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林靜,梁娜,李鈺泓,馬海鵬,郭立坤,黃帥
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腫多由手術、外傷等原因引起,由皮膚、結膜和呼吸道上皮移位進入眼眶內部,具有分泌功能的上皮細胞繼續(xù)分泌粘液所形成的囊腫,在臨床偶有發(fā)生[1]。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完整切除囊壁,避免殘留囊腫再次形成囊腫[2]。但外傷性上皮植入性囊腫囊腔內多為液體組織,且囊壁多不規(guī)則,給完整切除帶來挑戰(zhàn)[3-5]。本例患者術中囊壁破裂囊液流出,采取注入紅霉素眼膏填充囊腔的手段治療,最終完整切除囊腫,現報道如下。
圖1 初診時患者左眼眼表照片及眼眶CT圖像。1A、1B左眼眼表照片。1A正面觀可見腫物表面疤痕樣改變,高出眼瞼;1B腫物透光試驗陽性;1C、1D左眼眼眶CT圖像。1C眼眶軸位可見腫物位于眼球前方(紅色箭頭);1D眼眶冠狀位可見腫物位于眼球內下方(紅色箭頭),腫物CT值為6 HU
患者男性,50歲,農民。主因“左眼下瞼腫物逐漸增大1個月”于2018年12月13日至邯鄲市眼科醫(yī)院就診。既往史:3個月前曾因左眼瞼外傷,行淚小管斷裂吻合手術病史?;颊?個月前發(fā)現左眼下瞼內側腫物逐漸增大,伴眼紅,無眼痛、流淚及視力下降,就診于當地醫(yī)院,考慮“左眼眶內腫物”,建議轉邯鄲市第一醫(yī)院。眼科檢查:雙眼視力1.0。右眼未見明顯異常;左眼結膜囊可見橢圓形腫物,質軟,大小約13 mm×20 mm,可輕度活動,透光試驗陽性(圖1A、1B),下眼瞼被動向外擴張,中度外翻,結膜瘢痕樣改變,角膜清,前房中深,瞳孔約2.5 mm,對光反射存在,眼底未見明顯異常。眼眶CT:左眼球前下方腫物,囊性病變,CT值約6 HU(圖1C、1D)。西醫(yī)診斷:(1)左眼眶內腫物;(2)左眼淚小管斷裂吻合術后。治療:完善術前檢查、手術方式評估,采用靜/吸復合麻醉,麻醉成功后常規(guī)碘伏、酒精消毒,鋪無菌洞巾,開瞼器開瞼。生理鹽水沖洗結膜囊,探查左眼結膜瘢痕狀愈合,結膜上皮可見“橋樣”結構改變(圖2A)。根據術前評估,從囊腫上方或下方弧形切開結膜組織,無齒鑷輕輕加起腫物,采用直血管鉗夾持紗布球鈍性、環(huán)形分離,術中囊壁破裂,其內有透明液體流出,自原破裂口注入紅霉素眼膏,維持囊腫形態(tài),完整剝離囊性腫物(圖2B),取出腫物,復位結膜組織,成形結膜囊。術后病理檢查示上皮性囊腫(圖3)。結合患者外傷手術病史及結膜呈“橋樣”改變,診斷:左眼眶內植入性上皮囊腫。術后常規(guī)局部換藥,術眼左氧氟沙星滴眼液點眼,每日4次;加替沙星眼用凝膠點眼,每晚1次。雙眼視力1.0,手術切口愈合可,術后第8 d拆除結膜縫線。
隨訪:6個月,腫物無復發(fā)。
圖2 術中患者結膜囊及腫物彩色照片。2A術中結膜上皮可見“橋”樣瘢痕結構改變;2B腫物(注入紅霉素眼膏)完整取出外觀像
圖3 術后病理切片圖片(HE×40)。3A病理切片可見上皮細胞(黑色箭頭);3B病理切片可見上皮細胞囊樣改變(黑色箭頭)
本病最常見的病因是結膜上皮細胞植入,尤其靠近球結膜的上皮細胞,富含具有分泌功能的杯狀細胞,移位進入深層組織后持續(xù)分泌黏液,這是囊腫形成和持續(xù)增大的根本原因[4]。診斷除了外傷、手術病史及眼科檢查之外,還需影像學檢查支持[6]。主要與粘液囊腫、寄生蟲囊腫、血囊腫及單純性囊腫鑒別診斷,雖均可呈囊性病變,影像學檢查極為相似,但均有各自特點,如粘液囊腫多發(fā)生于鼻竇;寄生蟲囊腫多發(fā)生于眼外肌內,且超聲檢查可見斑點狀回聲;血囊腫內的血性成份隨時間變化可有不同的MRI表現;單純性囊腫又稱潴留囊腫,多由結膜慢性炎癥刺激、浸潤壓迫及瘢痕收縮,導致結膜腺體排除口阻塞、閉鎖,腺體分泌不能排除而潴留、淤積形成囊腫,且發(fā)病前多無外傷及手術史[7-8]。本例患者有明確外傷及手術病史,眼科檢查可見結膜瘢痕狀愈合,腫物透光試驗陽性,眼眶CT檢查呈囊性改變,術后病理支持上皮性囊腫,臨床可明確診斷。
手術治療是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腫的主要治療方法[9-10]。完整切除囊壁、避免殘留是解決問題的根本所在[5],而囊腫完整切除的關鍵在于避免術中囊腫破裂。外傷性眼眶上皮植入性囊腫囊壁較薄且不規(guī)則,囊內液極易塌陷,給分離、完整切除囊壁帶來困難。手術過程中,切開位置和深度至關重要,要考慮結膜張力、夾持及縫合等因素,一般沿囊腫上方或下方結膜相對松弛的位置弧形切開,切開結膜時要防止切入太深而切破囊腫,可先切開小口后顯微剪刀分離結膜與腫物后再剪開結膜;其次,分離時顯微鑷子夾持結膜組織,小血管鉗夾持少許無菌紗布球(大小6 mm×4 mm,形狀似“花生米”樣),利用紗布球鈍性、環(huán)形沿球壁進行分離,減少使用剪刀,必須使用剪刀處,先電凝,雙極電凝采用低能量、電凝區(qū)域稍寬,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撕破囊壁。對于發(fā)生囊壁塌陷的患者最好先填充再切除。劉立民等[5]認為,囊壁破裂后囊內填充透明質酸鈉凝膠能維持囊腔形態(tài),有助于維持囊壁外形,增加完整切除的幾率。臨床中發(fā)現,透明質酸鈉凝膠填充后仍會從囊壁破口處溢出,維持囊壁外形力量較弱。紅霉素眼膏性狀為白色至黃色軟膏,主要成分為紅霉素,輔料為黃凡士林、液體石蠟,除了常規(guī)局部外用之外,也可用于鼻腔淚囊吻合[11]或注入淚道內[12]。而紅霉素眼膏因質地粘稠,在臨床觀察中尚未發(fā)現有突破囊壁進入眶內的現象,也無眼紅、感染等不良并發(fā)癥發(fā)生。
通過對本病例的總結,分析發(fā)生囊腫的原因可能與患者結膜復雜外傷,眶內異物帶入,錯位縫合,縫合過密、過緊有關。臨床工作應該從以下方面避免囊腫的發(fā)生,一期解剖復位,結膜復雜外傷、多發(fā)結膜瓣者,術中應仔細解剖復位結膜瓣,避免錯位或者重疊縫合;裂傷位置,首先對合球結膜,再對合穹窿結膜,球結膜富含杯狀細胞,功能相對重要,而小的穹窿部裂傷可不予縫合,可利用其自身的延伸和修復能力愈合;縫合方法,首先固定結膜瓣遠端,待所有結膜瓣大致歸位后,再采用低張力,簡單縫合結膜瓣兩側傷口,縫合邊距盡量短,過密、過緊的縫合容易出現結膜上皮植入,避免結膜形成“橋樣”結構,而發(fā)生上皮植入性囊腫;異物取出,復雜結膜裂傷合并深層異物的,應在顯微鏡下仔細去除異物、和異物裹帶的結膜上皮組織,可使用大量生理鹽水沖洗,尤其是一些鈍性棍棒類物體扎傷的病例;檢查結膜完整性,縫合后注意是否有埋入深層的結膜瓣,可沿長軸輕輕伸展結膜,修整結膜的卷邊。
上皮植入性囊腫是臨床偶有發(fā)生、可以預防、預后相對較好的疾病,主要預防措施是眼外傷一期手術處理中避免結膜上皮進入深層、上皮錯位等囊腫形成的必要條件的出現。對于已形成的囊腫手術完整切除囊壁是降低復發(fā)的關鍵步驟,囊壁破裂囊液流出后可采用填充透明質酸鈉凝膠、紅霉素眼膏等填充物維持囊腔形態(tài)。總結并認識上皮植入性上皮囊腫的發(fā)病機制、臨床特點和發(fā)生規(guī)律,旨在減少臨床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