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路英
摘 要:瓦舍,又稱瓦市、瓦子、瓦肆,是宋代市民娛樂活動的集中場所,其中不但設有飲食、估衣、買藥等鱗次櫛比的店鋪,還設有講唱故事、表演百戲雜劇的勾欄。勾欄又稱勾闌、構欄,是瓦子中用巨幕或欄桿隔起來的為藝人演出的固定場所,用以表演小唱、嘌唱、雜劇、諸宮調(diào)、皮影等各類民間技藝。瓦舍勾欄的出現(xiàn)不僅標志著我國音樂重心的重大轉(zhuǎn)移,即由宮廷轉(zhuǎn)向民間,也促進著各類民間表演藝術走向了一個更為廣闊的舞臺。
關鍵詞:勾欄瓦舍;市民音樂;戲劇;商業(yè)
中圖分類號:K8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6-0905(2020)26-0-02
歷史上的兩宋王朝,輝煌與慘淡,榮耀與恥辱,雙生糾結,曲折生長。那一段繁盛的市民文化回憶,也早已被歷代文人墨客記述下來,恍如南柯一夢,卻為后世的文藝發(fā)展留下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勾欄瓦市作為兩宋時期市民音樂文化發(fā)展的代表性產(chǎn)物,一直占據(jù)著中國音樂史的重要地位,無論是專業(yè)的史學書籍還是古書回憶錄等都對其有過一定的論述,筆者通過對相關書籍的查閱和以“勾欄”“瓦舍”“瓦子”“瓦肆”為關鍵詞檢索后得到相關專著約有20余本,碩博論文有共6篇,期刊論文約有60余篇,本文除去重復內(nèi)容的文獻,挑選具有代表性和創(chuàng)新性的作品進行分類整理。
一、古籍中“勾欄瓦舍”的相關記載
近代以前并未存在勾欄瓦舍的專門性研究文獻,但自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起始,出現(xiàn)了一些記述北宋都城汴梁與南宋都城臨安城市文化與市民生活的著作,如《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勝錄》《夢梁錄》和《武林舊事》等,其中不乏對勾欄瓦舍及各類藝伎的描繪。
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1]一書,所記大多是宋徽宗崇寧到宣和年間北宋都城東京汴梁的情況,其最大的價值在于它儼然是北宋強盛時期的浮世繪與風情畫,與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可謂相得益彰,具體生動地反映了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現(xiàn)實,為我們描繪了這一歷史時期居住在東京的上至王公貴族、下及庶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場景。其中在卷二“東角樓街巷”記載到汴京就有桑家瓦子、朱家橋瓦子等8處,實際當不止此數(shù)。其中僅桑家瓦子及附近的中瓦里瓦,就有勾欄50多座。在規(guī)模較大的蓮花棚、牡丹、夜叉棚、象棚等4個樂棚中,能夠容納數(shù)千觀眾。另外在卷三“大內(nèi)西右掖門外街巷”、“馬行街鋪席等”章節(jié)對當時的瓦子有過記載。卷五“京瓦伎藝”中對勾欄瓦舍眾多藝伎以及藝人進行了集中的記載并描繪出了當時瓦舍的繁盛之況,即:“不以風雨寒暑,諸棚看人,日日如是”。
周密《武林舊事》[2]全書通過介紹南宋時的皇室活動、宮廷禮儀,以及臨安的風土人情、市井生活、節(jié)日慶典、教坊樂部等方面,展現(xiàn)了這一時期臨安的整體風貌。在其“武林的都市風情”部分中對勾欄瓦舍進行了集中的描述。其記述了南瓦、中瓦、大瓦等5個城內(nèi)瓦子及17個城外瓦子,并提到將北瓦、羊棚樓稱為“游棚”,所謂游棚就是江湖班子帶有流動性的表演之處。在章節(jié)末尾提出“路岐人不入勾欄”。
灌圃耐得翁《都城紀勝》[3]同樣是介紹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著作。在其“瓦舍眾伎”中對勾欄瓦舍中的各類百戲雜耍、說唱小曲等在《東京夢華錄》的基礎上有了更為細致的描繪。
吳自牧《夢梁錄》[3]仿效《東京夢華錄》體例,書中妓樂、百戲伎藝、角觝、小說講經(jīng)史諸節(jié),為宋代文藝的珍貴資料。在其十九卷“瓦舍”一節(jié)中提出瓦舍之意即“來時瓦合,去時瓦解”。并提出瓦舍前身并非演藝場所而是以供士兵嫖妓之處。之后記載了如清洽橋西熙春樓下南瓦子;市南坊北三元樓前中瓦子等杭州城內(nèi)外的17處瓦舍。
之所以專門列出一節(jié)來闡述這類兩宋市民文化生活回憶錄,是因為筆者認為勾欄瓦舍作為宋代市民文化生活的產(chǎn)物,必然就應該將其放在都城生活中去看待。這些珍貴的古籍文獻為近現(xiàn)代勾欄瓦舍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一手資料,具有重大的文化價值。
二、從古代劇場角度論述“勾欄瓦舍”
研究中國劇場就不得不說起勾欄瓦舍。中國古代劇場研究第一人周貽白先生在他的著作《中國劇場史》[4]中第一次提出了勾欄在中國劇場史中的重要位置。古劇場研究學者廖奔先生在《中國古代劇場史》[5]中對勾欄的稱謂、歷時、地域、規(guī)模、構造、內(nèi)容、經(jīng)營、安排等八個方面進行了翔實的考究。宋旸在其《宋代勾欄形制復原》[6]一文更是直面從我國劇場形制的演變?nèi)胧?,全方位復原了勾欄的形制、劇場部署、院落?guī)模等。車文明在《中國古代劇場類型考論中》將勾欄瓦舍歸為商業(yè)性劇場。另外還有一部分期刊從勾欄瓦舍的劇場結構入手。如胡甄杭《論南宋臨安建筑之官式因素》與張甲《兩宋時期瓦舍勾欄形制研究》文中,從建筑學的角度對勾欄瓦舍作為古劇場的功能分布,方位設置深入推測。秦建明更是在其《勾欄瓦舍試解》一文中以建筑結構的角度提出瓦舍就是并聯(lián)的卷棚建筑,并分析了其所為演出場所所發(fā)揮的功效。
三、瓦舍文化與城市經(jīng)濟
兩宋市民階層的崛起,城市經(jīng)濟的發(fā)展,促成了藝術活動的商業(yè)化,而勾欄瓦舍作為文藝活動場所,便承擔著商業(yè)交易的角色。張啟龍《“瓦癮”:華靡兩宋都城的銷金鍋——論兩宋全民享樂之濫觴》一文中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瓦癮”概念,他辯證地分析了勾欄瓦舍的商業(yè)價值與文化價值,軍事上的節(jié)節(jié)敗退與勾欄里的利潤滾滾,造成了兩宋時期“政治垮臺,經(jīng)濟唱大戲”的奇特景觀。張楠《從宋代瓦肆市場看我國古代商業(yè)音樂文化》將瓦肆勾欄界定為一種兩宋時期全方位的商業(yè)性大眾文化消費服務,它滲透著商業(yè)化、組織化、經(jīng)營化、職業(yè)化的運作的城市功能。段海燕《從“瓦肆、勾欄”看宋代商業(yè)音樂文化》一文中提出瓦舍勾欄就是中國古代的公共劇院,觀眾買票入場,享受文藝表演。他還提出南宋城中一些異域歌舞的演出已經(jīng)表明勾欄瓦舍進入了商業(yè)文化交流的階段。
瓦舍勾欄的產(chǎn)生為宋代開辟了一種新型的商業(yè)模式,他將文藝表演商品化,觀眾付出報酬而享受文藝表演,而勾欄藝人們早已形成了十分專業(yè)的組織模式為市民們上演一出出精彩絕倫、妙趣橫生的演出。這極大促進了兩宋時期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文化的繁榮,也為各大民間技藝提供了更廣闊的舞臺。
四、瓦舍文化與宋元戲曲
瓦舍眾伎之中雜劇等戲劇表演占據(jù)著很大的比重,因此大量學者著力于研究瓦舍勾欄中的戲曲音樂,他們探索勾欄對于中國戲曲形成了意義、勾欄中的戲曲音樂演繹等多個方面。穆凡中在其《勾欄瓦舍》[7]一書中用了十五段的篇幅介紹了宋、元兩代的勾欄瓦舍,也特別介紹了在勾欄中宋雜劇如何變成南曲戲文;金院本如何變成北曲雜劇,即完整的中國戲曲是如何在勾欄中產(chǎn)生的。吳晟《瓦舍文化與宋元戲劇》[8]一書以中國傳統(tǒng)戲曲的歷史發(fā)展為背景君將視點放在通俗文化層面,全神貫注當時蓬勃發(fā)展的瓦舍伎藝,探討瓦舍眾伎的文化內(nèi)涵與基本特征,論證瓦舍勾欄演出的商業(yè)性效益、娛樂性目的與綜合性體制,闡釋了宋元戲劇由外觀系列到內(nèi)部構成的深刻變化,從而揭示了宋元戲劇繁榮的真正原因。楊廬麗也在其《宋代瓦舍文化現(xiàn)象探析》一文中分析了瓦舍的文化特點,得出其對中國文學的深遠影響和對民族戲劇走向成熟的促進作用。景李虎與蘇春玉在其《神廟文化與瓦舍文化》一文中,探索了宋金雜劇發(fā)展成長的社會文化動力,指出我國農(nóng)村戲劇的代表神廟文化和城市戲劇的代表勾欄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哺育了中國古代戲劇。
另外還有一些文獻對勾欄瓦舍做出了一些新的研究,如康寶成在其《“瓦舍”“勾欄”新解》中從佛經(jīng)中探尋資料并提出在佛教文獻中瓦舍均系僧房,他從佛教文化的角度對瓦舍進行了新的定義。現(xiàn)出版的中國音樂史書籍中對勾欄瓦舍也均有記載,如劉再生在其《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9]中以“耍鬧去處,通曉不絕”為題綜合地對勾欄瓦舍進行了描繪等。另外與宋代市民生活、雜耍技藝的圖像資料與音頻文件都對我們研究勾欄瓦舍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王瑩.東京夢華錄譯注[M].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8.
[2]周密.武林舊事[M].合肥:黃山書社,2016.
[3]孟元老等.東京夢華錄夢梁錄都城紀勝西湖老人繁盛錄武林舊事[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82.
[4]周貽白.中國劇場史[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9.
[5]廖奔.中國古代劇場史[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2.
[6]宋旸.宋代勾欄形制復原[D].上海戲劇學院,2010.
[7]穆凡中.勾欄瓦舍[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
[8]吳晟.瓦舍文化與宋元戲曲[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9]劉再生.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7.