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面對輿論生態(tài)、媒體格局以及傳播方式的深刻變化,主流媒體更應肩負起輿論引導的重大社會職責。做好脫貧攻堅報道,為決戰(zhàn)脫貧攻堅營造輿論氛圍,是當前新聞輿論工作的一個重要議題。本文以保定日報社開展“四力”蹲點調研實踐為例,論述其以脫貧故事為“小切口”反映時代大主題所做出的積極探索,分析新聞工作者在蹲點調研過程中踐行“四力”的有益嘗試。
2019年7月,保定日報社啟動“‘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大型系列報道,22支采訪小分隊,深入脫貧攻堅一線,帶回“泥土”“露珠”,推出新聞稿件35篇、圖片專版8個,其中20篇新聞稿件被“學習強國”平臺推送。讀者紛紛反饋,這組報道“質量高、接地氣、文章活、有看頭”,對推動脫貧攻堅頗有裨益。
復盤這組報道,我們意識到,全媒體語境下,傳統(tǒng)媒體特別是主流媒體,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多要素集合、多手段并用,唯有如此,才能在傳播生態(tài)裂變中出新出彩,講好真實立體的脫貧故事。
“不斷掌握新知識、熟悉新領域、開拓新視野,增強本領能力,加強調查研究,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奔毤氼I悟“四力”,是辯證統(tǒng)一的有機整體,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在新時代的進一步傳承與發(fā)展,是新聞宣傳群眾路線在新時代的重要載體。
在自媒體時代,專業(yè)媒體人更要增強“四力”,站在時代“好望角”上,把握時代巨變,奏響時代強音。作為主流媒體,保定日報社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做“人民的記者”,確保關鍵時刻不失語,重大問題不缺位。
脫貧攻堅報道,在全國反貧困斗爭的宏大背景下開展,被賦予莊嚴的時代使命。講好脫貧故事,對新聞工作者的政治素養(yǎng)、專業(yè)技術等提出全方位要求。分析以往脫貧報道,內容主要集中在時政新聞、扶貧活動、領導決策、政策解讀上,深入調查不足,群眾基礎薄弱,呈現形式單一,報道厚度、高度、廣度不夠。歸根結底,是“四力”的缺失,是統(tǒng)籌與策劃的缺失。一個好的策劃,可以倒逼記者深入一線,提升“腳力、眼力、腦力、筆力”,發(fā)前人所未發(fā),發(fā)群眾所欲發(fā)。
此次脫貧攻堅報道,保定日報社堅持策劃先行,打破常規(guī)組建隊伍,集團化作戰(zhàn)、專業(yè)化生產,開展新聞隊伍大練兵。從策劃、采編到運營,將融媒體思維浸透各個環(huán)節(jié),變被動報道為主動策劃,變零打碎敲為整體推出,變淺嘗輒止為深入報道。
“采訪中不知如何發(fā)問”“發(fā)問找不到重點”,這是當前許多記者存在的問題。而記者發(fā)問的水平,就是腦力的直接反映。
為此,策劃之初,保定日報社便將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第一要務,將《習近平扶貧論述摘編》作為綱領,將踐行“四力”作為著力點。通過反復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新聞輿論工作、脫貧攻堅工作重要論述,集中學習國家、省、市級扶貧脫貧政策,提升記者把握大局大勢、分清主流支流的思辨能力,奠定思想根基。
常用的原材料有:石灰石、白堊、黏土、頁巖、鐵礦石等。因礦石成分的不確定性,導致水泥中礦物組成變動性大,使水泥與外加劑不相容。
▲ 保定日報社總編輯李會斌在順平縣就非遺助力脫貧采訪傳統(tǒng)布鞋工藝傳承人劉五代。
▲ 保定日報社全媒體采訪小分隊在高碑店市采訪鄉(xiāng)村振興工作。
▲ 保定日報社記者趙豐民、卞寧在淶水縣春雨紅薯種植有限公司種植基地采訪紅薯產業(yè)扶貧情況。
在全市脫貧攻堅一線開展新聞海采的基礎上,選取總書記一直牽掛的革命老區(qū)阜平縣、榮獲全國優(yōu)秀扶貧案例的淶源縣等重點區(qū)域、重點領域、重點人群,放在全國大扶貧格局下做縱向與橫向分析,通過及時、主動、有效地設置議題,掌握主導權、話語權,發(fā)揮主流媒體咨政啟民的重要作用,堅定干部群眾如期實現脫貧摘帽目標的信心。
隨著傳媒技術的不斷革新,記者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元、便捷,但任何先進的技術手段都不能取代到群眾中去,在基層、現場尋找新聞的源頭活水。
此次“四力”蹲點調研,兩代新聞人共同參與,總編、副總編、編委、主任率先垂范,老記者攜手年輕記者走進脫貧攻堅一線,在實踐中“傳幫帶”。這不僅是對脫貧攻堅報道的一次積極探索,更是一次成功的“四力”示范和傳承,是對新時代媒體人使命與擔當的深刻感悟。
腳深方能文不淺,眼到方能察秋毫。植根基層越深,腳跟站得越穩(wěn),報道越鮮活有力。為講好脫貧故事,在近3個月的時間里,記者們發(fā)揚“光著腳板跑新聞”的好傳統(tǒng),輾轉8個縣(市、區(qū)),走進30多個貧困村,感受翻天覆地的變化、激動人心的畫面、貧困群眾的熱望。
最貧困的村落大多分散在太行山深處,山高路陡,進村入戶頗為不易。每到一地,記者一蹲就是兩三天,與易地扶貧搬遷戶坐在門檻上聊天交朋友,和產業(yè)扶貧種植戶一起下地務農,聽駐村工作隊員講述駐村生活的苦與樂……隨著采訪的不斷深入,大家的腳底磨出了厚厚的繭子,皮膚曬得黝黑,而鮮活的人物故事和生動的直接引語也源源不斷地涌入眼中、腦中,為寫作積累了大量一手素材。
在順平縣青榆溝村,村支書高平君說:“以前給地里送糞,牲口都馱不上山,人們只能肩挑。天剛亮,挑一擔糞上山,到晌午還回不來?!币痪湓挼莱雎冯y行的過去,又反襯出如今新路改變當地村民命運的脫貧成效。記者直接引用了這句原汁原味的話,使文章讀起來更有泥土味,這是坐在辦公室絞盡腦汁都想不出的內容。
以往,許多記者因為抓不到題材、找不出新意而苦惱,埋怨被采訪對象“不能講”“不會講”“不擅講”……遇到這種情況,首先應該反問自己,在采訪過程中有沒有仔細觀察、認真傾聽。“涉淺水者見蝦,其頗深者察魚鱉,其尤甚者觀蛟龍。”記者要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既見人之所見,亦見人之所未見。
為了錘煉善于發(fā)現、善于辨別的眼睛,此次蹲點調研過程中,記者們變身“全媒型”人才,一手拿筆,一手拿相機,甚至動用航拍無人機,在廣闊基層、在人民群眾中,捕捉客觀真實的素材和獨一無二的細節(jié),把一條條“活魚”從“深水”里抓出來。
在淶源縣北牛欄村,記者發(fā)現這個省級深度貧困村早已不是想象中的窮山惡水之地。過去,這里人畜混居,夏天人們都得穿著秋褲,用襪口扎緊防跳蚤。如今,一戶戶白墻灰頂的農家錯落有致,鮮艷的格?;ㄩ_遍村里各個角落。這樣的視覺沖擊與對深度貧困村固有的印象形成強烈反差,記者決定用“一個你來了不會后悔的地方”作為文章標題,讓讀者感受到這場脫貧攻堅戰(zhàn)的偉大與艱辛。
在實踐中增強“眼力”,帶著思考去觀察,則任何一個不起眼的細節(jié)都可能成為文章的點睛之筆。同樣是在北牛欄村,駐村工作隊辦公室墻上的兩雙繡花鞋墊引起了記者的注意,細細盤問得知,繡花鞋墊是村民一針一線繡好送給駐村工作隊的禮物,寓意“繡花”精神,用“繡花”功夫做好扶貧工作。
在實踐中增強“眼力”,還要善于運用辯證思維,跳出本地看本地,透過現象看本質,提升報道厚度、高度、廣度。在阜平縣店房村,一名建檔立卡女工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艾F在出去一說,自己掙錢自己花,那感覺跟以前大不一樣了?!睆乃孕诺男θ葜校浾呖吹降牟粏螁问且幻彝ブ鲖D成長為一名女工的脫貧經歷,更是這背后個人自我價值的實現,由此在文中引出扶貧與扶智相結合的大扶貧格局,完成從素材到觀點的升華。
“有思想、有溫度、有品質的作品”是檢驗踐行“四力”成效的試金石。在大量采訪和頭腦風暴的基礎上,還要運用非凡的“筆力”把龐雜的素材和故事串成一篇篇沾泥土、帶露珠、冒熱氣的精品佳作,正所謂“胸中有千鈞,下筆如有神”。
與許多重大主題報道不同,此次脫貧攻堅報道文風清新,柔軟親切,有事實有升華,不落材料堆砌的窠臼。“過去的一年間,這片剛摘掉貧困帽子的土地很熱烈,干部們最忙。田家莊的黨支部書記王銀亮,掰著手指頭算,兩只手都不夠用。”“貧困戶隗和文蹲在綠瑩瑩的田壟上,雙手撥開枝蔓,三下兩下刨出一兜紅薯,看著‘大塊兒’,脫口喊道:‘長撒歡了?!薄斶@樣的字句在報端流淌,報道“活了”。
《“芽菜老漢”脫貧記》選取小切口反映易地扶貧搬遷大主題,通過說“芽菜老漢”的話,講“芽菜老漢”的事,展現淶源縣兩區(qū)同建的成功做法,不僅讓群眾“搬得出”,還“穩(wěn)得住、能致富”;《“紅薯圖”和“畫外音”》創(chuàng)新采用分鏡頭劇本寫法,富有生活氣息和現場感的畫面躍然紙上,讀來讓人眼前一亮;《杏黃村里杏正黃》通過寫楊生穩(wěn)、龍云嶺,將各項脫貧政策自然而然引出,娓娓道來,有如小時候聽姥姥講故事……一篇篇帶有保定本土特色的脫貧故事,帶著“時代的溫度”呈現給讀者,努力構建起主流媒體的脫貧報道話語權。每一篇報道皆是記者站在群眾視角,用群眾語言,對腳力所到之處、眼力發(fā)現之美、腦力思考之深的成果轉化。每一篇報道都歷經數次打磨、千錘百煉,在每天的編采會稿件點評、每周的精品佳作評選與分享學習中,記者的“筆力”日益精進。
全媒體時代,文字、圖片、視頻等媒介融合發(fā)展,練好“筆力”不僅需要妙筆生花,還要提升技術運用能力、融合傳播能力、數據解讀能力,練就“十八般武藝”,多要素集合、多手段并用,將黨和政府的聲音傳得更遠。保定日報社采取全媒體報道方式,文字、圖片、視頻組合報道,故事與觀點齊飛,大大增強報道的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與此同時,根據報紙、網站、客戶端、微信、微博、抖音等平臺的不同特質,將記者采集的素材進行個性化加工、針對性分發(fā),確保優(yōu)質內容以最優(yōu)形態(tài)“面世”。保定日報官方微信、保定晚報官方微信、今日頭條、掌握保定等新媒體矩陣合力推廣,報網端屏聯(lián)動報道,實現全方位、立體化傳播。
隨著5G時代的到來,新一輪的媒體競爭業(yè)已開始。媒體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媒體優(yōu)勢核心是人才優(yōu)勢。通過“‘四力’蹲點調研——講述脫貧攻堅的故事”大型系列報道的成功實踐,我們的記者在社會“大課堂”中經風雨、見世面,在實踐“大熔爐”里經磨礪、受錘煉,融媒體思維和實戰(zhàn)本領大大增強。之后我們陸續(xù)推出的“弘揚地域文化 講述保定故事”“弘揚歷史文化 講述長城故事”等策劃報道,團隊作戰(zhàn)成為常態(tài),獨立視頻成為標配,多元分發(fā)成為機制。
2020年2月29日,阜平縣、淶源縣退出貧困縣序列。以此為標志,保定市貧困縣全部“摘帽”,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一步。然而,脫貧故事還在講述,踐行“四力”之路仍在繼續(xù),保定日報社亦將在探索求變中一如既往地貢獻新聞人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