偏執(zhí),缺乏靈活變通的能力,遇到事情后缺乏正確的應對方式,簡單直接的言語或行動上攻擊導致一些沖突事件[2]。尤其在新建校區(qū),學生的活動空間受到客觀上的限制,更容易因為細小刺激引發(fā)比較大的心理波動。在他們自身自助意識相對缺乏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教育有更多的事情需要考慮。同時,高職學生在助人方面也缺乏相應的心理知識和能力,從而使得學生間的互助作用受到限制。
校園文化通過潛移默化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發(fā)揮著重要作用,心理氛圍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有學校核心價值體系的宣傳和延續(xù),但新建校區(qū)的文化氛圍還處在建設中,初始階段還未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比如:在教學安排上,新建校區(qū)的教師一般情況都是有課到校、下課即走。因而與學生交流和溝通的機會就會相應減少[3]。當學生出現(xiàn)學業(yè)或心理問題時,難以在第一時間得到有效的疏通。學生的心理支持因為條件限制有所缺乏。且實際工作過程中發(fā)現(xiàn),學生在面臨人際交往障礙、情緒管理困惑等問題時,因為難以得到及時有效疏導以致存在心理隱患,客觀上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負擔。
不僅新建校區(qū)校園文化建設需要一定時間,其心理健康教育氛圍的建設也需要一個過程。通過近幾年新建校區(qū)的運作,筆者從具體操作層面總結了以下策略和方法。
新建校區(qū)一般集中安排大一新生入住。對于他們來說,心理健康教育有著特定的內容和任務[4]。一般來說,大一新生在心理上面臨的主要課題是盡快適應并從心理上接受新建校區(qū)的生活和學習;學會主動關注自身的情緒變化,并能以恰當?shù)姆绞竭M行應對;使其在缺少高年級同學“傳幫帶”的環(huán)境中,能及早通過主動行為建立起適當?shù)娜穗H交往,并愿意主動融入新的環(huán)境中。因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強化重點,有選擇、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采取學生可以接受的方式以保證效果。全員育人理念下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顯性活動,有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和選修課程,在課程內容上傾向于普及相關心理知識,同時培養(yǎng)學生自我關照的意識,教給他們心理自助的方法。其次,考慮到此階段學生的可能性心理需求,以主題活動、心理團體輔導的方式可以滿足不同的學生,比如“新生人際交往”“如何做好情緒管理”“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自我探索”等主題可以有效幫助他們更快適應新環(huán)境[5]。
幫助學生掌握互助的技巧、引導學生之間互幫互助,這是在新校區(qū)環(huán)境下相對高效的工作方式,可以彌補因心理學師資隊伍缺乏造成的被動局面。因此,培養(yǎng)學生之間的互助意識顯得尤為重要。心理教育者以主題講座、技能培訓的方式將熱心于助人的學生集中到一起,借助他們的力量可以在一些簡單的學生心理問題的教育上發(fā)揮作用。
新建校區(qū)的專業(yè)心理師咨詢課程設置客觀上比較缺乏,并且短時間內較難解決[6]。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是強化兼職心理工作教師的人員,以此充實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同時也營造了全員關注心理健康的氛圍。
首先要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同時參與的心理教育體系。家長對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影響學校心理工作的開展。尤其是在學生剛步入學校時,在諸多不適應中最先想到的就是和家庭的聯(lián)結。因此,讓家長主動關注孩子在學校的狀態(tài)和變化,并保持和學校的及時溝通,可以提升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通過家長會、走訪等方式可以幫助家長更多、更及時地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另外,通過聯(lián)系社區(qū)、社會公益組織等社會資源,組織學生參與到具體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培養(yǎng)責任感,對完善學生的人格也有很大的幫助。
其次要強化學校全員育人的理念,將對學生心理的關注滲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學和生活中,可以在整個校區(qū)形成相對包容的心理支持環(huán)境,化解學生的孤獨和被孤立感。需要提升包括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和相關管理人員等在內的人員的心理素質,能在日常生活中主動關注到學生的變化,并采取恰當?shù)姆绞竭M行應對和處理。
學校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發(fā)展到線上,利用網絡開展心理咨詢,拓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渠道,可以彌補因為時空限制帶來的缺憾。當下,線上咨詢、線上活動是一種非常符合學生生活方式的教育途徑。比如通過網上留言預約、線上郵箱、論壇等線上平臺向學生提供心理健康方面的專業(yè)知識,讓學生能獲得及時有效的心理咨詢,保證非緊急狀態(tài)下學生的心理需要,促進大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積極完善線上課程,以團體輔導、專題講座等形式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指導學生關注心理變化,并學會主動嘗試用合理的方式解決問題。
心理危機的預防和干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新建校區(qū)的心理工作更要強化這方面工作,及時發(fā)現(xiàn)并妥善降低學生心理危機發(fā)生的可能性,對已經發(fā)生的心理危機事件,能夠及時反應,把風險降到最低。首先,需要全方位了解和掌握學生的心理動態(tài)。考慮到距離、教工人員數(shù)量相對不足的情況,需要從學校層面建立健全心理危機預防和干預系統(tǒng),保證校級——院系級——班級——宿舍心理危機預警和干預機制的有效運行;其次,保證心理信息員、朋輩輔導員、心理委員、心理協(xié)會等學生正常開展相關工作,通過心理危機學生周(月)報、學生心理信息反饋等方式可以有效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問題;再次,做好對心理危機學生的跟蹤服務,尤其在新生報到、畢業(yè)生就業(yè)答辯、學生頂崗實習等特殊時期以及不同季節(jié)的心理危機預防與干預,和當?shù)鼐裥l(wèi)生機構做好對接,及時處理疑似心理疾病的轉介工作,這也是有效化解心理危機工作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