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
黑龍江大學
在孔子的思想中,一直有一個終極的追求——“仁”?!墩撜Z》中一共出現(xiàn)過109次“仁”,而在這其中,有105次都是關于道德實踐方法的使用。涉及到“仁”的定義的有13條,大多反映在師徒之間的對話及問答。
孔子講究“因材施教”,因此面對不同的學生、不同的情況,孔子給出的關于“仁”的解釋是不同的。然而,在《論語》中卻有過明確的記載,孔子的仁道是“忠恕”。
“忠”字在《論語》中一共出現(xiàn)了18次。其中有的指對君主的忠誠,比如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①有時則側重于強調(diào)對自身職責的盡心竭力,比如“為人謀而不忠乎”,又如孔子稱令尹子文為“忠”;還有的則側重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要誠信友善,如“居處恭,執(zhí)事敬,與人忠”②等。
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雹邸墩撜Z·八佾》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
在《論語》等儒家經(jīng)典中,經(jīng)常能看到關于“忠”的論述,有的是孔子對自己學生的解釋,有的是孔子或弟子自己的理解。但無論這些說法有多少種,“忠”的基本含義都是不會變的。
《說文解字》中關于忠字的表述為:“忠,敬也。盡心曰忠,從心,中聲”。④“忠”字既是形聲字也是會意字,其中上半部分的“中”不僅表音,同時也表意。如果想要了解“忠”字最初的內(nèi)涵就必須須考察“中”字的意義。同樣在《說文解字》中關于“中”是這樣說的:“中,內(nèi)也,從口,丨,上下通。”“中”字得起源非常早,在幾千年前的甲骨文、金文中“中”字就已經(jīng)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了。“唐蘭先生認為‘中’字本義是氏族的族徽旗職,‘其所立之地恒為中央,遂引伸為中央之義因更引伸為一切之中,后人既習用中央等引伸之義而中之本義晦’”。⑤從字形上來看,“中”字最初表示中央部分。所以,“中”應有表示內(nèi)在于某物或到四邊距離相等兩種解讀方法。由此引申出了一視同仁,公正無私的品行,而此意在后來的應用中逐漸被分化出來?!爸摇弊质呛髞碓熳?,它是以“中”為基礎構造出來表意文字。在繼承了“中”上述兩種意義后,“忠”字在運用的過程中逐漸有了其自身所表示的特殊含義,即內(nèi)化于心的無偏無私的道德情感。⑥
在一些其他典籍中,“忠”還常被解釋為君子的至孝之情。一個人只有將孝道內(nèi)化于心,成為內(nèi)心最真實的情感反映,才能被稱為是君子。這兩種對于“忠”的解釋都是基于人的內(nèi)心情感和道德規(guī)范來說的。人若想在社會上立足,并渴望能有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建立起這種真實的內(nèi)在道德規(guī)范,在處理周遭事物時做到不偏不倚、公正無私,也就是“忠”。另外在《國語》《左傳》等著作中,“忠”常常被作為一種道德科目來解讀,目的自然是要在社會中起到教化作用。
“忠恕”之“忠”顯然并非一個簡單的道德教育科目可以解釋的通的,它是道德實踐的一種方式。《說文解字》:“忠,敬也。”從字形上看,忠與敬似乎并無關聯(lián)。所以,很多學者并不認同這種解釋。其實究其深處,“忠”與“敬”之間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我們可以通過《說文》中對“敬”的解釋來逆推一下“忠”意義。《說文》將“敬”解釋為“肅”,即嚴肅的態(tài)度。要想使得自身內(nèi)心道德情感不斷地提升達到一個明確真實的境界,就必須時刻保持敬畏嚴肅的處事態(tài)度。只有這樣對待萬事萬物的過程中才能盡量避免受到私欲的影響,做到中正無私。這些雖然是從字義上來解釋“忠”,但恰恰能夠反映出“忠”最初最本質(zhì)的意義。后世學者關于“忠”的解釋也大多相同,如鄭玄解忠、孔疏釋忠等都將“忠”解作“中心”,而程朱將其解為“盡己”。這些注解的意思大概都是一脈相通的。通過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忠”的基本意義就是時刻以敬畏、嚴肅的心態(tài)來保持內(nèi)心真實的道德情感、道德規(guī)范。而這種情感是不受私欲和個人偏見的影響的。
“忠恕”始終是作為“仁之方”的一種道德實踐手段。當我們知道“忠”的意義在于保持內(nèi)心真實的道德情操的時候,接下來該如何實踐才能達到“忠”所要求的規(guī)范?!墩撜Z·雍也》里有這樣一句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句話的意義在于當我們想要努力去達成某一件事的時候,不要只想著自己的利益,要盡可能的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這是一種“盡己而推”的思想情感,真正的做到不偏不倚、公正無私需要的就是這樣的想法。這就是“忠”所要求的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原則,也是實現(xiàn)“仁”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論語》中“恕”字只出現(xiàn)了兩次。除《里仁》篇忠恕這一章外,只在《衛(wèi)靈公》篇中有記載:“子貢問曰:‘有一言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雹摺凹核挥?,勿施于人”即自己都不愿意經(jīng)受的事情,就不要施加于他人。這明顯是孔子自己對“恕”的理解,但這是否就是“恕”所表示的全部內(nèi)涵,還需要做進一步的探討。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墩撜Z·衛(wèi)靈公》
遍翻孔子的所有著作,孔子自己給出的對于“恕”的明確定義只有這一句話。但就是這一句話已經(jīng)將“恕”的基本含義解釋的十分透徹了。后世學者對于恕的論述各有偏重但始終不會脫離
這句話的范疇。
通過《左傳》中那六處關于“恕”的記載可以看出,要做到孔子所說的“恕”,必須能夠超越自身私欲的局限,通過心靈的共鳴來與他人進行換位思考,從而能夠理解和體諒他人的處境和感受,并在此基礎上尋找正確合理的處世之道。
綜上所述,“忠恕”當中的“恕”作為一種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方法其基本含義應為:為人處世的道德判斷標準在于能夠體諒和理解于他人的情感。在此姑且將這個含義先稱之為“恕”道。顯然,在《論語》中“能近取譬”一語比較全面地表達出了“恕”的含義?!墩撜Z·雍也》末章中,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敝熳⒃唬骸敖≈T身以譬諸他人?!雹嗑湟鉃椋和ㄟ^換位思考來體會和理解他人的內(nèi)心情感并以此作為道德價值的判斷標準,這就是追求仁德修養(yǎng)的道德實踐方法。簡單的說人的欲望感受可從接受與拒絕兩方面來區(qū)分。每個人的欲望和想法都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所想做的、想要的并不一定符合他人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己之所欲施之于人”似乎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并不符合道德規(guī)范。而“己所不欲”則不同,雖然每個人的欲望不同但所惡大致一樣。換言之,“己之所欲”是個性,“己所不欲”是共性。孔子的話正是從共性方面來闡述“恕”的意義。即“恕”的社會意義。
通過上面的論述可知,“忠”是指以敬畏、嚴肅的態(tài)度時刻保持內(nèi)心中正無私的道德情操;“恕”是指在對待萬事萬物的時候,能夠通過換位思考去理解、體諒他人的情感和立場,并以此作為實現(xiàn)道德修養(yǎng)的實踐基礎。那么,忠恕兩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呢?其實究其根本忠恕含義本是相通的,在有些時候也可以等同互用。
以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去不斷地反省自身并從中體會內(nèi)心的真誠與無私,而后以此真誠之心去換位思考通情理解他人的立場感受,就能做到“忠恕”結合。從另一個方向思考,如果有一個人為了自身的利益而將自己不愿意做或者不愿意接觸的事物強加于他人身上,那么這個人一定不是一個有道德的人,他的內(nèi)心也就無從說真誠二字了。那么由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忠”與“恕”是人的內(nèi)心情感發(fā)展的兩個方向,但這兩個方向是相輔相成的。一個人的內(nèi)心如果是真誠無私的,那么他就能夠自然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體會他人的內(nèi)心;反過來推論一個人能做到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那么他一定是一個真誠的有道德情操的人?!爸宜 笔侨藘?nèi)心情感反戰(zhàn)的兩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是通的,不僅僅是指字形字義上的相通,同樣是人內(nèi)心深處情感的相通。兩個字雖然所指有所偏重,但最終意義上還是殊途同歸。
注釋:
①②③⑦⑧楊伯峻.論語釋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
④許慎.說文解字大字本[M].北京:中華書局,2013.
⑤⑥董衛(wèi)國.忠恕之道思想內(nèi)涵辨析[J].中國哲學史,2013(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