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建蓉
(西北師范大學,甘肅蘭州 730070)
信息通常有兩種含義,一是通用的概念,即任何形式的話語或者文字;另一種含義就是我們語言學中的術語,主要是指各種形式的描述事物、現(xiàn)象、關系或者事件的,超出我們現(xiàn)有知識水平?!昂饬恳粋€語篇的價值,不僅要看信息量的多寡,還要看新信息和有效信息的多少,這是更重要的指標,稱為語篇的信息性”[1]。由此可見,信息性是影響語篇的價值的重要標準,讀者對語篇信息性的解碼至關重要。
而И.Р.Гальперин 提出了信息的三種類型,即“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фактуаль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СФИ)—內 容 事 實 信 息”“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концептуальн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 (СКИ)—內容理念信息”“содержательноподтекстовая информация(СПИ)—內容潛義信息”。內容事實信息指的是語篇所表達的內容或者講述的事件,又或者是闡明的某種觀點和現(xiàn)象;內容理念信息是語篇字面內容以外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對所述事物的態(tài)度,也就是作者對于其個人的理解或者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內容潛義信息是讀者對語篇信息接收后產生的聯(lián)想,是作者由于個人的能力所看到的線性和超線性信息的結合,這類信息幾乎都不是用某個詞語明確的表示出來。但是在實際解讀語篇的過程中,讀者常常無法全面的解讀語篇包含的以上三個層面的信息,一方面是因為內容理念信息和內容潛義信息通常是隱性的,而不是顯性的,另一方面是因為讀者對俄語中信息的解讀模式沒有形成一定的規(guī)律與模式,因此研究和總結三種信息的表達形式及手段對于提高讀者對語篇的可接受性,傳達作者意圖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Н.А. Кузьмина, Е.А. Абросимова 指出了語篇信息的互文性的表達特征,分別從三個不同的信息所使用的互文手段做了分析,得出內容事實信息通常使用一些先有的名詞,內容理念信息使用一些描寫事物特征和特性的解釋和說明,內容潛義信息則使用一些具有聯(lián)想特征的互文手段。(1 Н.А. Кузьмина, Е.А. Абросимова,2015);也有學者從某一體裁的語篇出發(fā),分析其信息性所具有的特點,如К.М. Владимировна 和Е. Р. Корниенко 分別論述了公文事物和政論語篇所具有的信息性的特征;有一些俄羅斯學者從提升語篇的信息性、提升語篇的信息飽有量和語篇的信息性的松緊程度做了研究,例如А. Л.Тимшина 主要通過集約和擴展的兩種方式提高語篇的信息性,集約法是信息壓縮的一種體現(xiàn),通過保持原文的主要信息,在語篇的結構上進行壓縮而達到提升信息性的目的,而擴展法是與集約發(fā)相反的一種增加信息量的方法,通過增加對事物或現(xiàn)象的細節(jié)的描寫,有助于提升作者對事物及其關系之間的理解。國內史鐵強教授對語篇的信息性、語篇語義的節(jié)省與語義富余、語篇結構的松與緊以及信息性的三種類型做了論述。王辛夷教授以俄語為例,對語篇的信息性和語篇的理解做了論述,Carrel的“圖式理論”和Гальперин 的整合理論,并支持贊同Валкина 的觀點,即語篇的意義整體性體現(xiàn)在主題統(tǒng)一體中,而主題統(tǒng)一體則表現(xiàn)在不斷重復出現(xiàn)的關鍵詞中,這些關鍵詞的重復手段可以通過采用同義詞、名稱的重復或句法平行結構來實現(xiàn)。他認為在語篇理解過程中,要關注語篇的整合這一特性,也就是要充分利用語篇的關聯(lián)性和整體性的特征,而這些是借助關鍵詞來實現(xiàn)的[2]。
但是,目前還沒有在語篇的三種類型信息的解讀規(guī)律方面的研究,因此本文將要以三個信息的主要體現(xiàn)或者隱藏方式為中心,找出三種信息的主要載體,以幫助讀者在閱讀語篇的過程中可以有意識的運用一些規(guī)律來提升對語篇信息的全面解讀。
內容事實信息是語篇所包含的基本信息類型,這種信息就是為了敘述一件事,或者描述一個過程或現(xiàn)象。這類信息基本可以用“何時+何地+發(fā)生什么事”的公式來表示,所發(fā)生的事既可以是真實的也可以是虛擬的,可以是過去的或者將來的,也可以是現(xiàn)在的。也可以說內容事實信息體現(xiàn)的是語篇的客觀情態(tài)性,是每一個句子和每一個語篇所具有的,體現(xiàn)的是語篇的內容對現(xiàn)實的關系。從表現(xiàn)形式來說,“內容事實信息是顯露的,即總是用詞語表達出來,而且語言單位通常都用于其直接意義、稱名意義和詞典中的意義”[3]。因此可以說,解讀該類信息主要依據語篇句子中的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即主語、謂語補語和狀語等,從詞匯層面看則主要是以實詞為主。例如:
В России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сутки выявили 6248 новых случаев заражения коронавирусом, сообщает оперативный штаб в своем Telegram-канале. Общее число инфицированных с начала эпидемии достигло 739 947.Новые случаи заражения зарегистрированы в 83 регионах страны. За сутки зафиксировано 175 случаев смерти. За весь период в России от коронавируса скончались 11 614 человек.Во всем мире, по данным проекта американского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 Джонса Хопкинса на утро 14 июля, насчитывается свыше 13 миллионов случаев заражения коронавирусом.
這是俄羅斯新聞網站關于新冠病毒的一則報道,也是一例典型的內容事實信息。語篇由六個句子構成,核心內容是新型冠狀病毒在俄羅斯的傳播及俄羅斯人民的感染情況。圍繞這一中心先介紹的是新增感染人數,在后續(xù)分別介紹了俄羅斯和全球范圍內的總計的感染和死亡情況。該信息中的關鍵詞是коронавирус(冠狀病毒)和заражение(感染),它們是整個語篇圍繞的中心,貫穿于語篇的多數的句子中,后面出現(xiàn)的Новые случаи,зарегистрированы 等詞都是圍繞病毒感染的事件進行描述,語篇的信息完整的交代了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結果等要素,這些都是內容事實信息所具有的鮮明特征。
當然,內容事實信息不僅僅只有在敘述類型的文章中,說明、議論和描寫類文章中都具有內容事實信息,內容事實信息是所有的語篇所具有的。因此,要捕捉語篇的這一層信息只要通過閱讀從文字的表層內容就可以得知。但內容理念信息和內容潛義信息卻完全不同于內容事實信息。
根據《俄語修辭辭典》的描述,內容理念信息是作者用來傳達對某現(xiàn)象、以及這些現(xiàn)象在人民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生活中的意義的態(tài)度。這類信息是從作品中抽象出來的,也是對于社會中發(fā)生的或者作者想象世界中的現(xiàn)象、事件、事實、過程之間的關系的認識[4]。除了在一些特定的語體,如:科學語體、公文事物語體外,很多語篇的生產者生產創(chuàng)作語篇時不只是為了向語篇接受者傳達一個事件的發(fā)展和過程或者描述某一個現(xiàn)象,還會有意識或者無意識地帶上自己對所講事件或者現(xiàn)象的態(tài)度,就是說這時的語篇就具有了一定的主觀情態(tài)意義。這些信息不是在文字信息的表面,或者說作者并沒有將這類信息通過文字直接表達出來,而是讀者通過閱讀語篇,從文字或話語中抽象出來的。
俄語中用來傳達內容理念信息的通常有以下幾個方式:
作者通過熟語來表達態(tài)度和感情,如果讀者不了解該熟語的內涵就很難領會作者的意圖。例如:Чем же подарок! 在這句話中就包含了作者的態(tài)度:是對禮物的肯定,表示該禮物非常符合自己的期待。Что ему до меня!表示他人對自己無關緊要的態(tài)度。能領會熟語中的作者態(tài)度的前提是對該熟語的意義有所了解。
也就是若干個詞按照一定的格式形成的組合。例如詩歌:Я тебя знать не знаю
Кто ты такая? Я того знать не знаю,
Откуда взялась, зачем? Постоянно гадаю,
Ведь так много чужих, незнакомых лиц,
Что глядят с неизвестных инет-страниц
……
在詩歌的開頭Кто ты такая? 就包含了作者的態(tài)度,也就是語篇的內容理念信息。以上節(jié)選的詩歌中出現(xiàn)的знать не знаю,就是一個典型的詞形聯(lián)結體的形式,這種形式是一種有信心的強調,在文中作者用這種詞形聯(lián)結體形式強調了完全不知的心情,類似的結構還有чтать не читаю.又如動詞命令式пойти (те),иди(те)與另外一個動詞的命令式組著,表示否定的評價、懷疑或譏諷,例如:
Пойти-ка поживи, не то заговоришь.(А. Островский)
重疊是作者在表達自身的態(tài)度和感情時常用的一種方法,具體表現(xiàn)為在句子中重復使用同一個詞或者短語,甚至是在語篇中重復使用同一句話。在句子中通常使用兩次重復,但在語篇中有時會多次使用某個句子,常見于語篇的對話結構中,可以表示充分、強烈或者突出的意義。例如:
Мчатся тучи, вьются тучи;
Невидимкою луна
Освещает снег летучий;
Мутно небо, ночь мутна.
Еду, еду в чистом поле;
Колокольчик дин-дин-дин
Страшно, страшно поневоле
Средь неведомых равнин!
(А. Пушкин)
在普希金的這首詩中就使用了重疊的結構,Еду, еду 突出了作者在空曠的田野中行走的孤獨,Страшно, страшно 這個重復的結構更使得作者的恐懼感的體現(xiàn)得到了強化和突出。
俄語中的詞序的排列一般來說是比較自由的,但一般對中性詞序的改變都會對句子的意義和感情色彩產生不同的影響。對于一般的記敘類語篇對于事件或者現(xiàn)象的描述都是按照一定的事件或者空間順序,但有時作者為了傳遞某些信息會打破常規(guī)的詞序和語序,來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感情,如Друг он тебе! Поймет он тебя!這兩個句子由于詞序的改變的改變,在內容事實信息之外我們領會到的是作者的否定和諷刺的態(tài)度,是一種內容理念信息。
語氣詞作為一種虛詞,雖然沒有指物的意義,但它能夠賦予句子和語篇以表情色彩或補充意義,即可以表示發(fā)話者對話語內容的關系或者態(tài)度[5]。1980 年版《俄語語法》將語氣詞主要分為構形語氣詞和賦予話語各種交際特點的語氣詞兩種類型,具有情態(tài)意義和感情色彩的主要是否定語氣詞,如:не,ни;
疑問語氣詞,如ли,情態(tài)語氣詞,如давай, просто,пусть 等。例如:Разве к ночи доберемся?該句中借助于語氣詞разве,表現(xiàn)了說話者的懷疑和沒有把握的態(tài)度;Тоже мне друг, 是加強否定的意義。還有一些動詞的形式也具有感情色彩,如:Учительница называетсчя.該形式下的句子中就有明顯的諷刺和否定的態(tài)度。
感嘆詞是表達意愿的感情的詞類,這是作者表達內容理念信息的一個常用手段,也具有感情色彩。例如ох,эх 等詞與名詞連用時,通常具有不贊同或者惋惜的意味,與動詞連用時常常具有加強程度的效果。例如:
Ох, жизнь,жизнь!
插入結構一般不對某個具體的事物做指稱,但是它的語法形式較為獨立,且在句中的位置也相對自由,代表的發(fā)言者的說話立場。如собственно говоря, что ещё важнее, наоборот,как это бывает 等。通常,在含有插入語的句子和語篇中都包含了作者對某件事或者某個人的態(tài)度、情感和印象。例如:
Вокруг, как это обычно бывает, в общественных местах при появлении съёмочной группы, собрался народ, большей частью женщины: и покупатели, и продавцы.
在該例句中折射出作者對句中的出現(xiàn)一批女性的買家和賣家聚集的事件已經習以為常,并不感到意外和奇怪。
內容理念信息的捕捉的途徑相對較廣,一方面是因為除了內容事實信息以外,相對于內容潛義信息而言,語篇中包含較多的就是內容理念信息,另一方面,從語義角度來說能夠表達作者態(tài)度與情感的手段也較多,因此要理解語篇的內容理念信息對于大部分的讀者來說不是很難。但是對內容潛義信息的捕捉與理解就要更難一些。
與內容理念信息相似,內容潛義信息也是一種隱含的信息,一般不通過詞語或者句子直接表現(xiàn)出來,而是通過讀者的閱讀聯(lián)想得來。但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內容理念信息是作者切切實實的所具有的理念和對某現(xiàn)象、事件或者事實的態(tài)度,而內容潛義信息則不一定,或許作者想要通過語篇使讀者產生聯(lián)想,未直接表達,或許作者在創(chuàng)作時并沒有刻意構思這樣的意圖,只是讀者在閱讀后產生的聯(lián)想,或者可以叫做讀者的再創(chuàng)作。這種信息一般需要讀者從語篇的結構安排和修辭手法上去分析,繼而產生聯(lián)想。通常有以下幾種方法:
隱喻是一種常見的修辭手法,是建立在具有相似特征的基礎上,常見于文學語體中[6]。例如艾特瑪托夫的作品《И дольше века длится день》(一日長于百年)中,作者用曼庫特頭上的“希利”和蘇美兩國的宇宙“環(huán)”計劃,使讀者聯(lián)想到現(xiàn)實生活中禁錮人們思想的保守理念,限制了個人以及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因為希利是曼庫特人的帽子,戴上這頂帽子就會忘記自己,成為一個傀儡;“環(huán)”是地球的帽子,因為這個帽子我們拒絕與外星文明的接觸;從而聯(lián)想到,一個人如果思想過于保守,就像自己的頭上戴上了這樣一頂帽子,結果就是思想守舊,止步不前。讀后我們抽象出來的:人如果過于封閉自己,就會限制自己的發(fā)展,這就是語篇的內容潛義信息。
象征手法是根據事物間的某種聯(lián)系,借助其他人或物的形象來表現(xiàn)某種思想、理念或者是情感。例如艾特瑪托夫的作品《Тополёк мой в красной косынке》(我的包著紅頭巾的小白楊),作者用小白楊倔強而堅強的形象來形容故事的女主人公,表達她為愛情的堅貞,被愛人傷害后依然為孩子頑強生活的勇敢,在文章的結尾處通過對我的小白楊的歌頌與贊美表達了主人公希望她能夠像小白楊一樣頑強的生活下去。在作品中并沒有直接表達出對女主人公的希望,而是借助于小白楊的形象間接地表達了主人公對心愛之人的美好愿望。又如中國作家茅盾的《白楊禮贊》,作品的全篇都是在描寫白楊樹,在讀者閱讀后能抽象出其中的參加抗日,只求共產黨信任(6)。并主動請求與柴愛國進行了彝族的結盟儀式。也正是在祿大奎的幫助下,云南黨組織迅速團結了這一帶的其他彝族土司。
抗戰(zhàn)初期,時代的鍛造,讓一大批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籍青年干部在黨內涌現(xiàn)出來,白族張子齋、歐根、王以中,納西族李群杰、楊尚志……回族李長猛等。伴隨著黨對云南地區(qū)和民族工作重要性認識的不斷提高,黨也有意識地加大對少數民族干部的培養(yǎng)。加大對少數民族青年馬列主義理論素養(yǎng)的學習引導和幫助;注意在工作中鍛煉少數民族干部;注意在民族工作中發(fā)揮少數民族籍干部的優(yōu)勢和作用。昆明紗廠納西族女工白菊英、工作于滇軍的白族楊永新、延安抗大學習歸來的彝族何現(xiàn)龍等,一大批少數民族干部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中不斷出現(xiàn)。這些少數民族青年黨員干部回到家鄉(xiāng)開展宣傳先進思想和統(tǒng)戰(zhàn)工作后,由于出身于當地,知曉本民族語言、熟悉本民族的風俗習慣,有良好的人際基礎,工作起來如魚得水,成為黨和少數民族群眾之間互通的重要橋梁,在民族地區(qū)成功樹立了黨的形象,擴大了黨的影響。
正是在黨的領導和影響下,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大眾以中華民族之一員的身份,積極參與抗戰(zhàn),為抗日戰(zhàn)爭勝利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參加省外抗戰(zhàn)的滇軍中就有大批的少數民族英雄兒女,如60 軍中,僅來自劍川一地的白族青年就有300 余人;抗戰(zhàn)西南生命線——滇緬公路是沿途的彝族、白族、傣族、傈僳族、景頗族、阿昌族等廣大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同胞與漢族同胞一起,以每天20 萬左右的施工人數,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克服饑餓、疾病和勞累等困難,以生命和血汗的巨大代價,在短短的9 個月的時間里筑成的;滇西抗戰(zhàn)中,滇西的景頗族、傈僳族、佤族同胞組成游擊隊不斷騷擾日軍;梁河縣河東、河西鄉(xiāng)群眾和邦角寨景頗族同胞在勐連沿囊宋河三角地帶阻擊了一支300 余人的日軍;怒江東岸的白族、傈僳族人民用火槍毒弩擊退企圖偷渡怒江的日軍;佤山抗日游擊隊收復了佤山南部日偽侵占區(qū)以及蠻國、班洪、十七王地等中緬邊境地區(qū)……諸多反抗侵略的勝利成果,成為抗日戰(zhàn)爭取得最后勝利的重要助推力。
注釋
(1)楊近平.“中國抗日戰(zhàn)爭的中流砥柱”問題的教學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1(17):57-62.
(2)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4-805.
(3)文學評論叢刊 (第4輯)[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79.
(4)注:早在1935年的瓦窯堡會議上,我們黨就提出:“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無產階級的先鋒隊……同時中國共產黨又是全民族的先鋒隊.”
(5)注:1930年3月至5月,中共云南地方組織遭受嚴重破壞,同年12月31日中共云南地方組織領導人王德三、張經辰、李國柱、吳澄等被殺害于昆明.
(6)金炳鎬.中國共產黨民族工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