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春華
[摘要]小學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無法將書面化、抽象化的知識自行轉化為形象化、具象化的畫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將生活情境教學方式應用于教學中,將現實生活與數學內容相結合,以生活情境為實例講解數學知識,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生活情境;數學基礎
小學數學是高等數學教育的基礎,對學生后續(xù)能力的發(fā)展具有重要影響。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為了能夠幫助學生在小學階段打好數學基礎,數學教師可以利用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將生活中的實例、情境引入數學課堂,激發(fā)小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性。
一、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意義
(一)加強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數學屬于工具性學科,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加強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充分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明白學習數學知識的必要性。生活情境教學能夠充分體現數學知識的實用性,教師利用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學習數學,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有利于提升小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
(二)增強學生的抽象與邏輯思維
由于數學知識本身具有較強的邏輯性和抽象性,加上小學生的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有限,無法徹底掌握和理解所學知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加強生活情境教學的使用力度,利用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將抽象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鍛煉學生的抽象思維與邏輯思維。利用生活情境開展教學,幫助小學生從生活經驗出發(fā),加強自身對知識的理解。
(三)激發(fā)興趣與提高主動性
利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能夠促使數學課堂教學氛圍更加活潑愉悅,在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下,小學生通過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相關聯,能夠有效地激發(fā)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另外,小學數學教師為了強化生活情境的教學效果,可以將學生的性格特點、興趣愛好融入情境,促使學生對生活情境產生認同感,從而提高數學教學質量與效率。
二、利用生活情境開展小學數學教學的方法
(一)基于日常生活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
由于小學生社會閱歷淺,但具有極強的求知欲,對生活環(huán)境充滿好奇,小學數學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種好奇心,將現實生活中的各種事情設計成具有教育意義的案例,并將其應用在數學教學中。小學生會因為數學實例貼近生活而產生較強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自己積極主動學習數學知識。教師利用生活實例設計教學情境,能夠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活躍課堂教學氣氛,調動學生求知欲望,促使小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相關數學知識。
在教學“100以內的混合運算”時,教師可以結合超市購物的生活實例,為小學生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例如,教師提問:“假如學校需要舉辦元旦慶?;顒樱蠋熃o了你100元錢,要求你去超市買2袋彩色氣球、5袋彩色卡紙、3斤蘋果。已知彩色氣球一袋15元,彩色卡紙一袋5元,一斤蘋果7元,那么你需要付多少錢?剩下多少錢?”如果只是單純地進行混合運算,小學生可能不太理解或者忘記運算順序,導致計算結果出現問題,但若是與生活實際相結合,便能將抽象化的知識變得生動形象,小學生可以根據自己去超市購物的經驗對該題進行計算,不僅有利于加深小學生對相關數學知識的理解,還能幫助他們增加生活經驗。
(二)基于生活實踐創(chuàng)設教學環(huán)境
小學數學教師不僅要教小學生學會數學理論知識,還應幫助他們提升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促使他們能夠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小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相對較差,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較為欠缺,教師在利用生活情境開展課堂教學時,應當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踐相結合,引導他們通過獨立思考或團結合作完成實踐操作,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提升小學生的實踐、理解等能力。
例如,在教學“面積”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切蛋糕、分蛋糕的方式指導學生初步了解“圓的面積”“三角形面積”等知識。教師可以準備一個直徑大約10厘米的小蛋糕,帶領學生利用干凈的直尺測量蛋糕的直徑、半徑,并求出圓的面積,利用三角板測量出切開后蛋糕的角度、底邊,求出三角形面積。蛋糕對小學生具有明顯的吸引力,吃掉之后也不會造成浪費。學生通過上述操作,增強了動手能力,明白解決問題要從實際出發(fā),將生活情境貫穿于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始終,有利于學生主動參與實踐和提升數學應用能力。
(三)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
在實際數學教學過程中,面對某些概念性和抽象性較強的知識點,小學生可能會因為看不懂、學不會而產生厭惡感,造成上課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針對概念問題進行講解時,應當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科學地調整教學方法,確保生活情境與學生生活實際、數學教學內容相契合,使用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保證小學生能夠聽懂、學會。
因為小學一年級的學生是初次接觸系統(tǒng)性數學教學,加上他們年齡小,接觸的知識相對較少,理解能力有待提高,所以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與學生的日常起居生活相結合,讓小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理解知識的關鍵點。例如,在教學“認識鐘表”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每天幾點起床”“大概幾點吃早飯”“我們幾點放學”“你們幾點睡覺”等問題,還可以在課后為學生布置“一分鐘走多少步”等課后作業(yè),促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會有關鐘表的數學知識。
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能夠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這種滲透式教學可以降低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排斥感,讓小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四)選擇恰當的生活情境
小學生的思維意識認識層面較淺,面對陌生事物時會產生畏難情緒,所以在學習數學知識時,小學生面對陌生且困難的知識點,其理解能力顯得有些力不從心。生活情境是教師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構建的教學場景,相比教材例題更加貼近生活,增加了學生探究的興趣。
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親身經歷代入情境設計中。例如,教師提問:“學校組織四、五、六年級的全體學生參加植樹活動,已知四年級共有學生60名,五年級有學生45名,六年級有學生55名,校車有2輛且每輛車有80個座位,請問有什么辦法能夠在不分開年級學生的情況下,將所有人運送至植樹點?”這種生活情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加上學習這個知識點的是五年級學生,他們具有一定的判斷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師通過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共同探討,幫助學生解決問題。選擇恰當的生活情境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植樹問題的理解,還能增強學生對現實生活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小學數學的抽象性和邏輯性較強,而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能力相對較差,無法將書面化、抽象化的知識自行轉化為形象化、具象化的畫面。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將生活情境教學方式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將現實生活與數學內容相結合,以具體的生活場景為實例來講解數學知識,增強學生的數學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